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9篇
  免费   546篇
  国内免费   1048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997篇
地球物理   213篇
地质学   555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黄莉梅宁光  郭昆兴 《广西气象》2005,26(A01):37-38,46
热带气旋偏多月及偏少月的合成图显示,热带气旋活跃期,对流活动明显。反应在OLR上为低值、负距平;相反。热带气旋惰怠期。对流活动不明显,反应在OLR上为高值、正距平。对1989~2000年5~10月共129个热带气旋的研究显示。86.7‰的热带气旋是在正、负距平中心间的梯交带或OLR负距平区中生成,而80‰的热带气旋的最终登陆点是OLR正距平区。通过大量的可行性论证,提出了正距平中心对热带气旋有强大吸引力、负距平中心对热带气旋有推拒力。热带气旋正是在吸引力、推拒力及大气的引导气流三个矢量的合成力作用下移动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972.
"2003.6.17"滇中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何萍  李宏波  何德锋 《高原气象》2005,24(2):240-246
结合大尺度环流的高通滤波、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诊断,用Shuman—Shapiro中尺度滤波方法,对2003年6月17日云南中部的楚雄市至南华县一带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热带中尺度气旋东南移并发展造成的;地面强冷空气侵入中尺度低压导致对流发展,是热带中尺度气旋加强的原因;大尺度环流下,孟加拉湾、南海和北部湾形成的两条水汽输送带通过热带低压,为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能源保障;地面中尺度低压中心和与之配置的切变线北侧对特大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973.
孟加拉湾低压造成云南强降水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何华  许美玲  孙绩华 《气象》2000,26(2):29-32
通过对1981~1991年春秋两季孟加接湾低压影响云南强降水的16个个例的TBB资料进行等值线分析及云北度、云降水效率的计算和对中-α尺度对流进行了尺度及结构分析、对云顶温度、温度梯度、地理区域与降水关系的分析,给出了一些孟加拉湾低压影响云南并造成强降水时的云图特征量与降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74.
对流边界层的Lyapounov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薛具奎  胡隐樵 《高原气象》2000,19(2):235-243
针对一个简单的大气边界层干热对流模式,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及Lyapounov第二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热对流边界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并将二者结合构造了一个广义Lyapounov函数,进而在小扰动下给出了边界层的非平衡定态(参考态)发生不稳定的临界Rayleigh数和对流得以发展的临界浮力加速度。数值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975.
采用1979~1994年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OLR资料,研究了热带对流的变化特征,讨论了热带对流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关联。指出:夏季热带对流存在以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和赤道中太平洋附近中心的年际变化方差大值区,且这两个中心的充变化呈偶极型反位相振荡,这种偶极型对流活动与东亚夏季风有密切关系。当暖池附近对流偏强(弱),赤道中太平洋附近对流偏弱(强)时,东亚夏季风偏强(弱),雨带偏北(南)  相似文献   
976.
大连及其近海海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大连和长海12a的海雾资料,分析并得出大连及其近海海雾的气候特点、海雾生成的气象和水文条件、海雾天气的能见度状况及厄尔尼诺现象与海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7.
铜仁地区是贵州省夏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按铜仁地区夏旱出现的先后区分出洗后干(6月)和伏旱(7~8月)两类夏天气,并据此分别对两类夏旱的100hPa环流异常特征作为较为深入的讨论,以进一步揭示形成我区夏旱的大气环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78.
登陆台风引发的暴雨过程之诊断研究   总被引:62,自引:10,他引:52  
孙建华  赵思雄 《大气科学》2000,24(2):223-237
对9406(Tim)台风登陆北上并与西风带槽相互作用,引发我国东部大暴雨的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并与北美的个例进行了对比。发现Tim与北美的Hazel、Agnes、Camile飓风虽同属于低纬度系统北移被中纬度西风槽所“捕获”,但上述北美飓风均转变为锋面气旋,发展过程基本上与挪威学派经典的A类气旋及Petterssen定义的B类气旋相似,而Tim不属于上述两类情况。对涡度方程的诊断表明,此过程在低层除平流项外,散度项也比垂直输送项和扭转项大一个量级。而高空散度项、垂直输送项和扭转项同量级,此时扭转项的贡献也不可忽视。对水汽来源的诊断表明,对华北和东北的降水而言,尽管孟加拉湾有丰沛的水汽输送至东亚,但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仍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79.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气对流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80~1991年云顶黑体温度(TBB)相位和强度的变化确定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时间,分析研究了夏季风爆发期间TBB场和850hPa风场的变化过程及其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平均时间是5月第4候,它爆发的时间和强度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并与大气的低频振荡及前期海洋的热力状况有密切关系。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年(4月第6候),副热带高压较弱,撤离南海较快,从赤道东印度洋到赤道西太平洋,大气对流活动较强,夏季风爆发南海早于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时90~100°E区域过赤道气流显著加强。夏季风爆发晚年(6月第1候)情况相反。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与大气30~60天振荡到达南海的位相有关,前冬和早春南海海温的高低和4月中旬至5月中南半岛强对流区的出现时间,是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前期征兆。根据前冬南海海温预测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时间和强度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980.
根据大连和长海 12a的海雾资料 ,分析并得出大连及其近海海雾的气候特点、海雾生成的气象和水文条件、海雾天气的能见度状况及厄尔尼诺现象与海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