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0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369篇
测绘学   313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594篇
地质学   950篇
海洋学   360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20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5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粤东河源盆地是东南沿海规模较大的晚中生代—新生代陆相盆地之一,发育有较为完整的晚白垩世—新近纪地层。研究该盆地的深部构造、控盆断裂、沉积序列和盆地的形成发展,对于认识东南沿海晚中生代—新近纪的大地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反射剖面和约两千米的地质科学钻探等数据资料的综合研究,查明了河源盆地为中生代—新生代沉积断陷盆地,地层结构清晰,沉积基底为早古生代地层,并建立了该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的三阶段沉积序列;该盆地发育渐新世的火山岩,揭示了控盆边界断裂及内部构造发育特征,暗示了原型盆地的破坏发生于晚新生代:即盆地南北两侧紫金—博罗逆冲断层和河源断裂带在晚古近纪—新近纪强烈地改造了原型盆地;基于以上认识,初步恢复了河源盆地的形成演化历史,构建了河源盆地沉积序列-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2.
地震时间剖面可以对地质目标进行精细刻画,但由于变质岩、侵入岩地区存在地质体不规则、地质界线间波阻抗差异不明显、断裂构造倾角高陡等特征,导致地震原始资料具有波场复杂、干扰波发育、资料信噪比低等特点.为获得客观反应实际地质情况的沂沭断裂带深反射地震剖面,通过对研究区原始地震资料细致分析,针对各种干扰波的不同特性特征,分别采...  相似文献   
163.
164.
张文杰  姚排 《吉林地质》2006,25(2):80-83
介绍了先求定向角γ和连接角δ,进而计算多边形内角和闭合差的粗差检验方法。通过大量实例证明这种方法是完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5.
在图像重建中,Landweber迭代算法是图像重建算法中的重要方法.本文将针对Landweber分块迭代算法中松弛参数的选取进行研究.在重建过程中采取对投影矩阵按投影角度分块的方法,选取特定的松弛参数.通过数值实验得出结论:对于按角度分块的块迭代算法,松弛参数选取为λ乘以块矩阵与其共轭转置矩阵乘积的最大特征值分之一,当采集完全投影数据,且λ接近(1/6)~(1/7)时效果最好.另外,本文按角度分块的做法和松弛参数的选取方法对于有限角度图像重建问题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6.
基于Fluent流体计算平台,运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亚临界雷诺数Re=3900下“X”形排列五圆柱体结构群三维绕流特性进行研究,主要分析来流攻角α与间距比L/D两个关键参数对五圆柱体结构群的尾流区三维涡结构演化与流体力系数的影响,并揭示其内在流动互扰机理。研究表明:来流攻角和间距比的变化对五圆柱体结构群流动控制及互扰效应的影响显著。在小间距比工况下,观察到柱体群间隙区域内流体高速流动的现象,导致五圆柱体之间的互扰作用十分强烈。间隙流对中间圆柱体和下游圆柱体有较强的冲击作用,对其表面的流体力分布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另外,大间距比工况下,当α=0°与L/D≥5.0工况时,柱体群尾流效应强于其间隙流效应。当α=22.5°与L/D=7.0时,位于下游与中间处的圆柱体流体绕流特性存在较大差异。而当α=45°与L/D≥6.0时,位于上游与中间处的圆柱体尾流区均会产生正负交替的漩涡结构。  相似文献   
167.
To monitor chalk cliff face along the Normandy coast (NW France) which is prone to erosion, we tested the potential of cliff face 3D reconstruction using pairs of images with high angle of incidence at different dates from the agile Pléiades satellites. The verticality aspect of the cliff face brings difficulties in the 3D reconstruction process. Furthermore, the studied area is challenging mainly because the cliff face is north-oriented (shadow). Pléiades images were acquired over several days (multi-date stereoscopic method) with requested incidence angles until 40°. 3D reconstructions of the cliff face were compared using two software: ASP® and ERDAS IMAGINE®. Our results are twofold. Firstly, despite ASP® provides denser point clouds than ERDAS IMAGINE® (an average of 1.60 points/m² from 40° incidence angle stereoscopic pairs on the whole cliff face of Varengeville-sur-Mer against 0.77 points/m² respectively), ERDAS IMAGINE® provides more reliable point clouds than ASP® (precision assessment on the Varengeville-sur-Mer cliff face of 0.31 m ± 2.53 and 0.39 m ± 4.24 respectively), with a better spatial distribution over the cliff face and a better representation of the cliff face shape. Secondly, the quality of 3D reconstructions depends mostly on the amount of noise from raw images and on the shadow intensity on the cliff face (radiometric quality of images).  相似文献   
168.
本文以深圳公明水库6个中小型土石坝为试验区,利用10景1 m分辨率升降轨X波段TerraSAR影像和坝体附近连续气象站的降雨量数据,研究了坝体表面相干性的时序变化与雷达本地入射角及降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面板和草坡平均相干性均会随本地入射角增加而减小,同时,草坡表面平均相干性在有微小降雨的情况下就会快速下降0.1~0.2,差分干涉图的噪声增大;混凝土面板对微小的降雨敏感度小,但是在暴雨情况下将导致其表面完全失相干。上述结果表明,针对中小土石坝坡体变形监测应当顾及坝体的坡度及入射角选择合适的雷达成像参数,同时应充分利用降雨资料评估干涉图失相干情况,剔除噪声数据。  相似文献   
169.
青岛地区太阳紫外线辐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青岛地区2004年全年紫外线观测数据的分析,在预设局地纬度、海拔高度、大气中臭氧量及其分布、空气质量状况、地表反照率等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总结了青岛地区紫外辐射随与太阳天顶角相关的不同季节和时段、天气状况(云况)的统计性变化规律,以服务于该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紫外线的防护,尤其是为调光生态膜的研制及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0.
为探索来自西北太平洋台风风暴潮与南海局地生成台风风暴潮不同,本研究在假设两种台风气象条件相同情况下,研究随台风而来外围海水所形成增水对南海沿岸的影响。以0814"黑格比"强台风风暴潮为基础,使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设计对比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台风登陆时引起的增水最大,最大增水出现在台风路径右侧,其中在沿岸区域,外围海水形成增水约占总增水10%,且大约3 h后出现增水回震现象。同时,设计对比试验,研究来自西北太平洋台风风暴潮对台风路径、台风强度、台风移动速度和流入角等气象条件敏感性,并获得与前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