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498篇
地球物理   181篇
地质学   171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9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31.
本文通过对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7.6、7.2级强震前后S波偏振角的计算分析,得出大震前后U_(SH)—U_(Sv)的三种变化图象,这种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前兆意义。与此同时,对大震前后P波、S波最大振幅比值分布和S波偏振角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发现,北纬22°57′可能是澜沧、耿马两地区介质差异的分界面。  相似文献   
932.
713雷达的双线偏振改装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介绍了将713天气雷达改为双线偏振雷达的方法。即在713雷达上增加一只大功率微波开关,将天线馈源改为双通道,提高雷达发射机的脉冲重复频率和加设必要的数据处理系统后,使713雷达具有双线偏振探测能力。文中对各主要部件的技术指标亦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33.
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反射率因子易受衰减的影响,为了提高降雨的准确性,需要对雷达反射率因子进行衰减订正。K_(DP)是能够用于衰减订正的一个有效因子,本文采用小波分析法对Ф_(DP)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数据拟合得到相对准确的K_(DP)。为了验证衰减订正的效果,利用S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作为参考,对比分析了衰减订正前后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衰减订正后的Z_H更接近于S波段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在进行降雨估测时,不同方案估测降雨的差异较大,当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与S波段雷达均采用Z-R关系估测降雨时,S波段雷达的效果更好。当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采用衰减订正后的R(Z_H,K_(DP))法估测降雨时,效果优于S波段雷达的R(Z)方案。当降雨强度10 mm·h~(-1)时,雷达估测的雨量普遍低于地面雨量计的雨量,经过雨量计校准后,可以进一步提高降雨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934.
介绍广州CINRAD/SA雷达双偏振升级改造后的主要性能指标,并以观测到的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为例,分析了降水强度ZH与差分反射率ZDR、差分相移率KDP的一致性,信噪比SNR与差分反射率ZDR、相关系数CC的关系以及ZDR系统偏差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弱降水的ZDR和KDP接近于0,随着ZH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SNR<15 d B时,ZDR和CC受噪声影响很大,存在明显误差,业务中建议将SNR>15 d B作为双偏振产品的可用阈值;ZDR的系统偏差随时间变化保持稳定,变化幅度<0.2d B;KDP在CC<0.9时没有被计算和显示。  相似文献   
935.
双偏振雷达产品在福建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冯晋勤  张深寿  吴陈锋  江帆  巫锡洪 《气象》2018,44(12):1565-1574
利用高空地面资料和厦门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6年12月21—22日福建东南部沿海出现的一次冰雹、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日午后的冰雹天气是在暖区内西南气流暖湿强迫背景下产生的,21日夜里的强降水天气则是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利用双偏振雷达产品可分析出冰雹的相态演变:明显的冰雹特征(Z_(DR)≤0、回波强度≥55 dBz)首先出现在0℃层附近,后向上向下发展,高层出现三体散射现象,但由于干湿球0℃层高度相当,融化层厚度厚,午后地面温度超过20℃,冰雹在下降过程中Z_(DR)、K_(DP)由负值转正值,表明冰雹逐渐融化成大雨滴或外包水膜的冰雹;三体散射回波强度15~20 dBz区域,对应的Z_(DR)出现由负极值到正极值的突变区,CC0. 7,呈现非气象回波的特征。短时强降水对应Z_(DR)、K_(DP)随反射率因子的增大而增大,CC0. 97,说明强降雨是由大量粒子较大的雨滴造成的。  相似文献   
936.
介绍了目前水色遥感中,水面反射光的偏振特性及其应用与水体散射光的偏振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基于偏振原理的水面反射光的剥离、海面溢油偏振遥感探测与基于水体物质偏振信息的水质参数反演等几个问题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在水色遥感信息流中,大气偏振校正、气-水界面偏振描述、基于偏振水质遥感反演、传感器偏振响应标定等各个环节入射光与出射光的偏振改变与响应机制等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37.
陈超  刘黎平  罗聪  刘显通  张阿思 《气象》2023,(10):1157-1170
利用广东龙门、新丰和佛冈布设的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ideo-disdrometer,2DVD)和HY-P1000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分析了相同地点和相同时间两类雨滴谱仪降水滴谱观测和降水反演精度的差异。根据收集的2018年和2019年的雨滴谱观测数据,拟合了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基本关系式,并应用于S波段双偏振雷达(CINRAD/SAD)定量降水估测(quanti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优化组合方案中。结果表明:较HY-P1000雨滴谱仪而言,2DVD可观测到更多的1 mm以下的小粒子降水,但观测到的大于3.5 mm的雨滴数明显少于HY-P1000雨滴谱仪;对比由2DVD和HY-P1000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双偏振参数与CINRAD-SAD 0.5°仰角观测得到的双偏振参数,发现参数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差分反射率因子差别相对较大;此外,利用2DVD观测数据可整体提升双偏振雷达QPE精度,对中雨及以下量级精度提升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38.
施红  顾松强  黄兴友  林莺  罗桓 《气象》2023,(4):487-494
降水对X波段雷达电磁波的显著衰减,造成了回波弱化现象,带来了定量应用不准确的问题。为了减轻降水衰减对雷达数据的影响,用Z-K_(DP)(反射率因子-差分传播相位常数)方法对上海浦东气象局的X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进行订正试验,具体方案为:当K_(DP)≥0.3°·km^(-1)时,用K_(DP)的值进行订正;当K_(DP)<0.3°·km^(-1)时,使用雨滴谱拟合A(衰减系数)和Z间的经验公式做衰减订正。选取对流性降水个例(2020年9月17日)和稳定性降水个例(2021年2月26日)进行衰减订正试验,经过衰减订正和系统偏差订正后,X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与S波段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大小相当,回波形态相似,验证了该订正方法适用于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的X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的衰减订正。  相似文献   
939.
为了研究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对超级单体风暴的探测能力,利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一次发生在华南地区的超级单体风暴在成熟阶段的精细结构观测特征,结果表明: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较高的时空分辨率有利于精细监测超级单体快速演变过程,但同时受衰减影响明显,超级单体核心区后侧出现明显的“V”型缺口;超级单体的低层观测到CC谷和ZDR弧,中层观测到ZDR环和CC环,高层高ZH区对应较小的ZDR和CC,这些都是超级单体发展旺盛的重要特征;垂直方向上观测到ZDR柱,ZDR柱与上升气流密切相关。降雹前ZDR柱迅速增加,冰雹降落后ZDR柱高度迅速降低。冰雹降落到地面后会部分融化,导致含水量显著增加,因此在近地层出现KDP大值区,冰雹与降水的混合相态则使得CC降低,这对冰雹的临近预警和识别冰雹在地面的降落位置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可为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0.
GIS领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一些与DEM相关的基本算法如Delaunay-三角网创建算法、矩形格网跟踪等高线算法等已逐渐趋向成熟。然而伴随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相关算法和软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DEM处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结合项目实践,研究分析目前常规处理算法的特点和缺点,提出新的改进方法。通过若干重大项目实际生产实践验证,优化后的算法在结果的正确性、稳定性上均有较大提升,同时,提高了作业效率,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