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1篇
  免费   666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802篇
地质学   501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1.
傅征祥  刘桂萍  粟生平 《地震》2002,22(2):13-16
研究了中国大陆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自1500年以来因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率的自相似指数标度律, 并将其应用于泊松模型中, 对未来地震人员死亡数作了长期预测。预测表明, 在2020年前, 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发生地震死亡1 000人以上事件以及西北地区发生地震死亡100人以上事件的概率都在0. 8以上。  相似文献   
912.
地下电性非均匀结构对地电场信号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马钦忠  钱家栋 《地震》2003,23(1):1-7
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探讨了地下电性非均匀性问题对地电场信号的影响程度。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地下电性非均匀体对天然电磁感应电场的影响和对产生于震源区附近的异常地电场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电性特征与周围介质的电性特征差别越大, 则其对地电场的影响也会越大; 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空间范围越大, 则其对地电场的影响也越大。在孕震区作为可能的电荷源模型中, 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存在对电荷源所形成的异常地电场信号在地表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地表所观测到的地电场异常空间分布不均匀性与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空间位置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13.
刘特培  秦乃岗  郭贵安 《地震》2003,23(1):90-94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华南地区12例中强以上地震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有8例在震前响应比值有明显的高值( Y≥ 2. 0)异常显示, 通过对响应比值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 响应比对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效果, 因此响应比理论可作为华南地区地震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14.
震前云下增温异常及其时段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清林  强祖基 《地震》2004,24(3):79-86
利用卫星热红外图像资料做地震短临预报, 主要依据的是地表大气增温异常在卫星图像上的亮温反映。 但在阴云密布的天气条件下, 这种预报方法却受到了限制, 因为卫星无法探测到地面或水面是否有增温异常。 通过气象资料分析, 得知云层或其他气象条件引起的降温并不能改变震前地表温度增加的趋势。 某些地震之前虽然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天空阴云密布, 地面增温幅度却可高达十几度。 云下增温曲线可划分为3个时段(即A、 B、 C段), 其中A段与C段分别为增温前与震后的温度变化曲线, 多与日照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特别是A段的这种关系更具普遍性。 然而, 反映震前地面增温特征的B段却与日照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可见这种持续增温、 与云量无关的波状增温等都主要不是由日照或气象条件引起的, 而是一种与地下应力作用、 气体释放、 瞬变电场等有关的震兆现象。 因此, 提高对云下增温的系统观测能力, 是改善热红外地震预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15.
安海静  赵家骝  赵和云  刘宝勤 《地震》2004,24(3):115-120
根据对中法合作天祝松山电磁台运行6年的全部资料(变化周期≥1 d)的分析, 从中可看出, 我国西部某些中强以上地震前, 天祝地电场出现了缓变信息异常, 也就是通常所指的自然电位异常。 异常有2种形式, 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性背景变化和大幅度的单向加速变化。 除此之外, 震前还有短临的大地电场阶跃性异常。 文中讨论了几种异常的可能机理, 认为大幅度的单向加速异常与磁暴有关; 而趋势性背景变化是过滤电场的冲流电位在震前明显改变所致, 主要出现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之前。  相似文献   
916.
三河-平谷活断层汞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传远  杜建国  周晓成 《地震》2004,24(1):132-136
应用QM201G便携式测汞仪在河北省潘各庄进行野外现场勘测, 研究了三河-平谷活断层汞地球化学特征, 确定了该区段断层的具体位置。 测区土壤中气态汞浓度为0.001~0.246 ng/L, 背景值为0.015 ng/L。 在断裂破碎带的土壤中气态汞含量高出背景值十多倍。 地震断裂带由多个单条断裂组成, 断层走向为N45~60°E。  相似文献   
917.
引潮力与显著地震关系及其在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荣华  彭克银  薛艳  丁香 《地震》2004,24(1):60-64
对引潮力与显著地震的关系及其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作了较系统的总结, 进一步完善了笔者提出的基于显著地震特点的地震短临预报方法, 简称CH方法。 1997年至2003年5月应用CH方法所作的全部21次地震短临预报中, 与地震实况比较, 较好和做了一定程度预报的共有12次, 占57%, 这表明用于地震短临预报的CH方法具有较好的效能。  相似文献   
918.
彭克银 《地震》2004,24(1):50-54
分析了西南地区的活动构造、 应力场特征, 统计了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理塘-德巫断裂上发生的中强地震与川滇及其附近地区大地震的对应关系。 结果表明, 1900~2000年理塘-德巫断裂上发生的6次5.5级以上地震有5次在其后2~3年内,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带及其附近地区发生了7.5级以上地震。 反之, 1900年以来西南地区共发生7.5级以上地震7次, 其中5次地震前2~3年内理塘-德巫断裂上均发生了5.5级以上地震。 在此统计基础上讨论了2001年2月23日雅江6.0级地震对西南地区近期地震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9.
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春林 《地震》2004,24(1):42-49
根据《中国震例》(1966~1999年)在中国大陆发生MS≥5.0地震188次震例资料 , 将其中与流体异常相关的126个震例中的803项流体异常按异常出现、 异常转折至发震随时间变化和异常数量随震中距距离变化分布的时、 空特征进行统计、 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趋势性异常还是短临异常, 在不同的时间段中, 异常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布特征; 异常数量空间分布会随震中距的变化而不同。 在统计研究中还表明, 两者在时、 空分布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20.
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强余震触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郝平  傅征祥  田勤俭  刘桂萍  刘杰 《地震》2004,24(2):38-46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了MS7.7地震, 震后发生了多次MS>5.0的强余震。 文中计算了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后, 主震分别在5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 结果表明, 有4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ΔCFS>0)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10-2~10-1 MPa; 有1次强余震按2种震源机制解结果给出的破裂面计算, 得到2种结果, 分别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和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负的地区。 研究结果表明, 主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可能是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