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347篇
  国内免费   982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486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458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山东省三次暖切变线极强降水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晓霞  吴炜  姜鹏  徐娟  胡顺起  刁秀广  高留喜  王文青  华雯丽 《气象》2013,39(12):1550-1560
应用加密观测、常规观测、卫星云图和雷达探测的资料及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山东省三次极强降水天气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三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前低层大气高温、高湿、对流不稳定,有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和暖湿平流产生的上升运动与地面辐合线附近产生的上升运动相叠加,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较强的风垂直切变使得对流有组织地发展。强降水期间,中高层弱的干冷空气侵入,使得对流不稳定加强,中高层具有高位涡的干冷空气入侵诱发低层中尺度涡旋发展, 辐合上升运动加强。低层暖湿气流螺旋式辐合上升与中高层入侵的干冷空气相遇,水汽凝结率增大,降水强度增强。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的时段与极强降水的时段相对应。有利的地形对局地短时极强降水有重要作用。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低槽的位置、强弱不同,中高层冷空气的强度和入侵路径不同,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内部结构和移动方向不同,造成强降水的地理位置和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952.
城市热岛与海风锋叠加作用对一次局地强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高红  刘一玮  孙蜜娜  戴云伟 《气象》2013,39(11):1422-143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津255 m气象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VDRAS反演资料及中尺度TJ 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10年8月16日天津城区出现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城市热岛与海风锋叠加作用对此次局地强降水的触发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强降水发生在低层槽后弱的反环流条件下,具有明显的γ中尺度对流降水特征;城市热岛效应能造成局地的热力不均匀,这对形成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非常有利。海风锋由岸边向市区移动中与中尺度辐合线相遇,能激发局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产生强对流天气。城市热岛对海风锋的移动有明显阻挡作用;当海风锋移到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区域附近时,其后侧气流会出现明显分支绕流和爬升现象,而且两者相遇处的辐合上升运动会迅速加强,这为该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及雷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条件。中尺度TJ WRF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出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953.
2010年第03号台风“灿都”诱发渭河流域7月23日出现了远距离台风暴雨,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NCEP/NCAR逐6h1°×1°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对该次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台风对暴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为暴雨提供了水汽和能量,②为暴雨区低层提供了较强的正涡度平流,③为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尺度云团的生消.地面中尺度系统是中尺度云团的直接影响系统,而低空急流是中尺度云团的动力源;强降雨时段与云顶亮温TBB小于等于233K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54.
王慧  高拴柱  曹越男 《气象》2020,46(1):138-144
2019年10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中高纬地区西风带为4波型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较常年位置偏西偏强。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6.6 mm,接近常年同期(35.8 mm)。全国平均气温为11.1℃,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8℃。10月我国有两次暴雨天气过程,一次是受台风米娜影响,一次是高空槽及低空切变线导致。10月共有4次冷空气活动,分别为2次寒潮天气过程和2次强冷空气过程。我国北部地区出现1次扬沙天气过程。2019年第19号台风米娜于10月1日20:30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登陆。  相似文献   
955.
“碧利斯”暴雨增幅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ARPS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对2006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登陆过程,尤其是登陆后的暴雨增幅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利用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基于该高分辨率模拟资料对该暴雨增幅过程开展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ARPS模式较好地模拟再现了“碧利斯”的登陆过程以及登陆后在广东、江西、湖南三省交界处引发的暴雨增幅过程;散度垂直通量和湿位涡的大值区与暴雨增幅地区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强降水落区有较好指示意义,其中散度垂直通量的对应关系更好.湿位涡不仅很好地反映了与暴雨增幅相关的湿位涡分布,同时也很好地反映了“碧利斯”环流本身所对应的湿位涡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56.
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普勒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监测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安徽省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流背景、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低层台风外围偏东气流的输送使得暴雨区增温增湿,进而增强中纬度大气的不稳定度;西风槽前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暴雨区低层辐合的加强和垂直运动的发展维持。2)强降水过程主要由两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在暴雨区上空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新生维持是强降水维持较长时间的重要原因。3)雷达回波和地面要素场上,强降水表现为两个β中尺度的对流系统的生成发展,中尺度对流系统锋生的原因虽各有不同,但对流的发展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加强的中尺度低压有关。γ中尺度的强对流单体是造成局地降水峰值的直接原因。4)两段强降水的出现都表现出中纬度系统和台风外围气流的相互作用,低层冷空气的触发以及西风槽前暖湿气流的加强都会使降水有明显的增幅。5)雷达速度场上,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加强和低层暖湿气流的加强紧密相关。γ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则是由速度场上小尺度的风速辐合造成。  相似文献   
957.
周晓敏  张涛 《气象》2020,46(6):863-872
2020年3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极涡呈单极偏心亚洲分布,强度偏强;中高纬环流呈3波型,东亚槽偏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强度与常年平均相当。影响我国冷空气总体多而不强,致3月大部地区显著偏暖,全国平均气温为6.1℃,较常年同期(4.1℃)偏高2.0℃,有58个站最高气温破历史同期极值;弱冷空气频繁渗透南下配合南支槽活动致江南华南多连阴雨,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5.0 mm,较常年同期(29.5 mm)偏多18.4%。月内共出现3次较强冷空气过程,配合前期偏暖背景,有91个站出现日极端降温事件。南方地区发生7次大范围降雨过程,其中3次伴随有明显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多省遭受风雹袭击,局部地区受灾较重。此外,北方地区出现4次沙尘天气过程;四川东部、陕西南部、云南发生干旱。  相似文献   
958.
利用云南省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卫星和闪电定位仪资料、雷达回波资料、NCEP 1 °×1 °再分析资料和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对云南一次典型的台风前侧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17年13号台风“天鸽”西行影响云南的天气背景之下,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台风前侧700 hPa风速辐合区和边界层辐合线附近。台风前侧偏东低空急流向云南境内输送水汽和能量,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垂直上升运动,700 hPa风速辐合区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促使水汽的辐合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引发短时强降水。在中等强度深层垂直风切变的作用下,云南东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频繁产生并向西传播发展,MCS相互作用组织成飑线系统,在东北气流的引导下,飑线从云南中部移至云南西南部,MCS和飑线是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959.
文中从台风灾害的致灾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利用最小鉴别信息原理计算组合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得到台风致灾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的评价指数。基于云模型和风险矩阵,构建一个新的台风灾害等级评估模型。以1984—2016年登陆华南的50个台风为例,对华南台风灾害风险进行综合等级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与基于云模型—权重分配、模糊数学的台风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基于云模型—风险矩阵的台风灾害综合等级评估模型,不仅利用了云模型的优点,充分考虑了台风灾害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还利用风险矩阵合成了台风致灾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的评价结果,比单一的模糊数学模型更合理可靠,在一定程度上也比云模型—权重分配模型结果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60.
利用风云四号A星(FY-4A)装载的闪电成像仪探测到的闪电实时定位资料和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台风定位资料,分析了2019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的闪电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利奇马”在强台风阶段的日平均闪电密度最大,其次是超强台风阶段。处于增强阶段(△V>0 m·s^-1)时的闪电活动强于减弱阶段(△V<0 m·s^-1),气旋强度稳定时(-5 m·s^-1≤△V<5 m·s^-1),闪电活动最弱。台风成熟以后闪电密度基本呈现出三圈结构。闪电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对称性,在台风移动方向左侧的闪电数量明显多于右侧。台风外围雨带中的闪电远远多于台风中心发生的闪电,台风中心发生的闪电所占比例不到总数的1%。在台风两次增强阶段均出现闪电的爆发,在台风最强阶段也有较多的闪电发生。在台风最强时期的前半段,眼壁闪电数明显爆发至最大,在台风减弱阶段,眼壁闪电发生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