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0篇
  免费   1327篇
  国内免费   1901篇
测绘学   1029篇
大气科学   6898篇
地球物理   483篇
地质学   665篇
海洋学   334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387篇
自然地理   911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38篇
  2022年   319篇
  2021年   351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299篇
  2014年   479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467篇
  2011年   461篇
  2010年   491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520篇
  2007年   488篇
  2006年   493篇
  2005年   489篇
  2004年   450篇
  2003年   453篇
  2002年   388篇
  2001年   353篇
  2000年   230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86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118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4年   3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4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7篇
  193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991.
闪电是大气中十分壮观炫丽的现象之一,通常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雷鸣发生在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闪电的看法仅限于赞叹和畏惧,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天笑”,还有人则认为是“上帝之火”。早在1749年,富兰克林就用风筝实验证实了闪电其实是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当发生闪电时,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  相似文献   
992.
杨蕾 《气象知识》2014,(4):26-29
如果您来青岛旅游,一出火车站发现路上匆匆行人时而在薄雾中隐去,时而在雾隙中现身,您揉了揉眼睛想将这神秘莫测看得真切,却见远处一眼雾茫,近处虚实交错,恭喜您,赶上青岛的“海雾”了。每年春夏季节,青岛的街头时常像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百米外的树木、建筑、人海、车流均弥漫在湿漉漉的雾气当中,昨日还稍显炎热的天气此刻也变得凉爽宜人。  相似文献   
993.
江苏—南黄海地区M≥6强震有序网络结构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TIGGE(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全球交互式大集合)资料中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ECMWF)、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和英国气象局(United Kingdom Met Office,UKMO)4个中心的北半球地面2m气温集合平均预报资料,利用插值技术与回归分析,并引入了消除偏差集合平均(bias-removed ensemble mean,BREM)和多模式超级集合(superensemble,SUP)方法进行统计降尺度预报研究.结果表明,在2007年夏季3个月中,4个单中心的降尺度预报明显地改善了预报效果.引入SUP和BREM两种集成预报方法后,预报误差得到进一步减小.对比综合表现最好的单中心ECMWF的预报,1~7d的降尺度预报误差改进率均达20%以上.研究还发现,引入SUP方法的降尺度预报效果优于引入BREM方法的降尺度预报,利用双线性插值方法在上述两方案中的预报效果优于其他3种插值方法.  相似文献   
994.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分为单站极端事件和区域性极端事件。本文回顾了极端事件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单站极端温度、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的观测研究及相关指数,进而对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区域性极端事件研究做了简要回顾,最后还回顾了极端事件气候预测研究进展。同时,对国内外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和预测业务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指出: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方面中国的业务产品较丰富,并率先开展了针对区域性极端事件的监测业务,但在产品表现形式上缺乏统一组织,特别是英文产品表现力严重不足;在极端事件气候预测方面,国家气候中心发展了两种方法:一个是基于物理统计的BP-CCA和OSR的干旱预测方法,另一个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DERF)的高温预测方法。最后,对极端事件监测和预测业务发展及相关科学问题给出展望,指出应根据极端事件的业务需求继续加强相关研究和业务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95.
1330号台风海燕强烈发展和快速移动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玲  许映龙  黄奕武 《气象》2014,40(12):1464-1480
本文运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垂直层次26层)和各种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定位定强数据对2013年全球最强台风海燕的特点和极端性展开分析,并运用天气学分析和动力学诊断的方法探讨"海燕"强度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快速移动的原因,同时发掘预报着眼点,以提高中央气象台对类似台风的综合预报能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1)"海燕"在登陆菲律宾之前的持续加强和高强度维持发生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压和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各层低纬东风同时加强的条件下。(2)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压是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和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各层低纬东风加强及"海燕"高速靠近并登陆菲律宾的重要原因。(3)"海燕"的水平风速分布存在明显不对称,呈现台风北侧东风大于南侧西风、台风东侧南风大于西侧北风的特点,其中纬向风的不对称更显著。而由台风海燕东西两侧经向风和南北两侧纬向风的不对称分布导致的切变正涡度的增加可能是台风强度持续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4)对流层低层水平辐合的显著加强和台风海燕南北两侧经向垂直环流圈的加强和建立也是"海燕"强度持续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5)台风海燕持续加强和高强度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为内核区对流层低层水平辐合和对流层中低层涡度的持续增长以及台风所处环境的高层辐散的明显增加和高低层垂直切变的减小。(6)预报启示为:对于秋冬季的台风而言,除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对流层低层偏东风、越赤道气流外,还需关注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偏西行台风而言,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加强南压可能会导致台风移速的加快和强度的明显加强。另外对流层上层不光是台风的出流层,能影响台风高层出流的变化,对流层上层的环流还可能对台风移动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6.
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极端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唐恬  金荣花  彭相瑜  牛若芸 《气象》2014,40(10):1207-1215
提利用1960-2013年我国南方10省(市)733个站点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对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高温天气的极端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高温天气具有显著的群发性特征,覆盖了长江中下游以及重庆等八个省、两个直辖市;也具有以高温天气过程重现构成的持续性特征,主要经历了4次高温天气过程,其中,7月22日至8月21日的第三次高温天气过程,强度最强、范围最广。重点围绕区域性高温在历史上的极端性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高温区域的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破历史纪录,为近50年新高;平均高温日数和强度也超过了历年平均高温日数和强度的极值,属历史罕见;高温日数和高温强度的高值区域范围比历年向北扩展,且高值中心值超过历史最高纪录,极端性突出;2013年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次数突破了历史纪录,其中8月的极端高温事件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997.
王林  陈正洪  唐俊 《气象》2014,40(8):1006-1012
基于湖北省气象新能源研究中心光伏电站一年完整的发电数据与同期气象资料,对辐射和发电功率短期预报方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度预报与实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相关系数在0.77以上,均通过a=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光伏发电功率预报的短期方法中,以模式辐照度订正值代入光电转换模型的方法最优,预报第一天的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16。(3)太阳辐射预报及光伏发电功率预报随太阳高度角变化而呈一定的规律性,冬季中午误差最大,夏季晚上误差最小;阴雨天气误差明显高于晴天。如何降低阴雨天气预报时的误差将是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8.
王晓君  夏文梅  段鹤  王秀英 《气象》2014,40(11):1380-1388
利用普洱CIND3830-CC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004-2013年普洱C波段天气雷达中27次三体散射长钉(TBSS)的统计特征、地面降雹与TBSS的对应关系,并对TBSS在冰雹预警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C波段雷达中,产生TBSS的回波的反射率因子范围为55.0~68.4 dBz,70%的TBSS出现在反射率因子≥60 dBz时。(2)TBSS的维持时间为10~79 min,63%的TBSS维持时间超过20 min。(3)TBSS一般出现在4.0~9.5 km,最低出现在2.6 km,最高出现在11.4 km。(4)TBSS长5.6~22.4 km,宽1.5~14.6 km,TBSS宽度与强回波区径向外侧的60 dBz以上回波的面积成正比,但TBSS的长度与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强度和宽度无明显对应关系。(5)出现TBSS时,59%的回波出现了降雹,11%的回波出现了强冰雹。(6)出现TBSS且出现降雹的过程中,TBSS预报冰雹的时间提前量为5~100 min,平均为34.5 min。(7)在出现TBSS且出现降雹的过程中,TBSS的宽度与冰雹的大小或降雹密度成正比。此外,分析了出现TBSS但未降雹的原因,找出了TBSS配合垂直液态水含量密度(D_(VIL))和45 dBz伸展高度、TBSS配合回波宽度和45 dBz伸展高度的预报冰雹的方法,在出现TBSS特征的回波中,上述方法的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9%和94%(临界成功指数为0.89和0.94)。  相似文献   
999.
天气预报分析型数据模型及生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分析型数据,增强用户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能力,是数据仓库技术最核心、最有价值的思想,也是数据仓库在气象领域应用的基础。该文针对天气预报领域数据空间性、瞬变性、物理性和多尺度性等特点,提出了五元组描述的天气预报分析型数据概念模型;总结了生成分析型数据的固定区域统计、划分区域统计、基本天气系统识别和天气学概念模型识别4种聚集变换,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基本天气系统自动识别的滤波-划分-测量算法,探讨了针对气象数据特点的模糊空间关系,定义了进行天气学概念模型识别的空间模糊产生式规则,并针对空间数据给出了定位条件等扩展。  相似文献   
1000.
相控阵雷达扫描方式对回波强度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源数字阵列雷达的波束设计非常灵活,可变的波束宽度和多波束模式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任务的观测需求,还可有效节约扫描时间,但阵列天线参数随波位改变的特性对相控阵天气雷达回波强度的精确定标提出了挑战。2013年4—6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X波段一维有源相控阵天气雷达 (X-PAR) 进行了装配后的首次测试观测。对比该雷达与相同位置的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 (C-POL) 观测资料发现,X-PAR不同宽度的扫描波束均能取得较合理的观测资料。但由于各模式的雷达方程及其标定方法不尽相同,并受到阵列天线照射体积、展宽波束和发射增益的影响,造成X-PAR回波强度存在一定的测量偏差。结合天线参数分析和实际数据统计将测量偏差订正至±1 dB内,为雷达的进一步调试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