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51.
微型钢管树根桩加预应力锚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中 《广东地质》2000,15(4):67-72
喷锚支护结果具有施工方便、投资少、工效高及稳定性强等优点,但是单纯的喷锚支护在某些支护段也是其局限性,微型钢管树根桩加预和锚杆支护结构是将土层杆直接锚定在微型桩上,锚下采用钢筋混缔造土为受压构件并与微型桩相接触,这种支护安全度高,造价低,噪声小,无污染,占有场地狭窄,非常适用于闹市区或临近建筑物的基坑支护工程。  相似文献   
52.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与食沉积物类的发育变化是反映水动力环境的一种指标。对南海南部NS93- 1 2 - 58柱样 1 4ka来微型双壳类营养结构分析表明 ,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向冰后期全新世转化阶段 ,食沉积物类一度较为发育 ,表明南海南部表层环流很不活跃 ,从这一转化阶段到全新世早期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与食沉积物类的比例有规律地变大 ,表明随着气候转暖 ,海水温度增高 ,海平面上升 ,海流作用显著增强。该柱样整样分析表明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显示了 1 4ka来南海海流作用一直比较强烈。在全新世中晚期 ,双壳类主要栖息在次表层水团的海底 ,仍以食悬浮物类为主 ,可能与南海南部陆坡上升流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53.
实施海洋负排放践行碳中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海洋负排放相关的八个基本路径,包括陆海统筹减排增汇、海洋缺氧酸化环境减排增汇、滨海湿地减排增汇、养殖环境减排增汇、珊瑚礁生态系统减排增汇、海洋地质碳封存、海洋碳汇核查技术体系,以及海洋碳汇交易体系和量化生态补偿机制等;旨在抛砖引玉,引发研讨、推动...  相似文献   
54.
为克服地震测氡仪野外校准氡气固体源监管严格等工作环境问题,引进东华理工大学新研制的豁免级微型氡室开展地震测氡仪野外校准实验,分析该微型氡室应用于地震测氡仪定期校准的可行性.根据《JJG 825-2013测氡仪检定规程》,分别使用微型氡室和标准氡室对2款在网观测测氡仪开展对比校准实验,分析认为采用微型氡室的校准方法基本可...  相似文献   
55.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近年来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合成孔径雷达以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在海洋遥感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海洋监测中大多采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获取海洋数据,但因星载SAR受到卫星搭载平台和运行轨道等因素影响,对局部地区高时效的数据获取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无人机机载微型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对海岸带、海岛礁、海洋动目标高分辨率成像和应用分析研究,为无人机机载SAR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6.
“现代摄影测量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的重要实习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测绘技能培养。本文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过程等方面探讨“现代摄影测量实习”实践中的教学改革问题,以帮助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现代摄影测量技能,提高其就业与科研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7.
Phytoplankton growth rates and mortality rates were experimentally examined at 21 stations during the 2017 spring intermonsoon(April to early May) i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South China Sea(SCS) using the dilution technique, with emphasis on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SCS areas which had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re had been higher temperature but lower nutrients and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s in the central SCS than those in the northern SCS. The mean rates of phytoplankton growth(μ_0) and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m) were(0.88±0.33) d~(–1) and(0.55±0.22) d~(–1) in the central SCS, and bot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thern SCS with the values of μ_0((0.81±0.16) d~(–1)) and m((0.30±0.09) d~(–1)), respectively.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coupled in both areas. The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impact(m/μ_0) on phytoplankton was also higher in the central SCS(0.63±0.12) than that in the northern SCS(0.37±0.06). The microzooplankton abundanc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i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might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rate than phytoplankton growth rate,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higher m and m/μ_0 in the central SCS. Compared with temperature, nutrients mainly affected the growth rate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nutrient enrichment treatment,the phytoplankton growth rate(μn) was higher than μ_0 in the central SCS, suggesting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central SCS was nutrient limited. The ratio of μ_0/μ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nutrients concentrations in the both areas, indicating the limitation of nutrients was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s of background nutrients in the study stations.  相似文献   
58.
南海永乐龙洞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海洋蓝洞,水文环境及理化因素特殊,90 m以下水体为无氧环境。为研究永乐龙洞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其昼夜变化,于2017年3月在龙洞、潟湖及外礁坡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研究结果表明:龙洞内叶绿素a浓度呈现随深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日间浓度最大值层出现在40 m层(0.42μg/L),夜间则出现在20 m层(0.59μg/L)。永乐龙洞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1.1×10^3~5.1×10^4 cells/mL。聚球藻在上层水体占优势(0~20 m),40 m以下水层原绿球藻丰度对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贡献率最大(90%以上),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在整个水体都较低(除20 m层)。微微型浮游植物昼夜存在明显差异,夜间其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上移至表层。本研究共记录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5门41属55种(含未定种)。其中,硅藻门25属34种、甲藻门12属15种、金藻门1属1种、蓝藻3属、隐藻1属。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3.3×10^2~9.8×10^4 cells/L。甲藻丰度对浮游植物总丰度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硅藻,隐藻和蓝藻丰度仅在少数水层占优势。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昼夜变化明显,夜间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出现在40 m层。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垂直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一致性高。龙洞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和丰度高于潟湖和外礁坡。  相似文献   
59.
2006年10月在黄海冷水团海域的三个站点开展了微型异养鞭毛虫、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密度和生物量调查,进行了微型异养鞭毛虫的现场摄食实验,通过荧光标记细菌法和消化系数法获得该海区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摄食率,并估算了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现存量及生产力的摄食压。结果显示,微型异养鞭毛虫、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密度分别为0.36×103~1.13×103,0.39×106~1.13×106和0.04×104~3.74×104cells/cm3,温跃层以上明显高于底层。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的摄食率为5.33~14.89个/(HF·h),对蓝细菌的摄食率为0.26×102~23.10×10-2cells/(HF·h),摄食率随深度而下降。微型异养鞭毛虫每天能消耗9.27%~33.08%的异养细菌现存量和8.12%~16.09%的蓝细菌现存量。同时,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日摄食量各占它们生产力的2.66%~13.10%和8.12%~16.09%。研究表明微型异养鞭毛虫的摄食可能不是秋季黄海冷水团海域浮游细菌及其生产力的主归宿。  相似文献   
60.
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对山东近岸的威海湾、荣成湾、桑沟湾、靖海湾、五垒岛湾及乳山湾(37°28.7'-36°46.3'N,121°28.8'-122°39.6'E)的26个站位按季节进行了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分析了6个海湾不同季节的微型藻类及营养盐情况,并进一步对几种主要微藻类群与各种营养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海湾微型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在456.3×104-2332.2×104cell/L之间;夏季和春季的主要优势种为硅藻:冬季主要优势种为黄藻;秋季主要优势种为隐藻.不同微藻类群与不同营养盐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其中,与NH4-N的相关性依次为:绿藻>黄藻>隐藻>甲藻>硅藻>金藻,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965、0.929、0.761、0.748、0.671和-0.304;与NO3-N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金藻>隐藻>甲藻>硅藻>黄藻>绿藻;与PO4-P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则为甲藻>金藻>绿藻>黄藻>隐藻>硅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