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8篇
大气科学   102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运用GMS红外探测辐射这温(TBB)资料,计算和分析了1980 ̄2000(缺1995 ̄1996)年热带太平洋中、西部逐月TBB距平场的相对变化,得到了判定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出现的门槛值,提出了快捷、客观地监测它们形成、发展及衰亡过程的方法,并且为其预测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1.IntroductionSouthAsiaandEastAsiaareahugemonsoonsystem,inwhichtheEastAsianmonsoonisitssubmonsoonsystem.BecausetheEastAsiansu...  相似文献   
13.
用带能滤波分析方法及GMS静止卫星红外云图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等值线分析方法,并用地面逐时降水资料、T106分析资料、静止卫星云图逐时TBB场资料,分析了1998年8月上旬松花江及嫩江流动的中尺度扰动场和中尺度雨团(≥5.0mm/h)对应的TBB场,揭示不同类型的中尺度雨团在TBB场上发生、发展、移动及消亡的规律。其规律对短期及短时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rainy seas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summer 1998 is analyzed by using daily observational rainfall data for Lhasa from 1955 to 1996,and rainfall data at 70 stations from January to August of 1998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adjacent regions,as well as TBB data from May to August of 1998.The onset date of rainy season for Lhasa is climatologically 6 June.Among the analyzed years,the earliest onset date is 6 May,while the latest may delay to 2 July.The obvious inter-decadal vari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series of onset date.The onset date of summer 1998 over middle TP (onset date of Lhasa) is 24 June,which is relatively later than the normal case.The onset for rainy season of 1998 started over southeast and northeast parts of TP and then propagated westward and northward.The convection over east and west parts of TP shows that there is a quasi 12-15 day oscillation.In June,the convection ov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s formed by the westward propagation of convection over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while in July.it is formed by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convection over TP.Besides,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good negative and obvious advance and la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vection over the middle and western TP and that over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nd southern China.Therefor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a feedback zonal circulation with a quasi two-three week oscil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ascending region of TP and descending region of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i.e.the convection over TP may affect the subtropical high over western Pacific and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15.
普查南疆1998-2000年3aGMS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共有192次云系影响南疆,分为5种类型,南疆云系出现的次数较少,常造成中弱以下降水天气,有云无降水的情况较多,并讨论了云系的TBB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冬季南疆阴雾天气在红外云图上其TBB值为-10℃的闭合中心。  相似文献   
16.
华南及邻近海域夏季深对流活动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与很好时空完整性的11年(1996—2007年,无2004年)6—8月静止卫星数字红外云图和TBB资料,给出了华南及邻近海域夏季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并同文献中给出的雷暴日分布和闪电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及邻近海域夏季深对流活动有5个活跃中心,其月变化特征与大尺度环流背景密切相关。6月华南陆地区域深对流活动较活跃,7、8月南海海域深对流活动较活跃。华南及邻近海域深对流活动具有间歇性发展特征,其周期大约为3~5候,但华南海岸线附近为海陆过渡区域,深对流活动持续比较活跃且间歇性特征不突出;深对流活动旬与候变化特征表明华南陆地区域和南海海域深对流活动呈现反相关变化趋势。深对流活动的日变化特征显示该区域陆地与海洋、山地与盆地的热力差异所导致的海陆风环流与山谷风环流使得华南海岸线附近区域的深对流活动具有午后向陆地传播、午夜后向海洋传播的特征,山地与盆地的深对流活动具有显著的午夜后向盆地传播的特征。深对流活动日变化特征还表明该区域不仅具有一般热对流、海洋深对流和双峰型深对流等多种类型对流活动,且两广海岸线邻近区域具有持续时间长、日变化较不显著的海岸线深对流和其它天气系统触发和维持的深对流。  相似文献   
17.
南海热带对流季节内振荡对江淮流域旱涝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使用TBB17年逐月、候平均资料和欧亚500hPa候平均高度距平场,计算了南海地区逐月TBB的标准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带通滤波方法,分析了江淮流域旱(1985年)、涝(1991、1998年)年南海地区TBB季节内振荡及其经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流域涝年,南海地区TBB30~60d和10~20d振荡十分活跃,向北传播非常明显。当TBB强对流位相传播到30°N附近的副热带地区时,激发其对流扰动加强,造成江淮流域集中暴雨。而旱年则相反。南海和30°N地区对流活动的强弱差异与500hPa候平均高度距平场的遥相关揭示出江淮流域旱涝年波列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观测资料、每隔6小时一次的1°*1°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相当黑体温度TBB对2011年10月6—7日预报偏差较大的广西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得出: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东南气流和台风“尼格”减弱后的后部偏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和地面冷空气在桂中上空交汇,850hPa切变线和500hPa西风槽触发了暴雨的产生;比湿和假相当位温的分布显示了冷暖空气的对峙情况;TBB平均场的变化可以反映强降雨的落区和移动:水汽主要从东边界进人广西,少部分从南边界和北边界进入,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和东海洋面。  相似文献   
19.
低纬高原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丽云  张杰  张腾飞  许迎杰 《高原气象》2012,31(4):1100-1109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资料,分析了滇西南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切变线云带内的对流单体与台风外围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典型飑线过程。在飑线发展初期,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地闪频数在波动中缓慢增加;在飑线成熟阶段,地闪频数较高,负地闪频数达到最大峰值前10~15min,正地闪出现最大峰值;在飑线减弱阶段,地闪频数急速下降,正地闪所占比例急剧增加,当正地闪所占比例超过地闪总数的8%以上时,地闪活动开始呈减弱特征。负地闪主要发生在强对流区(>40dBz),对应着径向速度场上的辐合区,密集的正地闪发生在飑线成熟阶段,对应着辐合区附近>40dBz的强回波区域,稀疏的正地闪发生在强回波外围的云砧或稳定性降水部位。在飑线整个发展阶段,-10℃,-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的每一次跳跃变化都对应着地闪频数的跳跃发展,且-10℃和-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总在地闪频数变化之前6~30min。负地闪集中出现在-92~-90℃和-76~-74℃的云区,而正地闪集中发生在-90~-60℃的云区。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夏季我国深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逐时FY-2C卫星红外亮温 (TBB) 资料讨论了2007年夏季 (6—8月) 我国深对流活动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同10年的深对流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从TBB≤-52℃统计特征来看,2007年夏季我国大陆深对流活动主要集中在4个区域:华南沿海地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部及四川、重庆,江淮流域。我国中东部地区深对流日际变化特征表明:不同月份深对流分布特征不同,深对流活动具有明显的间歇性、波动性特征。对比10年TBB≤-52℃统计结果来看,2007年夏季深对流日变化具有如下异常特征:华南地区深对流具有午后发展特征;青藏高原深对流活动持续时间明显短于10年统计结果,并且东传特征不明显;贵州东部、四川东北部山区、湖北西部山区、山东丘陵地带、江淮流域与华北平原深对流日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多峰特征;江淮流域深对流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向东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