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73篇
地质学   144篇
海洋学   64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51.
于1991年在西湖底作15个深度1m左右的钻孔,根据其内微分石藻的垂直分布探索西湖近2000年藻类种群的演替,并藉此反映湖泊的古生境及其富营养化发展的历程,结果显示淡水西湖形成后藻类的垂直分布由下而上可分为3带:(1)附生藻带(短缝藻-桥穹藻-异极藻组合):-85cm至-45cm,以喜酸性及真酸性的附生藻为主,适应于当时的沼泽生境。(2)附生藻向浮游藻过渡带(水花束丝藻-直链藻组合):通常在-30  相似文献   
152.
北京城区河湖水质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调研结果显示,2003年北京城区河湖(11个监测水体)总磷、总氮含量分别为0.142mg/L、1.481mg/L,已达到比较 严重的富营养状态.北京城市河湖属于藻型水体,初级生产力主要决定于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与密度.河湖水体中浮游 藻类密度为37867.82×10~4cells/L,其群落由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硅藻(Bcillariophyta)、甲藻(Pyrrophy— ta)、隐藻(Cryptophyta)、黄藻(Xanthophyta)、金藻(Chrysophyta)和裸藻(Eugleniphyta)构成.群落中蓝藻占绝对优势 (89.54%).在近几年的夏秋季连续发生程度不同的微囊藻(microcystis)水华,对水体功能和城市景观造成了不良影响. 主要原因是:(1)氮磷和有机物的污染,(2)给城市河湖补给的水量少,(3)河湖生态系统被损害,水体自净能力差.本文 对如何改善北京城市河湖水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3.
芦苇化感组分对羊角月牙藻和雷氏衣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从芦苇(Phragmitis communis Trin)中分离得到的化感组分对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tcornutum)和雷氏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生长特性的影响.在藻类生长的对数期向培养液中投加不同浓度的化感组分,分别测定并观察了培养期间受试藻种藻密度和藻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化感组分对羊角月牙藻藻密度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半效应浓度(EC50.7d)值为0.60mg/L,同时使羊角月牙藻细胞内部结构改变,形态变大.投加6mg/L化感组分后,藻细胞平均宽度是对照组的1.5倍.该化感组分对雷氏衣藻藻密度的增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使其运动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54.
为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及底栖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在胶州湾筏式养殖水域,建立了底栖生物生产力现场测试系统(BCSPM),并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测定了沉积物海水界面溶解氧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氧通量、估算了底栖总初级生产力和群落呼吸。在光照较强的中午时刻测定的群落总生产力为20.76mgCm^-2h^-1;养殖水域沉积物中的群落呼吸要高于邻近水域。BCSPM整体运转良好,初步结果为系统的改进和进一步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5.
黄海夏季典型站位的底边界层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8月25~26日,在黄海夏季冷水团区域内的抛锚站位(35°22′N,121°59′E),使用柱状界面采样器进行了昼夜连续取样,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昼夜丰度变化进行了研究,以获得对黄海底边界层动物的初步认识。共记录底边界层动物21种,隶属18科、19属。超底栖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是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2个重要类群,主要种类有尖额真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双刺纺缍水蚤(Acartia bifilos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其丰度皆有明显的昼夜波动现象。以桡足类无节幼体为代表的小型浮游动物也是底边界层动物中不容忽视的类群之一。采集到5个黄海区的新记录物种:美丽猛水蚤(Nitocrasp.)、跛足猛水蚤(Mesochrasp.)、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sp.)、掌刺梭剑水蚤(Lubbockia squillimana)和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显示出底边界层动物种类组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6.
夏季珠江口外近海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基于2002年夏季(7月)对珠江口外近海的生态环境调查,获取了该海域沉积物间隙水的营养盐剖面资料,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通量,并且与实验测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沉积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下降解大大提高了间隙水中的铵盐、磷酸盐和硅酸盐含量,导致这些营养盐总体上从沉积物内部向沉积物/水界面转移。但在该界面附近,铵盐被不同程度地硝化,所形成的硝酸盐又被不同程度地反硝化;磷酸盐和硅酸盐交换通量则受到自生矿物沉淀与溶解、吸附与解吸作用的影响,因此营养盐的净交换通量是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综合结果。模拟实验研究显示,该海区NH4+、NO3-、NO2-、PO43-和SiO44-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分别为-0.197—1.93、-0.558—0.178、-0.064—-0.009、-0.079—0.126和-6.89—7.00 mmol.(m2.d)-1。根据营养盐剖面资料计算的交换通量不仅很小,交换通量方向也往往与实验结果不符。  相似文献   
157.
无定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波动性。于2021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对无定河流域上、中、下游及其6条支流和流域内的3个淤地坝开展水生态系统调查,旨在厘清无定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构建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并开展健康评价。无定河流域春季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05种,平均密度为18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0.760 g/m2,秋季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7种,平均密度为94 ind./m2,平均生物量为0.454 g/m2。通过对两季度研究区域内底栖动物27个生物参数开展分布范围检验、判别能力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构建无定河流域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对全流域40个样点(6个参照点和34个受损点)进行B-IBI健康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无定河流域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较好,40个样点中春季有19个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秋季有23个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其中无定河上、中游干支流大都以健康和亚健康为主,无定河下游干支流以及3个淤地坝水体健康状况较差。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生物完整性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无定河流域河流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8.
高通量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检获较之传统形态学方法更高的多样性。然而,检获的高分子多样性与基于形态的物种多样性在构成上的差异仍然不明。本研究首次对比分析了基于形态学的南黄海沉积物中的纤毛虫物种多样性与基于核糖体18S DNA和c DNA高通量测序的多样性异同。结果表明:形态鉴定获得8纲、20目、30科、36属共97种纤毛虫;DNA测序检获10纲、28目、55科、76属共174个OTUs;而通过c DNA测序获取的纤毛虫多样性最高,获10纲、31目、68科、99属共284个OTUs。研究发现,形态学方法检获的纤毛虫均为底栖生纤毛虫;两种分子手段检获的多样性更高,群落结构更为近似,覆盖了形态鉴定所获的绝大部分类群。但DNA测序还检获了序列比例高达90%的浮游类群,可能源于包囊或死亡沉降的物种;而c DNA测序检获了约7%的浮游纤毛虫序列。较之DNA测序,c DNA法检获的底栖纤毛虫在群落结构上与形态学结果更为接近。本研究表明,分子手段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沉积物中的纤毛虫多样性,DNA测序可同时揭示休眠包囊、胞外DNA及过去群落的信息,而c DNA测序在研究活动纤毛虫多样性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9.
Vulnerability to predation may be high for many megafaunal taxa in deep‐sea sedimentary habitats where physical heterogeneity is low. During ROV observations in a bathyal sediment plain off Central California, juveniles of the lithodid crab Neolithodes diomedeae were frequently observed on or under the holothurian (sea cucumber) Scotoplanes sp. A, and are hypothesized to benefit from this association as a nursery or refugium from predation. Ninety‐six percent (n = 574 of 599) of the juvenile N. diomedeae observed (density varied from 0.02–0.75/m2 among sites and season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associated with Scotoplanes sp. A. Of the 2596 Scotoplanes sp. A observed (density varied from 0.48 to 25.90/m2), 22% were attended by at least one juvenile crab, and rarely two crabs (n = 4). Solitary N. diomedeae were rarely observed. This decapod–holothurian symbiosis appears to be largely commensal, with juvenile crabs (carapace width = 0.03–0.31 ×  holothurian length) observed on or beneath Scotoplanes sp. A in a habitat with few refugia from epibenthic predators. Other hypotheses may explain or enhanc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N. diomedeae, such as elevated food availability due to the activities of Scotoplanes sp. A. The relationship may be mutualistic if there is a benefit for the holothurian, including the removal of epizoic parasites. Ultimately, the nursery or other effects o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N. diomedeae may be minimal in low‐relief, sediment‐dominated habitats, as very few sub‐adult crabs were observed in the study area and were likely consumed upon outgrowing their refugia. While sedimentary habitats may be a sink for N. diomedeae populations, growth of juvenile crabs during their association with Scotoplanes sp. A should increase energy flow to its predator populations. This association has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but may be expected in sediment‐dominated habitats where these species overlap.  相似文献   
160.
浙江6个列岛大型底栖藻类分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对七星列岛大型底栖藻类的实地调查,结合浙南3个列岛(七星列岛、南麂列岛和洞头列岛)和浙北3个列岛(渔山列岛、中街山列岛和马鞍列岛)大型底栖藻类物种组成的有关文献,构建大型底栖藻类基础数据库。采用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分类差异变异指数∧~+、G-F多样性测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开展分类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6个列岛藻类在目级和科级的相似性很高,其值均在0.800以上;洞头列岛的△~+值最高(77.42),中街山列岛最低(72.65),这表明洞头列岛大型底栖藻类类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中街山列岛藻类类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七星列岛的∧~+值最高,达942.00,南麂列岛最低,仅865.12,这表明南麂列岛大型底栖藻类在不同分类阶元分布最均匀,七星列岛的藻类分布较集中;南麂列岛无论是F指数、G指数还是G-F指数的值均比其他5个列岛高,依次为18.62,4.40和0.76,这说明南麂列岛藻类的生态位分化程度较高。本研究构建了6个列岛大型底栖藻类资源与分类多样性基础数据库,为有效保护和管理大型底栖藻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