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4篇
  免费   1028篇
  国内免费   1291篇
测绘学   741篇
大气科学   2376篇
地球物理   1063篇
地质学   1570篇
海洋学   52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410篇
自然地理   133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391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388篇
  2013年   453篇
  2012年   402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409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Agriculture in the southern Great Plains of Canada has been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prolonged episodes of drought. Using climate data and a precipitation minus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the extent of the region’s exposure to drought is examined. Between 1914 and 1917, the Dry Belt was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drought, whereas after 1928, a much larger region known as the Palliser Triangle covering most of southern Alberta and Saskatchewan was much more exposed to drought. These droughts provoked major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in particula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pecial Areas Board by the Government of Alberta,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Prairie Farm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 by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Both organizations have proved to be relatively permanent public adaptations to the natural hazard of drought in the region. Moreover, these earlier experiences with prolonged drought as well as institution-building may be of value in helping the residents of the Palliser Triangle adapt to predicted climate changes in the future as well as anticipate some of the barriers to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12.
王猛  刘焰  何延波  魏东 《地质科学》2008,43(3):603-622
利用GTOPO30和SRTM3数字高程(DEM)数据,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带)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的初步分析。从SRTM3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出坡度数据,初步分析了喜马拉雅山脉坡度和高程的特征。数字高程和坡度图清楚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大型断裂带(构造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下属的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4省区气象观测台站55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观测数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喜马拉雅DEM和裂变径迹数据,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至西,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地形起伏逐渐变小,而高程渐次升高,与此同时剥蚀速率降低;从北至南,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地形起伏增大,高程快速降低,而剥蚀速率则急剧升高。这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相对较强,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则较弱,即:在喜马拉雅地区,长周期的地表剥蚀过程(可长达数个百万年时间尺度)和短周期(仅仅50年)的降水量观测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13.
饱和粉砂不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新军  赵仲辉 《岩土力学》2008,29(2):381-385
通过对净砂和级配良好粉砂(含10 %粉土)进行一系列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CU),研究了粉土、孔隙比和围压对饱和粉砂不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净砂与粉砂在不排水剪切条件下均会出现应变软化现象(即不稳定性)。同一围压下脆性指数(IB)随孔隙比增加,但不稳定线的应力比随孔隙比增加而减小。引用等效粒间孔隙比(ege)后,净砂和粉砂在ege-ln p?平面上拥有基本相同的临界状态线。在临界状态理论及等效粒间孔隙比的基础上,提出在同一修正状态参数(?ge)下净砂和级配良好粉砂有相似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湛江港外海水富营养化水平与浮游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昆仑  贾后磊 《海洋通报》2007,26(2):113-116
利用2001年12月在湛江港外海现场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湛江港外海水营养化水平及其与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湛江港外海水营养状态指数由北向南、由湾口向湾外递减;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则是由北向南增加,东南部水质较好,东北部水质较差;将营养盐含量及营养状态水平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性,相关性不显著,另外,调查期间氮磷比例均失去平衡,这可能是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量与营养盐水平之间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周期浅析     
本文分析了滑动平均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周期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过程变量同号积分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对亚洲西风指数序列进行了试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周期的长短与振幅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亚洲逐日西风指数的周期振荡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a new definition of structure system redundancy is proposed in view of the various measures for structure redundancy. By introducing the terms of structure system failure at the mechanism level and equivalent reliability index, the safety for existing offshore platforms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semi-probabilistic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ome numerical examples are given and satisfactory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相似文献   
17.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各种海洋生态监测方法的基础上,构建生物分布指数、生物暴露指数和生物反应指数,并由此确定生态质量总指教。生态质量总指数可以综合反映特定海洋环境的生物群落特征,典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蓄积特征以及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的生理生化反应特征,因此可以应用于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生态监测。  相似文献   
18.
19.
At pesent,it is very popular to estimate pile bearing capacity by use of empirical formula andphysical indexes of soil provided in the design codes for civil construction in China.This paper attempts toapply mechanical indexes of soil and semi-empirical formulas,which are based on soil mechanical theoriesand were summarized and presented by Meyerhof in 1976,to calculate the axial pile bearing capacity.Lo-ading test results of 24 single piles in Tianjin area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proposed cal-ulation approach.  相似文献   
20.
工程风险分析中的风险当量及其评价标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余建星  李成 《海洋技术学报》2004,23(1):48-51,61
目前,量化、半量化风险分析是工程风险分析的主流。在对工程进行量化和半量化风险分析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风险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都是关键的重要问题。只有在建立了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对工程进行的风险分析能够得出正确和一致的结论。文章通过对国内外风险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在工程风险分析中确定风险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