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3篇
大气科学   102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青藏高原对流云团东移发展的不稳定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8年6~7月的逐时GMS红外TBB资料、T106的客观分析资料以及沿长江5个站的探空资料,对青藏高原上的对流云团东移维持发展的环流背景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高层气流辐散、低层气流辐合的垂直结构,高低空急流的引导作用,高原东南部和长江流域充沛的水汽条件以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是造成青藏高原上空对流云团东移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2.
青藏高原夏季TBB场与水汽分布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12  
通过对比分析 1998年夏季各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GMSTBB及由HLAFS资料计算的湿度(T -Td、θse)和水汽通量平均场 ,指出 :TBB场展示的云区及无云或少云区可以直观地揭示出大气中湿、干区的分布 ,准纬向和准经向TBB低值带分别指示出大气中的水汽汇合区和水汽输送带。据此 ,由 17年夏季TBB总平均场分析得到 :青藏高原上空为北部较干、南部很湿 ,并且南部湿区中又是中、东部较湿和嵌入有两个湿中心区 ,西部较干 ;高原上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并且主要从 85°~ 95°E一带中的某些有利地区涌上高原  相似文献   
83.
利用1998-2000年3a的GMST5静止气象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和北疆地面观测站6h降水资料,对北疆地区出现的275次云系进行分类,探讨了各类云系的生命史,出现频率,给出云型和TBB与北疆地区降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
为了研究江西大冰雹超级单体的结构特征和关键机制,利用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平台、江西省ADTD二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江西省自动气象站雨量检索平台和MICAPS系统平台资料,对江西2021年3月30—31日冰雹组合反射率CR回波强度、地面雨量、TBB云图与ADTD雷电信息等特征进行分析。(1)2021年3月30—31日大冰雹天气过程,雷暴大风和降水比江西春季历史上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较少且小,但出现冰雹站数、影响范围、维持时间、冰雹直径和回波强度都超过历史上其它强对流天气个例。(2)最强回波和10 min雨量与冰雹大小成正比,10 min雨量变化提前于冰雹的出现;强回波面积和雷电次数成正相关。(3)超级单体回波系统是造成江西冰雹天气的重要回波系统类型:(1)回波中心强度≥60 dBZ,中心出现≥65 dBZ的强回波核;(2)60 dBZ回波面积≥10×10 km2;(3)30~60 dBZ强回波梯度(最密集区域)≤6 km;(4)超级单体具有深厚和蔓延的云砧形成的“前伸”回波结构,形成南北走向的“盾”型回波结构。(4)冰雹超级单体在TBB云图上形成MCS云系,有“...  相似文献   
85.
葵花8号卫星在暴雨对流云团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夕迪  孙军 《气象》2018,44(10):1245-1254
高时空分辨率的葵花8号卫星(简称H8卫星)2016年在我国得到应用,而该年是我国暴雨过程频繁、极端性强的一年,H8卫星到底在暴雨对流云团监测方面有何优势也是预报员所关心的。目前的业务中H8、FY-2卫星和雷达资料到达业务平台的平均延迟时间分别为15、35、6 min左右。本文利用H8卫星红外云图结合地面降水,在2016年汛期27次暴雨过程中每个过程选定一个主要的目标对流云团分析其初生情况,并与FY-2卫星和雷达探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H8和FY-2卫星在同时刻云顶黑体亮温(TBB)观测数值上差别不大,时间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但H8卫星由于高频次观测的优势对暴雨对流强弱的变化刻画得更加细致,在监测暴雨对流云团方面具有明显时间上的优势,即H8卫星较FY-2卫星平均提前23 min发现对流云团,较雷达平均提前达33 min。通过结合地面小时和10 min降水量对2016年华北"7·20"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TBB与地面降水量之间有很好的反相关关系,同时降水量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TBB的变化;当TBB峰值向低温一侧移动时,与之对应的地面降水量级也增大,降水逐渐转为冷云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86.
利用FNL 1o×1o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TBB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0年9月13日夜间到14日白天发生在贵州安顺的一次罕见秋季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东退,引导短波槽东移和低涡切变线南压,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强水汽辐合中心稳定维持在安顺,暴雨中心与水汽辐合中心对应;暴雨区低层暖平流和中层冷平流的叠加,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为能量和潜热的释放提供有利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在生成阶段发展迅速,成熟以后减弱缓慢,并在安顺上空稳定少动,是导致全市范围出现暴雨到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且暴雨区与TBB≤55℃的区域对应较好;在对流云团生成的地方大气水汽、能量和抬升条件均较好,在其东移影响的区域,大气层结不稳定,湿层深厚,但能量条件较差,因此此次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是很强,在降雨最强的时段小时雨强大多在20-40mm·h-1之间  相似文献   
87.
我国南方持续性暴雨成因的TBB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江吉喜  范梅珠  吴晓 《气象》1998,24(11):26-31
运用GMS红外云顶亮温(TBB),分析了1998年6月我国南方地区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成因。结果指出:它是由北方较强冷空气经华北一带源源不断南下,与较弱的西南季风在江南至华南一带汇合而形成,其中冷空气频繁南下是最主要原因;TBB旬平均和距平场,定量而又直接地展示了产生强降水云系的强度、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88.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图、多普勒C波段天气雷达以及吉林省区域自动站和加密自动站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和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综合分析2016年7月25—26日吉林省暴雨天气过程,此次暴雨和大暴雨落区位于吉林省四平东部、辽源、吉林和通化北部,此次暴雨过程出现东北冷涡天气背景下,25日14—22时的短时强降水由东北冷涡前部局地对流活动的加强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生成。500 hPa为两脊一槽形势,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挡,东北冷涡较为稳定,吉林省位于东北冷涡前沿的西南气流中,85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急流直达吉林省中南部,在其北端产生西南—东南向暖锋式切变,并与地面黄河气旋暖锋区相对应。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地形抬升触发下,造成中尺度对流,形成短时强降水。通过FY-2G卫星相当黑体温度(TBB)产品分析,发现吉林省上空TBB低于-52℃时,就会产生短时强降水,而TBB高于-48℃则MCS趋于消失;此次强降水的新一代C波段天气雷达回波具有较明显的强回波低质心结构特征,降水效率较高,持续时间短,但达到短时强降水标准。卫星TBB产品和雷达监测可为以后吉林省东北冷涡暴雨定时、定点暴雨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9.
1995年夏季青藏高原上及其邻域的对流活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统计分析1995年夏季6-8月每小时一次的GMS红外资料,揭示了1995年夏生青藏高原及其邻域对流活动的一些天气候特征,得到以主要结果:(1)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喜马拉雅山分隔开孟湾-印度和青藏高原两个主要大值区,另一个主要大值区在老挝至雷州半岛,高原上最频繁的对流区在以30°N,90°E为中心的地区,而不在高原东部,而且喇叭口形的雅鲁藏布江出口区是一个小值区。高原和孟湾-印度两地的对流活动有不  相似文献   
90.
1998年盛夏嫩江、松花江流域暴雨过程中尺度雨团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秀红  王承伟  石定朴  徐宝祥 《气象》2000,26(10):35-40
采用地面逐时降水、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和云顶黑体温度(TBB)等资料,分析了1998年8月上旬嫩江、松花江流域的两类不同中尺度雨团的云型和TBB特征,揭示出中尺度雨团对应的中尺度云团发生、发展、移动及消亡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