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李世杰  栾学文  王露 《岩石学报》2016,32(8):2509-2521
必鲁甘干钼铜矿床位于内蒙古阿巴嘎旗境内,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东段,自2007年发现以来,已探明钼金属量已超过16万吨,达到大型规模。矿床赋存于印支期花岗斑岩和二叠系上统林西组接触带附近,含矿带呈NNE向展布,向SE缓倾。必鲁甘干钼铜矿床成矿阶段可划分为早、主、晚三个阶段,早阶段以硅化和钾长石化蚀变及浸染状和星点状矿化为特征,矿化较强;主阶段以硅化和绢云母化蚀变和发育乳白色含矿石英脉为特征,矿化很强;晚阶段以硅化、碳酸盐化、青磐岩化和粘土化蚀变以及发育石英方解石细脉为特征,矿化较弱。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L型)、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V型)和富CO_2包裹体(C1和C2型)。早阶段发育大量L型和少量C1型包裹体,主阶段发育大量L型和C1型以及少量V型和C2型包裹体,晚阶段主要发育L型包裹体,个别样品发育少量C1型包裹体。早、主、晚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210~354℃、182~351℃、128~312℃,盐度分别为3.6%~9.2%NaC leqv、2.6%~9.2%NaC leqv、2.8%~9.6%NaC leqv。主阶段成矿温度、压力为232~269℃、0.54~1.55kbar;三个阶段成矿深度分别约为8.1~5.8km、5.7~5.5km、3.9~2.6km。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由中温、中等盐度、富CO_2的NaCl-H_2O-CO_2体系向中低温、低盐度、贫CO_2的H_2O-NaC l体系演化。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由于周期性压力脉动而导致发生流体不混溶,其可能是成矿元素发生聚集、沉淀形成矿床的重要机制。由必鲁甘干钼铜矿床围岩蚀变("贫水蚀变")、成矿流体成分(NaCl-H_2O-CO_2体系)和成矿深度(主阶段成矿深度约5.7~5.5km)推测其属陆内环境斑岩矿床。  相似文献   
92.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发生了强烈的碰撞,由此而产生的远程效应导致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阿尔金山脉晚古近纪以后发生了强烈的走滑,并导致盆内构造形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前人对盆地构造运动、古地磁、古地理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新世以来在NE和近NS向共同挤压作用的影响下,盆地内部棋盘格式不均匀隆升控制了柴达木盆地北部湖盆的形成,对后期盐湖沉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3.
鮸状黄姑鱼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染色体常规制片方法对状黄姑鱼 (NibeamiichtheoidesChu,Lo &Wu)的核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状黄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为2n=48t ,臂数NF=48。本文还就鱼类的染色体核型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4.
波流共同作用下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预测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域水文、泥沙、沉积和地形的调查分析,对组成水下三角洲-10--15m以深的平坦海床、-5--10m间的水下斜坡、-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的水动力特征以及在波流和潮流作用下底部泥沙冲刷率的横向分布进行计算分析,并建立了水下三角洲地形横向剖面地形的演变预测模式。结果表明,在三角洲不同地貌单元内。由于所处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底部泥沙特性,出现了不同的侵蚀状态,其中在-10--15m以深的平坦海床,除了3m以上的大浪外,水动力作用以强劲的潮流冲刷为主,目前已接近冲刷相对平衡的状态,在-5--10m间的水下斜坡,受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冲刷强度大,地形剖面呈继续平行后退状态;-5m以浅的近岸浅滩,潮流作用相对较弱,以波浪为滩面的剧低为主,水深线不断向岸方向移动、滩宽变窄;0m以上的潮间带滩地,则波浪和潮流作用均较弱,近岸高滩接近相对稳定状态,有利于海岸线的工程防护。  相似文献   
95.
根据1988~1999年8个航次对北海半岛水域的调查资料。从无机氮的分布特征及三态氮的百分组成着手,分析研究了该水域无机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水域无机氮含量具有春季明显高于冬季的分布特点。但三态无机氮的转化程度不高。与该水域无机氮的供应源以沿岸排污为主要输入途径有关;10年间无机氮的含量变化无论是整个海域还是局部海域,均以春季变幅远大于冬季,但在组成上春季NO3^-明显低于冬季,NH4^ 则与此相反。这与各时期不同季节氮的补充与消耗途径及转化速率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6.
牡蛎鳃的发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绪 《海洋科学》1990,14(2):13-17
  相似文献   
97.
海岸线的动态变化监测可为海岸带防护、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支持提供理论支撑。文中基于1973-2017年覆盖连云港市的Landsat系列和GF系列卫星影像数据,结合海岸线分类体系,提取了连云港市10期海岸线信息,并分析了海岸线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 2017年连云港市海岸线总长度为205.90 km,主要岸线类型为建设围堤和港口岸线,两类岸线总长为120.52 km,占总岸线长度的58.53%;(2) 1973-2017年连云港市海岸线长度整体呈现增长态势,44年间海岸线长度共增长了57.17 km,年增长率约为1.3 km/a。连云港市海岸线主要增长的岸线类型为建设围堤、港口岸线和生物岸线;(3) 44年间,连云港市海岸变化主要的海岸线类型为粉砂淤泥质岸线、生物岸线、港口岸线、建设围堤和盐田围堤;(4) 2017年连云港市自然岸线长度为69.15 km,占总岸线长度的33.6%,44年间,自然岸线长度减少了28.8km,年减少率为0.65 km/a。自然岸线减少的原因主要为养殖业发展、城市扩张建设和港口建设。  相似文献   
98.
This work is the eighth in a series that develops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the thermodynamically constrained averaging theory (TCAT) that allows for a systematic increase in the scale at which multiphase transport phenomena is modeled in porous medium systems. In these systems, the explicit locations of interfaces between phases and common curves, where three or more interfaces meet, are not considered at scales above the microscale. Rather, the densities of these quantities arise as areas per volume or length per volume. Modeling of the dynamics of these measures i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for robust models of flow and transport phenomena in porous medium systems, as the extent of these regions ca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mass, momentum, and energy transport between and among phases, and formulation of a capillary pressure relation with minimal hysteresis. These densities do not exist at the microscale, where the interfaces and common curves correspond to particular locat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a well-developed macroscale theory to provide evolution equations that describe the dynamics of interface and common curve densities. Here we point out the challenges and pitfalls in producing such evolution equations, develop a set of such equations based on averaging theorems, and identify the terms that require particular attention in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efforts to parameterize the equations. We use the evolution equations developed to specify a closed two-fluid-phase flow model.  相似文献   
99.
红海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大洋,其板块构造活动正处于威尔逊旋回的幼年期。红海南北两端分别连接着威尔逊旋回的胚胎期和终结期,即东非大裂谷和地中海。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使其成为板块构造理论研究的圣地。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了红海地区的地形、重磁异常和沿脊的玄武岩地球化学组成等地质构造特征,探讨了红海裂谷的洋壳分布、地幔源区不均一性以及扩张演化历史等问题。红海地形中间深、南北两端浅,可以分为北、中北、中南、南等四段。重磁异常的条带主要出现在中南段,其他段不明显,因而限制了以往对红海扩张历史的认识。目前认为红海全段存在洋壳,红海两岸的沿岸悬崖是共轭扩张陆缘,呈向南开口的喇叭型扩张,而非对应红海岸线的梭子型。红海裂谷沿脊的地幔源区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南段玄武岩显示E-MORB特征,表现为阿法尔地幔柱的影响。红海的发育经历了裂谷前火山作用(31~29Ma)、大陆张裂(29~13Ma)和洋底扩张(<13Ma)三个主要阶段。红海裂谷的形成演化与非洲大陆的裂解、阿法尔地幔柱的活动、新特提斯洋的闭合等密切相关,了解红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将为揭示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以及板块运动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
腾冲地块锡成矿作用主要与晚白垩世-古近纪岩浆活动相关,但仅矿区花岗岩体具有较高的锡含量(平均25×10^(-6)),区域上同时代的非成矿花岗岩体并未发生锡的富集。本文通过搜集分析现有研究数据,总结了富锡成矿岩体和区域非成矿岩体在岩浆源区、演化条件和结晶分异程度的异同:区域非成矿岩体锆石ε_(Hf)(t)值(-15.1~+3.39)表明,自东北向西南幔源物质加入有升高的趋势,但区域玄武岩中低含量的Sn(1.61×10^(-6))表明幔源物质混入不利于岩浆中锡的富集。晚白垩世部分非成矿岩体与成矿岩体具有相同ε_(Hf)(t)(-9.7)值,表明其皆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但岩体均表现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且锆石Hf同位素(t_(DM2)=1724Ma)和全岩Nd同位素(t_(DM2)=1836Ma)二阶段模式年龄基本一致,因此其源区可能并非富锡的高黎贡山群变质沉积岩,而可能是其中未经风化的变质花岗岩。根据腾冲地块地层厚度(28km)和莫霍面深度(47~35km)推断岩浆源区至少位于地下30km(8.4kbar),由于仅靠地温梯度(25℃/km)无法达到初始熔融温度(>1066℃),源区部分熔融过程很可能受地幔热的影响。根据Fe_(2)O_(3)/FeO比值,非成矿岩体(0.59)与成矿岩体(0.48)均具有较低的氧逸度,属钛铁矿系列,但成矿岩体的结晶分异程度明显高于非成矿岩体,且成矿岩体富含挥发分,高含量的挥发分降低了岩浆固结温度(650~550℃),延长了结晶分异时间,促进了锡在晚期岩浆中的富集。因此腾冲地块富锡花岗岩主要是普通岩浆在低氧逸度环境下发生高度结晶分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