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姚彩霞  魏凤英  韩雪  任璞  杨英  郭俊龙 《气象》2007,33(5):100-104
使用山西省内59个测站1961-2005年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资料和同期北半球500hPa高度、北太平洋10°S-50°N、120°E-80°W范围的海表温度等资料,首先定义了表征山西干旱程度的指数;使用三次样条函数及功率谱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山西省干旱的气候特点及其前兆信号。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干旱不仅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还具有2年、3.5年和5.6年的显著年际变化特征。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原华北多尺度组合干旱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与调整,建立了山西干旱的多尺度组合预测模型,并进行了一系列预测效果检验。2000-2005年各月、季独立样本的干旱等级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对山西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2.
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分析了滁州地区汛期雨量的多尺度时间变化特征,以国家气候中心的百余项环流指数作为预报因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预测因子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汛期雨量气候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1961—2017年汛期雨量存在准2 a、4 a的年际尺度及准11 a、16 a的年代际尺度周期变化特征,总体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及21世纪以来3个时段分别对应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两种方案对滁州地区7个站的预测误差分别为122 mm和144 mm,其中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优化的方案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3.
夏季风过渡区是受夏季风影响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气候动力学过程响应明显,该区域的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夏季风活动的响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分析了中国夏季风过渡区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讨论了夏季风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初步推测了该地区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变化的响应机制。指出该地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包含了多重互馈机制、陆面水-热-生过程耦合、近地层到自由大气的多界面交换、季风多尺度作用和特殊的陆面水分循环等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同时,总结归纳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未来应该重点研究的7个方面,并初步给出了研究试验的基本思路。为未来系统深入研究夏季风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夏季风活动响应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4.
本文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和能量转换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下游地区降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欧亚大陆Rossby波列能量频散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流域PHREs中纬度系统槽脊稳定的机制,定量分析了冷暖空气的源地和输送路径,提出了江南型和江北型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从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之间的能量转换角度呈现了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指出背景场的能量供给是直接触发暴雨的次天气尺度系统维持的最重要因子,尤其是在对流层的低层,动能的降尺度级串(即能量由背景场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最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江淮流域的降水是一系列天气系统配合和活跃的结果,主要由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二级地形和东部平原之间的热力环流、西南涡、二级地形以东中尺度涡旋和对流系统的共同影响。除了本文总结的内容,还有一些影响PHREs的因子值得深入研究,多尺度相互作用中的Rossby波源及其波列如何影响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对其背景场的能量反馈等。  相似文献   
85.
孙磊  赵杰  张方方  武艳 《气象科学》2018,38(3):399-405
利用2006—2015年徐州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量的观测资料,统计徐州地区短时强降水历史个例资料,分析其发生时空间、年际、年、日和强度变化特征。研究短时强降水发生时环境背景场资料,分析中小尺度影响系统,进行归类比较,建立短时强降水的4种概念模型。并从相应的热、动力结构演变规律,分析物理量指标得出,充沛的水汽,深厚的湿层,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和高Ik指数等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86.
受“珊瑚”台风倒槽的影响,2005年8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在十堰市的房县、竹山和丹江口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地面加密气象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地面弱冷空气的扩散、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2)暴雨发生前存在较为明显的中尺度露点锋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3)卫星云图上有组织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成熟与消散对强降水临近预报预警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7.
基于精确震源函数的解调包络多尺度全波形反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解调包络方法来重构地震记录中缺失的低频信号,同时该方法能够降低全波形反演的非线性程度;提出伴随状态震源函数反演方法来得到精确的震源函数,并推导了梯度计算公式;解调包络方法结合低通滤波技术,实现了从低频到高频的多尺度反演策略,有效缓解了全波形反演的周波跳跃问题.数值算例证明了解调包络、伴随状态震源函数反演方法和低通滤波多尺度反演策略的可行性及优越性.震源函数反演精度测试结果表明:即使观测记录在缺失低频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反演得到精确的震源函数.缺失低频测试和抗噪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即使地震数据中缺失9Hz以下的低频信号或者信噪比极低的情况下,利用反演得到的精确震源函数进行解调包络多尺度全波形反演,同样可以得到高精度的全波形反演结果.与Hilbert包络全波形反演对比结果表明:解调包络在重构低频和降低伴随震源主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8.
以鄂尔多斯盆地X地区长6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尺度CT成像技术、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技术,结合Avizo软件的强大数据处理和数值模拟功能,对研究区目的层岩石样品进行不同尺度孔喉分维数重构,建立三维超低渗透砂岩储层纳米级孔隙结构模型.研究表明,微米尺度下,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孔喉形态呈点状、球状和条带状及管状.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微孔为主且多孤立分布,局部孔隙为片状,连通性较差.纳米尺度下,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孔喉系统整体较发育,孔喉形态呈球状、短管状.远离裂隙处多为孤立状,连通性较差,仅具有储集能力.微裂缝、粒间缝发育部位多为短管状,有一定连通性,相当于喉道.微观非均质性较强,岩样整体较致密,局部相互连通,溶蚀孔及裂隙对储集能力、渗滤能力具有控制作用.数值计算求得目的层A、Y、C三个样品的孔隙度分别为6.95%、5.55%、4.44%,渗透率分别为0.828×10^-3μm^2、0.115×10^-3μm^2、0.00065×10^-3μm^2.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与多尺度CT成像技术相结合能够定量表征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纳米级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89.
以三江平原具有典型湿地特征的建三江区为例,首先采用不同时间段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值的变化监测人类活动改变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然后结合遥感图像多尺度分割法,分析湿地系统的8种类型空间干扰格局,计算干扰度(PD)、干扰邻近度(PDD)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多尺度干扰格局的分布有明显影响,耕地、草地和沼泽地总干扰率较高,变化频繁;水域、林地和沼泽在干扰类型C1、C2中分布较广,但干扰值低,面积小;耕地分别占干扰类型C7、C8的74.38%和61.76%,干扰值高且面积大,说明耕地是建三江区湿地系统的主要干扰源。干扰邻近度说明干扰在一定尺度上发生,当干扰度PD<0.4或PD>0.7,且干扰邻近度PDD>PD时,干扰对周边土地类型必定产生影响。本研究为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和恢复力的评价提供有效的生态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90.
In this study, a multi-scale approach is used to improve the segmentation of a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30 cm) color infrared image of a residential area. First, a series of 25 image segmentations are performed in Definiens Professional 5 using different scale parameters. The optimal image segmentation is identified using an unsupervised evaluation method of segmentation quality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global intra-segment and inter-segment heterogeneity measures (weighted variance and Moran’s I, respectively). Once the optimal segmentation is determined, under-segmented and over-segmented regions in this segmentation are identified using local heterogeneity measures (variance and Local Moran’s I). The under- and over-segmented regions are refined by (1) further segmenting under-segmented regions at finer scales, and (2) merging over-segmented regions with spectrally similar neighbors. This process leads to the creation of several segmentations consisting of segments generated at three different segmentation scales. Comparison of single- and multi-scale segmentations shows that identifying and refining under- and over-segmented regions using local statistics can improve global segmentation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