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0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369篇
测绘学   437篇
大气科学   683篇
地球物理   258篇
地质学   567篇
海洋学   136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18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城乡景观格局变化密切相关。尝试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土地经济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景观生态学当中,为城乡空间景观格局空间表征提供新的方法。通过选取表征景观格局指标的破碎化指数、分形维数,利用Envi4.8、Arcmap10.0,Fragstasts4.1等软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在分析土地经济生态位与景观类型、景观指数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对土地经济生态位变化下的城乡空间景观格局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景观土地面积数量的增减与该类型土地经济生态位升降具有一致性的规律,土地经济生态位上升,相应的景观土地面积增大,反之则减小;土地经济生态位越小,表征景观格局的景观破碎化指数、分维数指数越大,破碎化指数与分维数指数的增减与土地经济生态位升降表现出一致性的规律,土地经济生态位上升,相应的破碎化指数、分维数指数则增大,反之则减小;城乡空间景观格局变化的发生主要出现在土地经济生态位高的区域。土地经济生态位的变化是城乡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能够很好解释城乡空间景观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162.
将生态位态势理论应用于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两方面选取指标分别作为发展"态"和发展"势"的评价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发展评价模型,对居民点的发展实力划分等级。然后结合加权Voronoi图,明确各发展等级居民点的搬迁去向,从而实现全镇整治分区规划。沙河子镇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可划分为高、中、低和不适宜发展4个等级;农村居民点整体发展较好,高、中发展实力级的居民点用地面积为304.07hm2,占全区的84.23%;具有明显的地形分异特征,其发展等级呈现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递减的趋势;全镇以农村居民点城镇化为整理重点,划分为城镇化区、优先发展区、改造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4种整治分区。结合生态位态势理论和加权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3.
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和我国华南地区的西藏红豆杉频临灭绝,揭示空间遗传结构和物种分布变化对于理解西藏红豆杉的进化过程及其物种保护尤为重要。基于西藏红豆杉48个种群的分子变异数据,利用反距离权重空间差值方法得到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布图,识别出6个遗传多样性和5个遗传分化高值区域,这些重点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南方的几个山区,这些区域在未来应给予重点保护;基于Monmonier算法识别出4条地理隔离:东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云南高原和台湾海峡;利用生态位模型模拟三个历史时期的物种分布格局,从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物种经历一次向高原西部的面积扩张,这与典型的冰期物种退缩模式不同;末次冰盛期之后,物种面积逐渐缩小,呈现破碎化分布。因此,地理景观特征和第四纪气候波动对西藏红豆杉遗传结构和分布格局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4.
为了满足定量解释的需要,地震资料处理必须是高分辨率、振幅保持和相位控制的.面向海洋地震资料的相位控制处理技术包括利用远场信号进行确定性零相位化、Q补偿、预测反褶积及剩余相位校正等.利用模拟远场信号求取确定性去气泡及零相位化算子.此文基于相位控制处理,讨论了海洋地震资料的相位和极性判别方法,探讨了大于24 ms算子长度的预测反褶积对于保持信号形状的必要性,介绍了东海三维地震资料相位控制流程.  相似文献   
165.
利用100°E以东地区通过5%质量控制的392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对近50 a我国东部极端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1948—1976年和1977—2008年为研究子时段,讨论前后两阶段东部地区的大气湿位涡差异及大气稳定度状况。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北方尤其是华北东部,极端降水量及其所占降水量比例均有下降趋势,而南方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二者均呈增加趋势。湿位涡呈"南减北增"的趋势,对流稳定度和斜压稳定度在南方均出现变弱趋势,在北方则增强。大气性质的南北显著变化是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呈"南增北减"分布型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纬度地区300 hPa层在1976年之后表现为温度负距平场中心,使东部地区高空热力性质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了对流稳定度的变化;同时冷中心北侧高层西风分量减小,南侧高层西风风量增大,斜压稳定度相应出现减弱和增强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6.
Ship floating condition in regular waves is calculated. New equations controlling any ship's floating condition are proposed by use of the vector operation. This form is a nonlinear optimization problem which can be solved using the penalty function method with constant coefficients. And the solving process is accelerated by dichotomy. During the solving process, the ship's displacement and buoyant centre have been calcula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hip surface according to the waterline. The ship surface is described using an accumulative chord length theory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isplacement, the buoyancy center and the waterline. The draught forming the waterline at each station can be found out by calculating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ship surface and the wave surface. The results of an example indicate that this method is exact and efficient. It can calculate the ship floating condition in regular waves as well as simplify the calculation and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the precision of results.  相似文献   
167.
“等熵思维”到“等熵位涡思维”回顾与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小刚  王秀明  陶祖钰 《气象》2014,40(5):521-529
等熵位涡守恒与中纬度斜压扰动发展之间的诊断关系可用于对气旋发生发展的预报,并作为理解水汽图像的动力学场而在业务上使用。"等熵位涡思维"建立在等熵面分析的"等熵思维"基础上。本文首先依据基础的动力学理论,对等熵面上物理量场的动力学解释和业务应用作回顾和讨论,内容包括:等熵面随高度分布特征、等熵坐标中的垂直速度场、等熵面上水汽输送解释、等熵面上高空急流和锋区的特征等。其次,通过与等熵面物理量场分析和斜压二层模式准地转垂直运动方程的比较,着重回顾和讨论等熵位涡面上的物理量场和业务应用,内容包括:对流层顶定义及其温压湿分布特征、对流层顶等熵位涡面上急流和锋区的特征、对流层顶等熵位涡面上的垂直速度场、"等熵位涡思维"与气旋发展及位涡、水汽图像在改进数值预报模式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8.
梅雨期经大别山两侧暴雨中尺度低涡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统计分析2007-2011年梅雨期间江淮流域暴雨日数和低涡过程,结果表明低涡暴雨占41%,且绝大多数为浅薄低涡(700 hPa以下),此类低涡易受大别山地形影响。在地形和高空引导气流的共同作用下,经大别山南侧沿长江流域及经山脉北侧沿淮河流域的浅薄低涡遇大别山绕行、爬坡同时存在,并且北部低涡增强大于南侧,进而影响到低涡暴雨形成沿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两条雨带。环境高低空急流的风切变配置状态不仅有利于浅薄低涡的气旋式增强,并且指示低涡东移路径与低涡位置。而势力较弱的低空急流受大别山南部地形的影响,也表现出有绕行和减弱的阶段,进而可影响到山北淮河流域低涡的强度增幅和伴随的暴雨强度比山南长江流域低涡强一些。绕行山脉南北两侧的低涡暴雨带的湿位涡特征表明,垂直剖面上湿位涡正斜压分量垂向梯度带的配置,且其强度与对应的降水强度成正比,沿淮河的北路低涡湿位涡因环境风场垂直切变大,其强度更强。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大别山地形对低涡路径的南北绕行、低涡强度的山前减弱山后加强以及水汽辐合的强弱有直接影响。山脉南部迎风坡的强辐合抬升以及山脉北部弧形背风处对气流的拉伸辐合汇聚,成为大别山地形有利于水汽辐合上升,增强低涡暴雨量的两个重要部位。由于大别山南段的主体部分范围高大,所以对绕行山南部的低涡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9.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对2011年6月16-18日引发强降水的一次东移型西南低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西南低涡所引起强降水的范围和移动。低涡首先在低层850 hPa形成,9 h之后在700 hPa出现闭合低涡,发展成熟。西南低涡的初生和成熟阶段在对流层低层都维持与正涡度和高位涡中心相耦合的动力结构,并伴有上升运动;在成熟阶段,上升运动、正涡度柱和高位涡柱明显加强、发展至对流层高层(300 hPa)。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对降水带的强度和移动都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位涡收支诊断分析表明,非绝热作用项的垂直结构与垂直通量散度项相反,潜热释放造成的非绝热作用项有利于低层位涡增长、抑制高层位涡增长,对西南低涡的生成、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0.
2009年豫南一次强暴雨过程的位涡方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8月28—30日河南省南部一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数值模拟,借助模式输出的模拟数据计算位势涡度及位势涡度方程收支,并利用位涡收支方程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暴雨强度及落区与实况较一致,位势涡度能够较好地反映此次暴雨过程的动力及热力特征。位涡异常高值区与暴雨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中心大致位于位涡高值中心东南侧。位涡收支方程中各收支项同样能够反映此次暴雨过程的动力、热力性质。暴雨发展过程中大气中低层位涡局地增加,位涡局地变化大值中心驿应暴雨中心。各收支项中,引起中低层位涡局地变化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潜热加热作用、水平平流作用、垂直输送作用及摩擦作用。其中潜热加热与水平平流作用对暴雨中低层正变位涡起正贡献作用,潜热加热作用有利于位涡局地增加,水平平流作用易于低层位涡向流场辐合区聚集,引起局地位涡增加;垂直输送及摩擦作用对中低层位涡变化表现为负贡献作用,垂直作用易于将中低层位涡向高层输送,使得低层位涡减小,高层位涡增加。在摩擦作用下,低层位涡被大量耗散,使得中低层位涡局地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