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郭东杰  张芳  王朋鹏  吴强 《海洋与湖沼》2019,50(6):1292-1301
2019年5月,利用渔业底拖网,对我国黄海以及东海北部海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大型水母调查,分析了大型水母的种类组成、伞径大小和生物量以及与温度、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主要捕获到沙海蛰、霞水母、洋须水母、多管水母四种大型水母,沙海蛰生物量最高,多管水母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大。沙海蛰集中分布在调查海域南部,各海域伞径差异显著,在黄东海交界海域采集到幼水母体(10cm),生物量高值区出现在东海北部离岸海域,可达6422.16kg/km2;白色霞水母集中分布在东海北部,在近岸海域采集到幼水母体(6—7cm),生物量高值区位于离岸海域,可达7417.49kg/km2;洋须水母集中分布在黄海水深较深海域,北部海域个体较大,在黄海中部、南部交界处采集到幼水母体(10cm),生物量较低,高值区出现在黄海中部与南部,可达449.94kg/km2;多管水母分布范围较广,东海北部海域个体伞径较大,在山东半岛东部发现幼水母体(5cm),生物量高值区出现在黄海中部近岸海域,可达4901.42kg/km2。对比文献资料,发现整个调查海域,大型水母总体生物量比2015年同期有所增加。本文为研究该海域大型水母的年际变化规律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2.
<正>近几年来,我国几个重要湖泊水库,如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相继不同程度地暴发过蓝藻水华污染,湖泊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在对饮用水遭到严重污染感到担忧之外,也对藻类这种低级水生生物的治理和利用进行着思考。海洋中约有4000余种浮游藻类,有33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70种能产生毒素,可通过鱼或贝类等食物链对人类造成毒害,使人类  相似文献   
73.
黄、东海水母暴发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赤潮、绿潮、白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在多重压力下不断出现。对于以水母为代表的胶质类生物的数量增多,国际上有很多的解释和争论:水母的暴发是一种趋势性的还是周期性的现象,关键问题是对导致水母暴发原因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对前期的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发表在本专辑中,涉及水母生活史策略、环境因子对水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水母的暴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新认知等。  相似文献   
74.
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提前暴发气象成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夏健  钱培东  朱玮 《气象科学》2009,29(4):531-535
2007年5月太湖蓝藻提前暴发,引发无锡自来水污染,出现供水危机.本文从影响蓝藻水华形成的气象要素入手,分析了无锡2007年冬春季节的气候特点.由于北方冷空气强度偏弱,位置偏北,导致2007年冬春季气候异常,气温记录连创新高,降水偏少,风向转换提前,造成越冬蓝藻种源丰富,复苏繁殖提早,从而导致蓝藻水华提前暴发.  相似文献   
75.
银川枸杞炭疽病发生的气象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宁夏枸杞炭疽病发生机理及发生气象条件, 2004年, 在实验室接种并置于人工气候箱内研究了枸杞叶、花、青果、红果侵染的环境气象条件和指标。2004—2005年, 在枸杞大田接种并人工设置不同降水量和降水持续时间, 诱发出不同程度的炭疽病, 研究了其发生与流行的气象条件和基于常规气象资料的农业气象指标。根据宁夏主要产区1971—2000年多年气象资料, 反演了各地历年各级病害的发生程度和发生时间。结果表明:宁夏每年都有适合发生不同程度枸杞炭疽病的气象条件, 主要发生时段出现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 7月下旬至8月底70%的年份出现了适合炭疽病发生的气象条件, 夏果最后3批果的采收期往往容易产生炭疽病。6月老眼果采收期, 此时气象条件不利于病菌发展。8月中、下旬的炭疽病发病率高。秋果产量低而不稳的最主要原因可能不仅是秋季热量不足, 更重要的可能是炭疽病造成的落花、落蕾使秋果形成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76.
太湖蓝藻暴发的气象条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通过对1986-2007年12个太湖蓝藻暴发典型个例的分析,得出:水体污染造成富营养化是蓝藻生长发育和暴发的基础,日平均气温偏高、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偏少、气压偏低、日照时数偏多有利于蓝藻生长发育和暴发;水质、气象等要素的综合作用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7.
为了揭示80年代以来发生ElNino事件形成的机制,利用一个两层半的热带海洋模式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西向流场背景条件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时间尺度振荡强迫激发的赤道第二斜压模态的波动可以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停驻.波动传播停驻与多普勒效应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波动停驻海区海表面温度(SST)正异常增大,可促进其上空大气对流运动的发展,导致赤道中、西太平洋出现大范围西风异常,在赤道海洋中激发起第一斜压模态的Kelvin波.基于上述事实和数值试验结果,文章提出了一个阶段性海气相互作用激发ElNino事件发生的机制,热带中太平洋波动传播停驻导致的SST正异常在这个发生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气候变化影响下高山区泥石流形成机制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全球范围内高海拔或高纬度山区(以下简称高山区),尤其高山冰川冻土急剧消退地区,广泛发育泥石流灾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山区泥石流的现实危害和潜在风险日渐凸显。与其他环境条件下泥石流过程主要由降雨激发不同,高山区泥石流的暴发多受降雨和温度条件的共同影响,其形成机制更为复杂,预测预警十分困难,因此加强高山区泥石流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述评近期高山区泥石流起动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泥石流暴发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典型高山区泥石流事件成因,冰川冻土体消融破坏机制,以及冰碛土泥石流起动特征,认为未来高山区泥石流研究应加强高时空分辨率气象数据获取和物源动态变化分析研判,并从动力学机制层面进一步明晰高山区泥石流起动条件和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79.
初步分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在TOGA—COARE IOP连续三个航次中部分CTD和ADCP原始观测资料指出:90-210m间大于35的盐度极值除存在准日周期变化外,在量值上还存在约73d的周期变化。但受资料长度的限制,目前尚无法确定上述周期是否属于稳定周期。在上述深度范围内亦存在较低盐度和温度水体侵入现象,其强度存在10—15d的周期变化。等温线和等密度线常出现振幅达10m以上,周期约3d的振荡,而且有时表现出次中尺度涡(submesoscale eddy)及涡旋链特征。比较风、SST、混合层深度间的关系时发现,风强度和大风维持时间对SST和混合层深度的影响很大,如西风暴发过程可使平均SST降低0.5℃左右,使平均混合层深度加深8m以上。分析西风暴发过程及西风暴发后洋流铅垂变化和洋流随时间变化发现,西风暴发过程导致79m以浅深度上的东向射流,且19m深处流动随时间顺时针改向,79m深处流动随时间逆时针方向改向。  相似文献   
80.
水母暴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母(Jellyfish)是一个泛称,主要包括腔肠动物门(Cnidaria)的水螅虫纲(Hydrozoa)、管水母亚纲(Siphonophorae)和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等具固着水螅型和浮游水母型的水母,以及终生营浮游性生活的栉水母门(Ctenophora)水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