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69篇
  免费   2713篇
  国内免费   2614篇
测绘学   446篇
大气科学   1534篇
地球物理   3404篇
地质学   6609篇
海洋学   2253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708篇
自然地理   4075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531篇
  2021年   584篇
  2020年   563篇
  2019年   639篇
  2018年   592篇
  2017年   641篇
  2016年   591篇
  2015年   697篇
  2014年   885篇
  2013年   903篇
  2012年   840篇
  2011年   883篇
  2010年   729篇
  2009年   873篇
  2008年   890篇
  2007年   951篇
  2006年   909篇
  2005年   741篇
  2004年   731篇
  2003年   687篇
  2002年   530篇
  2001年   484篇
  2000年   468篇
  1999年   366篇
  1998年   311篇
  1997年   278篇
  1996年   286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231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53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4篇
  1954年   5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磁特征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地球物理场的分界线。它在磁场上呈现出一条NNE向线性正磁异常带,它的重力场特征表现为规模较大的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在断裂带的两侧,其区域磁场、区域重力场无论是场值大小,还是异常规模以及各异常的展布形态等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地球物理特征揭示郯庐断裂带深部构造,为研究重点矿产分布规律及地震灾害预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以2005-2006年江苏省帆式张网渔获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黄海南部黄鲫资源的时空分布、群体组成结构以及产卵群体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黄海南部黄鲫主要利用渔期为春季3-5月、冬季1月或12月.春季高产渔区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的西南部和吕泗渔场的东部,冬季和秋季高产渔区相对靠近或较春季高产渔区偏东.黄鲫高产渔区的分布无明显季节变化特征.黄鲫渔获群体主要由体长70-110mm、体重0-15g的个体组成,产卵群体的平均体重范围为8.7-12.0g.与1981-2000年的研究结果相比,黄鲫个体小型化越趋显著,当前利用个体偏小.  相似文献   
993.
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夏初(6月)和秋末(11月)对长江口外海区现场观测资料,用Matlab计算机编程语言对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插值网格化,绘制研究海区盐度立体分布图,显示夏初、秋末两季的盐度分布特征。将2004年夏、秋两季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分布与以往观测研究结果对比,可得:(1)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的盐度值主要在5—31之间,冲淡水前缘盐度锋面的盐度值为18—28;盐度值20—28的盐度锋面基本体现该海区羽状锋的特征及变化。(2)夏初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范围明显大于秋末,夏初该海区以冲淡水为主,秋末冲淡水的范围收缩,紧贴沿岸一带。相应地,夏初该海区羽状锋呈倾斜锋面,占据较大的海区;秋末则为垂直锋面,介于122.50°E-122.70°E海区。  相似文献   
994.
杨健  徐勋  刘洪波 《海洋与湖沼》2009,40(2):201-207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技术分别研究了江苏太湖和洪泽湖水域大银鱼体内12种元素的生物积累特征.结果表明,两水域大银鱼体内元素含量的总体范围为:钙(Ca)9443-22150、钠(Na)1107-2418、镁(Mg)876.8-1231、钾(K)4662-9472、锌(Zn)74-135.8、锰(Mn)6.80-21.08、硒(Se)2.082-6.261、铜(Cu)0.489-2.704、铁(Fe)未检出-24.19、钻(Co)未检出-4.84、砷(As)0.123-0.587 mg,kg干重;镉(cd)未检出;必需元素丰富.太湖水域大银鱼中的Na、K、Cu、As、Se 的含量显著地高于洪泽湖水域大银鱼.而后者体内Ca、Mg、Zn的含量显著地高于前者.主成分分析显示出两水域鱼体多元素生物积累的整体"指纹"地理差异非常明显.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通过元素"指纹"来区分两地大银鱼个体的判别函数,正确率达100%.两水域大银鱼中毒性元素As和Cd的含量都远低于国家相应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995.
山东南部沿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法、经验模型和多元聚类分析法和数学分析软件对2006年12月908项目冬季航次山东南部海域(36°15′—36°45′N,120°45′—122°00′E)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该调查海域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657.43±214.60)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847.15±427.63)μgdwt/10cm2,平均生产量为(7624.32±3848.64)μgdwt/(10cm2·a-1);还对N/C、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进行了计算。与2006年8月908项目夏季航次同一海域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到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及其优势类群线虫丰度冬季明显低于夏季,而生物量和类群多样性与夏季相当。同时,依据丰度指标对山东南部研究海域进行了初步的生态学划分,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996.
长江口外陆架区埋藏古河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显示长江口外的广大海域分布着大量埋藏古河道,据区域浅层地质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可把研究区埋藏古河道断面划分为对称、不对称和复式三种类型;河道内充填的沉积物复杂多样;古河道主要存在于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层中。60个古河道断面串联成长180km的古长江河系以及长64km的古舟山河和长近100km的古钱塘江河两条支流河道系。长江古河道宽深比较大,盛冰期时深切81~109m,河底纵比降为0.82×10-4,平均古流量约为535.24m3/s,最大断面的古流量为20433.72m3/s。按比降-河宽法判别,当时古长江河道为辫状分汊河型。  相似文献   
997.
黄河三角洲北部贝壳堤岛的近期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同年代地形图、卫星影像的对比及野外实地测量等,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北部开敞型和潮沟型两类贝壳堤岛近50年来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两类贝壳堤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其演化特征因岛屿成因的类型差异而各不相同。目前,该区贝壳堤岛群逐渐萎缩,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三角洲北部两类贝壳堤岛发育演变的主导因素,特别是潮沟型贝壳堤岛,基本上结束了自然演化的历史,呈现出新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8.
末次盛冰期长江南京段古河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南京长江大桥、三桥、四桥的地质钻孔资料,绘制南京段长江古河槽地质剖面示意图,对拟建南京长江四桥附近的4个钻孔进行了采样分析,从钻孔沉积物样品的14C年代及阶地形成时间可以判断,南京段约-60~-90 m的深槽为末次盛冰期时的长江河槽,钻孔揭示,南京段长江古河槽狭窄陡峭,呈V型,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形成局部深切。  相似文献   
999.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层序地层样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其层序地层格架受到主干断裂特别是珠三南断裂的强烈控制。由于珠三南断裂活动的差异性,盆地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为不同的格架样式。并据此划分出坳陷内的3种典型层序样式,分别是缓坡型、断控陡坡型和断阶型层序样式。文昌A凹陷与阳江低凸起过渡的斜坡区和文昌B凹陷与琼海低凸起过渡区为具有坡折的缓坡背景,发育缓坡坡折型层序样式,发育斜坡扇、盆底扇、低位楔。珠三南断裂等主干断裂下降盘发育断控陡坡带层序样式,在珠三南断裂中部地区,发育断阶型层序样式。  相似文献   
1000.
Biological invasions represent one of the significant components of global chang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vaders and co-occurring natives is a useful approach to gaining insights into the invasiveness of exotic plants. Spartina alterniflora, a C4 grass, is a widespread invader in the coastal wetlands in China and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We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 alterniflora and native C3 species, Phragmites australis and Scirpus mariqueter, in terms of their gas exchange and efficiencies in resource utilization.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S. alterniflora has growth-related ecophysiological advantages over the natives in its non-native range, which result in its rapid growth and enhance its invasiveness. Photosynthesis, leaf area index (LAI), specific leaf area (SLA), and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e (light, water, and nitrogen) were examined monthly for eight months in 2004. Overall, S. alterniflora had greater LAI, higher maximal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max), and longer growing season than those of the native species. On average, the efficiencies of S. alterniflora in light, water, and nitrogen utilization were respectively 10.1%, 26.1%, and 33.1% higher than those of P. australis, and respectively 70.3%, 53.5%, 28.3% higher than those of S. mariqueter. However, SLA of S. alterniflor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P. australis and S. mariqueter. Although there was no general patter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asiveness and plant photosynthetic types, in this study, most of the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gave S. alterniflora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were associated with photosynthetic pathways. Our results offer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asiveness and plant photosynthetic type. Our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LAI and the length of the photosynthetic season, which vary with habitats, are also important in invasion suc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