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介绍了40m望远镜的结构和性能,以及在中国VLBI网中的试观测情况和其他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2.
出露在青藏高原北缘的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一直以来为深入研究北阿尔金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演化提供了宝贵信息。经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文章针对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内的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及形成时限进行研究,将北阿尔金蛇绿混杂岩带进一步细分为北侧混杂单元、中间层序单元和南侧混杂单元三个次级构造单元,南、北两侧混杂单元内以发育一系列复杂褶皱和逆冲断层为典型构造特征。卷入褶皱变形的最年轻地层岩石为中-晚奥陶世硅质岩,并被(416.8±3.7)Ma未变形的正长斑岩脉所截切;卷入逆冲断层的混杂岩中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年龄为479~521 Ma和512.1~518.5 Ma,随后也被410.7~418.5 Ma未变形的冰沟岩体所侵位。这些基本事实表明,褶皱构造与逆冲断层均形成于中奥陶世-早泥盆世,推测其成因与北阿尔金洋俯冲作用导致的洋壳强烈缩短变形有关。在南侧混杂单元,褶皱构造样式自北向南逐渐由直立褶皱转变为斜歪褶皱,最后转变为倒转褶皱,显示出递进变形特征。褶皱所对应的应变椭球体也发生了旋转,表现出顶端指向北北东向的剪切作用,与混杂单元内逆冲断层所具有的向北北东方向逆冲、推覆特征相一致,从而推测它们与北阿尔金洋南南西向俯冲消减有密切联系。另外,在北侧混杂单元内还发育有同时期向南南东方向逆冲的断层以及轴面倾向北北东的斜歪褶皱,暗示北阿尔金洋在早古生代可能还发育有北北东方向的俯冲极性,整个北阿尔金洋俯冲消减模式可能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53.
中国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蕾  吕厚荃  王良宇  杨冰韵 《地理学报》2016,71(9):1494-1508
基于中国15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旬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全国和12个气候区域0~50 cm逐层的土壤湿度时空分布规律,采用趋势分析和Cramér-von Mises(CVM)方法探究了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及突变性。结果表明:西南、江淮、东北、江南、江汉、黄淮和华南地区各层土壤湿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内蒙古地区最低;随着深度增加,西南地区土壤湿度增加最明显,仅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湿度减小。不同区域0~50 cm各层土壤湿度年变化和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并具有阶段性特征,大部地区深层土壤湿度高于浅层;总体上,新疆、华南、华北、青藏高原、东北、黄淮地区1981-2010年土壤湿度减小趋势显著,其中新疆地区减小最为明显。除江淮地区外,各区域土壤湿度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际差异,突变时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90年代后期两个时间段。  相似文献   
54.
澳门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16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叶,澳门的城市性质和城市功能发生多次急剧变化。人地关系一些要点在澳门的发展和变化中都有反映。澳门在浙、闽、粤沿海众多的港口中脱颖而出反映自然环境是社会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澳门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反映自然环境在人地关系的演变,澳门经济转型艰难反映人文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澳门的城市形象和空间格局有抹不掉的自然印记,反映人地关系的发展是利用自然和利用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55.
磷矿中P2O5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兴利 《矿物岩石》1999,19(3):97-99
本文用自行设计的一种简易,安全的聚四氟乙烯溶样罐,与新型,高效的微波溶样技术相结合,进行磷矿的分解,溶样时间仅需2min,并首次将该技术与流动注射一分光光度法联用,测定其中P2O2质量分数,结果准确,可靠,实现了从溶样到测定的一套快速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6.
大自然造化的山水风光对人们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 而人们要欣赏自然风光的经常途径是旅游。因此, 山水风光已经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自然资源。旅游地学将地质学、地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运用于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开发, 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欣赏山水风光首先要观察山水风光内在的成景因素, 同时也要探索山水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前者指山水的自然形态、线条、体积、数量、音响、色彩和动势以及植被; 后者主要指相适应的建筑, 有时还包括气象特征和人文特色。它们共同谓之风景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57.
郑刚  顾晓鲁 《岩土力学》1999,20(2):67-70
根据软土地区大量基坑支护的经验,对目前挡土结构古典内力计算常用的平衡法(悬臂结构)、等值梁法(单支撑结构)和弹性抗力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指出了古典内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8.
A rapid reduction in sediment porosity from 60 to 70 % at seafloor to less than 10 % at several kilometers depth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formation and seismicity in the shallow portion of subduction zones. We conducted deformation experiments on rocks from an ancient accretionary complex, the Shimanto Belt, across the Nobeoka Thrust to understand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s of rocks along plate boundary faults at seismogenic depth.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phyllites in the hanging wall and shale‐tuff mélanges in the footwall of the Nobeoka Thrust indicate that the Shimanto Belt rocks fail brittlely accompanied by a stress drop at effective pressures < 80 MPa, whereas they exhibit strain hardening at higher effective pressures. The transition from brittle to ductile behavior in the shale–tuff mélanges lies on the same trend in effective stress–porosity space as that for clay‐rich and tuffaceous sediments subducting into the modern Nankai subduction zone. Both the absolute yield strength and the effective pressure at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for the phyllosilicate‐rich materials are much lower than for sandston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s the clay‐rich or tuffaceous sediments subduct and their porosities are reduced, their deformation behavior gradually transitions from ductile to brittle and their yield strength increases. Our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samples of the ancient Shimanto accretionary prism can serve as an analog for underthrust rocks at seismogenic depth in the modern Nankai Trough.  相似文献   
59.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use of tephrochronology in dating the earliest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settlement of Iceland. This island was one of the last places on Earth settled by people and there are conflicting ideas about the pace and scale of initial colonisation. Three tephra layers, the Landnám (‘land-taking’) tephra layer (A.D. 877 ± 1), the Eldgjá tephra (A.D. 939) and the recently dated V-Sv tephra (A.D. 938 ± 6) can be found at 58% of 253 securely-dated early settlement sit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presence of the tephras permits both a countrywide comparison, and a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settlement sites into pre-Landnám, Landnám and post-Landnám. The data summaris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ndicate that it will be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e tempo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lonisation process in decadal resolution by more systematically utilising the dating potential of tephrochronology.  相似文献   
60.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山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精细化人口空间分布数据能够有效提升灾情评判精度,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陕西省麟游县为例,利用"天地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大比例尺居民地数据,结合人口、行政区划等数据,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100 m×100 m格网人口分布数据。通过与陕西省地震局现有人口空间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百米格网人口分布数据可明显提升山区次生灾害影响人口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