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07篇
  免费   2888篇
  国内免费   3169篇
测绘学   1325篇
大气科学   706篇
地球物理   5166篇
地质学   8219篇
海洋学   922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430篇
自然地理   766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363篇
  2021年   499篇
  2020年   456篇
  2019年   688篇
  2018年   541篇
  2017年   599篇
  2016年   645篇
  2015年   671篇
  2014年   771篇
  2013年   831篇
  2012年   805篇
  2011年   814篇
  2010年   690篇
  2009年   906篇
  2008年   851篇
  2007年   871篇
  2006年   828篇
  2005年   676篇
  2004年   745篇
  2003年   621篇
  2002年   524篇
  2001年   492篇
  2000年   494篇
  1999年   378篇
  1998年   372篇
  1997年   357篇
  1996年   344篇
  1995年   298篇
  1994年   286篇
  1993年   244篇
  1992年   196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The results of the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inversions performed on data located between 20°–24° N on the Mid-Atlantic Ridge indicate the crustal magnetization has decayed exponentially for the last 10 Ma, and that this decay has been fairly symmetric about the ridge axis. After removal of the mean temporal decay, the residual field is characterized by more positive magnetizations at the second-order discontinuities, regardless of initial magnetization direction. A model that involves the preferential emplacement of serpentinized lithologies near the discontinuities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is correlation. The temporal detrending method also indicates that several ridge-parallel depressions located on the flanks of the ridge axis are regions of more positive magnetizations. These bathymetric depressions may mark the locations of detachment faulting that occurred during amagmatic periods of extension. The general symmetry of the crustal magnetization about the ridge axis does not support the occurrence of continuous detachment faulting proposed to correspond to the inner and outer corners of ridge axis discontinuities.  相似文献   
82.
宁镇山脉的褶皱带被一系列横断层分割为褶断段。横断层相邻的断块,无论是褶皱的形态、纵断层的数目、规模和断距等特征沿纵向跨越横断层均存在不连续性的跃变,表明这些横断层是早于褶皱或与之伴生的纵断层而存在,并对各断块内发育的地质构造起到限制作用。因横断层作为较早的边界,后期的挤压在被分割的各块段内可以是有差异的,导致宁镇褶皱带在总体上的一致性,分段上的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83.
本文对北部湾三维潮波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与现有观测资料作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者相当一致。文中还绘制了M_2和K_1分潮的同潮图,并对其作了讨论。可以断定,北部湾的日潮优势是由日潮共振所引起的。M_2和K_1分潮流的水平分布表明,强流区位于它们各自的蜕化无潮点附近。还讨论了分潮流的铅直结构,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十分接近实际分潮流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84.
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的形变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洋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处由于失去边界的支持而发生形变。本文将西边界流视为一种惯性射流,遵循绝对涡度守恒原理,推导了流轴及其两侧流体在西边界豁口处不同形式的弯曲,发现在一定的豁口尺度条件下,西边界流自身的相对涡度分布特点和地球旋转的β效应决定了在失去西侧陆坡支持时,其主体会沿反气旋路径发生一段经向的位移而圈回入射点所在的经度位置。主轴变形的经向尺度与初始速度及西边界流的入射角度有关;主轴西侧可能会出现一小部分分支进入邻近的内海并形成气旋或反气旋式环流;主轴东侧的流体则在豁口以东沿反气旋路径弯曲,从而论证了西边界豁口处形成西边界流弯曲的可能性和原因  相似文献   
85.
海洋湍流观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湍流在海洋能量和水体的交换演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湍流研究的发展和海洋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密切相关。世界上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我国在湍流观测设备方面到目前为止仅仅处于起步和引进国外设备阶段。针对我国的情况,文中对海洋湍流观测的平台、探头测量原理及其数据修正、资料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做一个总结性的介绍,为我国使用引进的海洋湍流设备和自主开发海洋湍流测量设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大陆岩石圈在张裂和分离时的变形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海南北共轭边缘地壳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的物理性质是分层的:上、中地壳呈脆性,下地壳表现出塑性,而岩石圈上地幔则仍呈脆性。因此,在它受张性应力场作用时,其变形和破裂分离方式也是分层进行的:上、中地壳能发生犁式断裂,产生的断块沿断面转动在地表产生一系列半地堑,并使地壳厚度减薄;如拉张应力继续作用时,上、中地壳将沿犁式断裂被拉开,从而形成上、下板块边缘,并彼此分开。下地壳则发生塑性变形,使地壳厚度减薄,并最终将其拉断。岩石圈上地幔亦可产生陡倾断裂,形成的断块沿断面转动亦使其厚度减薄,并最终沿陡倾断裂被拉断。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岩石圈变形和破裂分 离时的分层变形及分层破裂分离模式。  相似文献   
87.
88.
Shear Failure of a Clamped Dented Tubular Beam Under Lateral Impa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The shear failure of a rigid-plastic dented clamped tubular beam under the lateral impact of a mass is investigated. Both the denting and the impact point are in the middle span of the beam. It is assumed that denting does not spread during the shear sliding.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xial force and lateral deflection of the beam are very small at the moment of the occurence of shear failure, which means that the finite deformation effect can be neglected in the shear failure analysis. Also, some aspects of the initial impact energy a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89.
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SCS)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SST)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现象,作者将黑潮的这种变形称为“黑潮流套”。黑潮变形进入SCS的位置在冬季位于海峡中部、南部附近,范围较大;在夏季略向北移,较集中于海峡中部,范围较小。作者认为,黑潮流套现象可用位涡守恒理论作定性的解释:当黑潮在吕宋海峡失去西边界支持后,其流轴以西贴近西边界的一部分流体,因具有较大的相对正涡度,会脱离黑潮主体在南海东北部形成反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黑潮主体会以顺时针旋转的形式在海峡以西的海域出现。整个黑潮以弯曲、扩展的形式在海峡处产生形变,在海峡东侧出现反气旋涡旋的倾向。吕宋海峡黑潮流套及南海北部的诱生环流之流型,会因黑潮本身以及副热带环流整体的变化而变化,也与海峡的宽度有关。总之,吕宋海峡黑潮流套的形成是由当地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转β效应这些内部机制决定的,它的常年存在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90.
The results of eight sets of repeated observations on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of the chlorophyll maximum layer in a shallow lagoon during a red tide show that these were more frequently hydrologically induced, rather than due to active vertical migrations of the red tide-forming organism.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to those existing in the literature, with special regard to the role of light and nitrogen in conditioning vertical migrations in red tide-forming dinoflagell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