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利用1961-2012年CN05.2的日平均温度、日最低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将3种温度资料冬季相邻两天的降温情况分为弱降温、一般性降温和强降温3类,并分析了这3类降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的弱降温和一般性降温发生频次最大的地区位于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长白山山脉一带,而强降温发生频次最大的区域则为长白山山脉一带;这三类降温的高频发生时段均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后开始减少,到21世纪初为发生频次最少时段。对日最高温度而言,弱降温和一般性降温高频发区为42°-45°N,呈带状分布,其北部和南部均为一般性降温发生频次的低发区,呈现"低-高-低"的频次分布特征,而强降温的高频发生区则位于长白山山脉一带;同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一样,日最高温度3类降温均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频次最大,其后发生频次开始减少。  相似文献   
72.
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动态模型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佩  田娜  赵会颖  高苹 《气象科学》2015,35(4):468-473
用1961—2010年江苏57个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和小麦产量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应用生态适宜度、模糊数学理论,引入权重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动态模型,模型检验结果良好。对1961—2010年冬小麦历年全生育期和各生育期的气候适宜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冬小麦生育期内温度适宜度最高,降水适宜度维持在较低水平,日照是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制约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73.
2020年底至2021年初,连续两次强寒潮入侵中国东部地区,导致大范围强降温.本文研究这两次寒潮的特征和形成机理.主要结果如下:从2020年12月中旬到2021年1月中旬,乌拉尔山地区维持一宽阔的高压脊.脊前北风的维持和加强导致局地斜压性增加,导致下游横槽槽底等高线梯度加大,冷平流加强,西伯利亚高压加强和向南扩张.准定...  相似文献   
74.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开展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制定农业政策以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发的WOFOST模型,利用太谷2000年和2001年的数据对WOFOST模型进行验证,确定该模型在山西太谷地区的适用性。文章分析了太谷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假定以1985年-2007年的变暖趋势增温,假设其它条件不变,从而构建了100年内每10a的时间间隔的气象情形。以这些气象情形驱动验证好的模型模拟100年内每10a的时间间隔气候变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是单一的,未来冬小麦的产量是波动变化的。  相似文献   
75.
张润杰 《地下水》2010,32(4):181-183
乌鲁木齐河青年渠是乌拉泊水库的主要水源途径,为了保证给乌鲁木齐市供水,必须在冬季利用青年渠引水,由于冬季青年渠引水,会受到冰雪淤积的威胁,有时甚至会封渠断流,并危及周边农牧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冬季引水冰雪淤塞,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途径,为冬季引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以北京顺义县为例,以气象因子与垂直植被指数(PVI)作为参数,用灰色模型G(0,2)和逐段订正模型即阶乘模型,建立冬小表遥感信息-气象因子综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综合模型其平均精度比单纯的遥感信息模型提高近7%,个别年份达到10%以上。  相似文献   
77.
北京冬小麦产量预报的一种建模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业产量气象预测的各类统计模式中所存在的某些不足,如趋势产量外推的稳定性,预报因子的物理及生物学意义、相关阶段性、多元共线性,回归系数稳定性和剩余产量的处理等,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在北京冬小麦产量预报试验中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8.
Expressions for the effective cluster formation rates are written in terms of neutral densities and recent laboratory data on reaction rate coefficients. At D-region heights these parameters show seasonal variations due to mesospheric temperature changes. Reduction in cluster formation rates for winter months would result in a de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hydrated ions and hence reduced effective recombination coefficient for electrons. The results show latitude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which are similar to that of a normal winter anomaly in radio wave absorption.  相似文献   
79.
基于WCSODS的小麦渍害模型及其在灾害预警上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WCSODS(小麦模拟优化决策系统)中增加了过量土壤水对小麦光合作用、干物质分配、叶片衰老等影响模块,实现了渍害条件下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模拟。用试验资料和区域统计单产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拟误差在10%以内。灵敏度分析的结果亦表明:随着渍水持续天数的增加,小麦渍害加重,10 d渍水对产量影响不大,而30 d渍水可造成减产7%~32%;当渍水天数相同时,以孕穗期的渍害对产量影响最大;灌浆期、拔节期次之,冬前分蘖期的影响较小。这与当地小麦专家的看法相一致,说明小麦渍害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利用本模型和南京、南通两地的历史气象和产量资料,对大面积小麦平均单产进行了试预报,结果基本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0.
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降水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1997/1998和1998/1999年冬季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多雨年和少雨年,它们分别发生在El Ni~no年和La Nina年。为了了解这两个冬季降水异常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这两个冬季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雨年与ENSO事件的暖期相联系,西风带槽脊偏东偏弱,东亚冬季风减弱,副热带高压增强,对流层低层距平流场上呈现两个反气旋和一个气旋性环流,中心位于长江流域的气旋性环流的垂直结构和形成机理与菲律宾海反气旋不同。少雨年赤道海温的距平分布及高低层环流系统都与多雨年几乎相反。研究还揭示,冬季中国南方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支西风带低槽前部的西南气流和南海—中南半岛上空的转向气流,水汽输送通道随高度有明显的变化。1997/1998年冬季加强的南支西风气流和菲律宾海异常反气旋有利于水汽向中国大陆输送;1998/1999年南支西风气流弱,中国东南沿海低层为冷性高压控制,两支水汽输送带都大大减弱。这种水汽输送的明显年际变化是造成这2年冬季南方降水明显差异的一个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