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4篇
  免费   843篇
  国内免费   1087篇
测绘学   210篇
大气科学   2363篇
地球物理   481篇
地质学   1200篇
海洋学   577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248篇
自然地理   24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3年   3篇
  193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盐度对日本鳗鲡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验生态学和酶学方法,在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清江试验场研究了盐度对平均体长为25.1±5.6cm的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生长及其血清溶茵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实验持续60d.实验设置了5个盐度梯度(盐度5、10、15、20、25)和对照组(盐度0),每梯度设3个平行组,各组盐度和pH值保持一致.日本鳗鲡血清中免疫酶活力指标:碱性磷酸酶、溶茵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实验的第7天和第14天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盐度5组相对增重率最高(279.78%±28.37%),其次是盐度10组(278.74%±22.25%),盐度15、20、25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234.39%±21.28%、230.28%±26.31%、228.01%±29.29%.对照组相对增重率为233.20%-4-25.18%,盐度5和10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第7天和第14天,盐度10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分别为225.05U/dm。和251.11U/dm’,其次是盐度5组,分别为221.76U/dm。和236.01U/d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天和第14天盐度20、25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随着盐度的升高呈逐步上升趋势.第14天,盐度20、25纽溶菌酶活性仍保持较高水平,SOD回落至对照组水平,而各组AKP较第7天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992.
浅地层剖面测量是海洋工程勘察、灾害地质调查和大陆架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资料解译的准确程度将对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造成直接影响.由于C-Boom型浅地层剖面仪的发射换能器与水听器是分开安置的,当调查区域的水深过浅时,将其近似为自激自收的单道地震系统会导致地层的畸变,水深越浅地层畸变率越大.根据浅地层剖面仪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了C-Boom型浅地层剖面仪地层畸变率的计算公式及地层畸变校正公式,为用C-View软件更准确地解译此类浅地层剖面资料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996.
溶质类型与矿化度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省秦安县果园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探讨了不同矿化度下(lg/L、3g/L、5g/L、10g/L)的三种钠盐(Nacl、Na2SO4和Na2CO3)对石灰性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盐复合迁移体系中盐分与水分迁移具有不同步性,影响不同步性的因子与盐分类型有很大关系.NaCl对水分移动速...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大气探测资料对2010年5月1日红河州蒙自出现的一次中气旋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中气旋强对流天气的结构特征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分析结果表明:处于高空槽后的西南高原地区在高空西北急流的控制条件下,有偏南暖湿气流的配合持续输送,其低层切变线是形成强对流天气的重要条件,从天气系统和雷达资料分析表明,中高层冷平流的入侵触发了低层强位势不稳定层结的抬升,使得局部对流加强、发展,并演变为超级单体和中气旋的形成,造成强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导致气象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8.
为解决雷电定位系统大体积和不方便安装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新型闪电传感器AS3935设计雷电定位系统的新方法。当闪电发生时,GPS模块获取经纬度、高度、时间,AS3935测量地闪到探测器的距离。探测器把数据打包,以无线TCP通信方式传输到中心站。中心站利用多圆相交法计算闪电的经纬度和高度,然后使用C#语言和JavaScript语言在中心站软件上实现Google地图。Google地图利用经纬度获取闪电的地址,同时中心站把闪电信息存入数据库。实验表明,该系统定位性能良好,减少了探测器的体积,降低系统成本,适合于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地面自动站、闪电定位仪和ERA5再分析资料,将2011—2020年湖北冷季91次高架雷暴事件,按照形成机制分为雷雨型、强对流型和雷打雪型3类,并细致归纳了3类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大气环流背景及关键环境参数等特征。(1) 湖北冷季高架雷暴雷雨型最多,强对流型次之,雷打雪型最少。3类型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雷雨型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11月)和冬末初春(1—2月),强对流型及雷打雪型常出现在早春2月,3月基本以强对流型为主。(2) 低槽冷锋、850 hPa切变线及低空西南急流是冷季高架雷暴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近地面为稳定的冷气团控制,逆温明显,西南低空急流沿着锋面逆温层以上的850 hPa附近触发抬升,水汽、上升运动及不稳定层结均出现在850 hPa以上。雷雨型和雷打雪型距离冷锋超过100 km以上,强对流型不足100 km。(3) 850 hPa是风场转换的重要层次。强对流型850 hPa露点温度(Td850)、K指数、850 hPa与 500 hPa温差(ΔT85)、850 hPa假相当位温(θse850)、西南急流厚度和强度(I700)、切变线强度(S850)最大,中低层(850~700 hPa)垂直风切变(SL78)最小;雷打雪型对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要求最低,SL78最大。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NCEP/NCAR(0.25°×0.25°)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8年9月19日晚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在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很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低层深厚湿层、较弱的对流抑制能量及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的背景条件下,低层冷空气的侵入最终触发了本次过程。在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发展演变过程中,中低层较强垂直风切变的重要作用是产生水平涡管。水平涡管又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抬升为垂直涡管,最后产生垂直涡度。而通过对大气垂直涡度方程的分析发现:垂直涡管在随高度增加的上升气流的拉伸作用下,不断加强,致使上升气流更强烈旋转,水平旋转又反过来加强了上升气流。上升气流与水平涡旋持续不断的正反馈机制是形成中气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