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205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营养物供给量较大的实验条件下,鲢、鳙放养明显地改变了微型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代谢和理化环境,以致实验后期鳙单养和鲢、鳙混养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微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密度的增长不完全由营养级联效应所致,但初级生产力的组间差异可大致依据营养级联假说来解释。实验结果认为,以提高鱼产量为目标的鲢、鳙高密度放养,对加速营养物来源丰富的天然水域的富营养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全球变暖对淡水湖泊浮游植物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全球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成为近年来湖沼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研究全球变暖对淡水湖泊浮游植物影响的常用方法:监测数据分析、时空转换、遥感信息提取、控制实验、模型预测和古湖沼学技术等.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导致的气温升高、湖泊热力分层提前破坏以及无冰期提前等因素可导致春季物候提前;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正朝着蓝藻占优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物种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不一致.在营养盐充足的湖泊中,由于全球变暖延长了浮游植物生长季节等,从而能提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但在贫营养湖泊中,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变暖趋势甚至可能呈负相关.由于生态系统往往是多因子的共同作用,这也使得全球变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效应复杂化,区分各因子的净影响份额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全球变暖引起的风场改变会促进浅水湖泊中营养盐从底泥的释放,同时也会增加水体中悬浮物的浓度而影响水下光场,因此开展气候变化对再悬浮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可能是将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63.
北方农牧交错区地处半湿润/半干旱生态脆弱过渡带,干旱是影响该区植被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探究干旱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对深刻理解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响应特征及优化区域碳水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水分限制区不同干旱特征对GPP影响,本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3,1900—2020年)和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1982—2018年)等数据,首先采用小波分析明确SPEI3与GPP强相关周期,在此基础上利用游程理论识别干旱特征,进而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区干旱特征与GPP的变化趋势,最后厘定了不同干旱特征对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82—2018年北方农牧交错区SPEI3与GPP在半年周期和年周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滞后效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年际分析能够减弱滞后效应对SPEI3与GPP相关性的影响;(2) 19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区干旱历时、干旱烈度和烈度峰值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干旱烈度随着干旱历时和烈度峰值的增加而加剧,干旱特征高值区往往具有更强的增加趋势;(3) 1982—2018年北方农牧交错区GPP总体呈...  相似文献   
64.
长江口邻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0  
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其分布反映出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丰度及其变化规律.初级生产力反映了水域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碳的能力,是海洋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域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是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海域,也是生物海洋学研究过程的重要区域.长江口是陆源物质输入东海的主要场所,径流把大量的悬浮泥沙和丰富的溶解营养盐带入海洋,造成了长江口邻近海域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成为了诸多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65.
基于MODIS数据的2002~2006年中国陆地NP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2~2006年MODIS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得出5 a间全国年均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为1.5 PgC;5 a全国NPP组成分析显示,NPP绝大部分集中在0~300 gC/m2区间,所占比例约为70%~85%;全国大部分地区年NPP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受城市扩张、新增工业用地等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6.
通货紧缩用以指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态势,不是偶然的、一时的,而是成为经济走向、趋势的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物价疲软趋势的存在,必然导致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使经营者不敢投资或者想投资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使消费者不敢放手消费,有钱不花,更不敢借钱花。由于事实上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无力脱出负增长的困境。我国经济增长继续面临通货紧缩趋势的困扰。受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显著改观的影响,自去年第4季度以来物价总水平持续走低,信贷投放和货币供应偏紧。  相似文献   
67.
富营养化对湖泊生态系统能流和物流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多数研究仅关注富营养化对浅水湖泊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而富营养化对消费者群落碳源和氮源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异特征较少关注.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华北平原最大的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区,依据生境理化参数将白洋淀划分为3类生境(生境1(Ⅰ和Ⅱ区)主要遭受上游府河废水排放影响;生境2(Ⅴ、Ⅶ和Ⅷ区)主要遭受水产养殖和生活污水的影响;生境3(Ⅲ、Ⅳ和Ⅵ区)遭受人为干扰较小).在2018年4月和8月分别收集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样品,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定量估算3类生境中底栖和浮游生物对消费者群落碳源和氮源贡献百分比的时空分异特征;同时收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进行常规理化参数分析,明晰富营养化对白洋淀消费者群落碳源和氮源贡献百分比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水体和沉积物理化参数季节变化而言,除pH相对稳定外,化学需氧量(COD)、沉积物氨氮(NH3-Ns)、总氮(TN)和沉积物总磷(TPs)4月高于8月,而其他理化参数则8月高于4月;就空间分布而言,温度(T)、水深(WD)、溶解氧(DO)和沉积物总碳(TCs)值在生境3中最高,而其他理化参数的值则在生境1中最高;2)就δ13C和δ15N空间分布而言,对于同一群落,δ13C和δ15N在3类生境中富集程度呈现显著差异;就时间分布而言,不同季节消费者群落的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而δ15N值未呈现显著差异,且消费者群落的δ13C和δ15N呈显著负相关;3)就消费者营养级的空间分布而言,3类生境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消费者营养级在生境1中最高,在生境3中最低;就时间分布而言,消费者营养级未呈现显著差异;4)浮游生物对消费者群落碳源和氮源贡献百分比4月高于8月,生境1高于其他生境;而底栖生物对消费者群落碳源和氮源贡献百分比则8月高于4月,生境3高于其他生境;5)通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消费者群落的δ13C与总磷(TP)、TCs、沉积物总氮(TNs)、总有机碳(TOCs)、TPs呈现负相关关系;δ15N值与TP、TCs、TNs、TOCs、TPs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湖泊富营养化会影响消费者群落的碳源和氮源,进而改变湖泊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  相似文献   
68.
安徽太平湖水库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徽太平湖是2014年国家列入的重点保护湖泊之一,鉴于其生物本底资料的缺乏,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从上游至下游选取H1、H2、H3、H4、H5共5个样点,采用黑白瓶法对太平湖的初级生产力进行为期2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太平湖水柱毛初级生产力、水柱净初级生产力和水柱呼吸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54±6.72、-1.82±7.77和6.50±7.62 g/(m2·d).时间分布上,水柱毛初级生产力出现3个峰值,分别在2012年11月、2013年5月和2014年7月,呼吸量在2013年7月份出现远高于其他月份的峰值,达到了16.04 g/(m2·d),水柱毛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太平湖初级生产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水平分布上毛初级生产力与呼吸量的水平分布相似,湖心H3样点最小,下游的H4、H5样点较高;垂直分布显示,毛初级生产力主要贡献在表层和1SD层,并沿水深逐渐降低,呼吸量的垂直分布与毛初级生产力不同,最高值出现在1SD和2SD层,各层净初级生产力的值均较小,无明显峰值或谷值.研究表明,太平湖水库水柱的P/R系数小于1,但最高生产力层(表层)的P/R系数大于1.相关分析显示水柱毛初级生产力与温度和湖深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9.
为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及底栖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在胶州湾筏式养殖水域,建立了底栖生物生产力现场测试系统(BCSPM),并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测定了沉积物海水界面溶解氧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氧通量、估算了底栖总初级生产力和群落呼吸。在光照较强的中午时刻测定的群落总生产力为20.76mgCm^-2h^-1;养殖水域沉积物中的群落呼吸要高于邻近水域。BCSPM整体运转良好,初步结果为系统的改进和进一步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0.
2009年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现场观测粒度分级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初级生产力(PP)的分布。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水柱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1~8.37 mg/m3,平均为(1.28±2.23) mg/m3,高值区出现在珠江口及近岸海域;初级生产力的范围为344.8~1 222.5 mgC/(m2·d),平均为(784.2±351.4) mgC/(m2·d),高值区位于近岸及陆架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测定结果表明,在生物量较高的近岸海域,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以小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其贡献率为40.9%,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分别为34.6%和24.5%;而在生物量较低的陆坡和开阔海域,各粒级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微微型浮游植物(78.9%),微型浮游植物(17.2%)和小型浮游植物(3.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分级叶绿素a的区域化分布特征与洋流运动下营养盐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叶绿素a又高度影响着此区域PP的分布。此外,我们将调查海域实测所得浮游植物最佳光合作用速率与采用垂向归一化初级生产力模型估算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后者明显低于前者,这说明通过水温估算最佳光合作用速率的算法在冬季南海北部可能存在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