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0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445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282篇
海洋学   117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微塑料是海洋中的一种污染物,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我国东海海域常见的有害赤潮藻,目前尚未有关于微塑料污染对东海原甲藻影响研究的报道。为了探讨聚苯乙烯(PS)微塑料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机制,阐明海洋微塑料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东海原甲藻在聚苯乙烯微塑料差异化暴露条件下的生长动力学室内模拟实验。结果显示:①5 mg/L溶解性有机质(DOM)可促进东海原甲藻的生长;②10 mg/L(0.1 μm粒径)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对东海原甲藻前期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③聚苯乙烯微塑料会抑制处于稳定期和衰退期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微塑料粒径越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浓度的抑制效应强于粒径的。我们研究发现聚苯乙烯微塑料会影响东海原甲藻的生长,这将为微塑料和赤潮藻复合污染生态效应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2.
东海陆架典型断面颗粒态氨基酸的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现场调查对东海典型PN断面(文中为C断面)的颗粒态氨基酸(Particulate Amino Acids,PAA)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叶绿素a(Chla)、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及颗粒态氨基酸的构型特征(D和L型)等参数探讨了该区颗粒有机氮的来源和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受咸淡水混合和生物现场生产双重作用影响,POC、PON以及PAA的总浓度均达到了极大值,其中,受再悬浮作用影响,底层水体中的有机物呈现高度降解的状态;近岸水华区域的颗粒态氨基酸则更多来源于现场生产,而且POC/Chla质量比值与降解因子DI值的负相关特征表明冲淡水向海洋输送的过程中,现场生产力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比重逐渐增大,悬浮颗粒物也变得越来越新鲜。值得关注的是,一些D型氨基酸[如D型天冬氨酸(D-Asp),D型丙氨酸(D-Ala)]与细菌生物量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暗示颗粒态氨基酸在受到物理水团和生物现场生产作用控制的同时,还受控于微微型浮游生物以及异养细菌。  相似文献   
983.
杨琼  魏东旭 《今日国土》2013,(11):28-30
中国政府11月23日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发布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东海防空识别区公布划设后,  相似文献   
984.
河海交互作用与黄东海域古扬子大三角洲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海交互作用与堆积型大陆架发育,是中国海浅海地貌的主要特色.发源于世界屋脊的大河中有5条汇入中国海,源远流长,携运了巨量泥沙被阻积于岛弧背侧的边缘海中.经过漫长的新生代地质时期,尤其是在中、晚更新世堆积为陆架,并经历着全新世海侵过程中的浪流改造.作者通过近30年对区域海岸海洋研究的成果积累,逐渐认识到:在南黄海-东海海域,分布着一个巨型的三角洲体系:基底的大三角洲是中、晚更新世由古长江、古黄河两条世界级大河输水供沙,受季风波浪和潮流作用形成的,其发育时代应在长江贯通下游汇入黄、东海以后;其上叠置发育了规模逐次减小的古江河三角洲、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全新世—现代长江三角洲和历史时期的废黄河三角洲,组成巨型的复合三角洲体系,表层经全新世以来海侵改造发育了波浪与潮流共同作用的沙脊地貌.大三角洲体系覆盖着东海及南黄海海底,形成大陆架表层沉积地貌.这一巨型的河-海交互作用大陆架、三角洲体系,独具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建议:首先需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多项调查,包括遥感影像判识,水深与地震剖面探测,海底底质与钻孔取样,以及现代水文泥沙测量等,阐明其分布与环境特征;再进一步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地质地理、地貌、沉积、海洋动力、海平面变化与河流变迁、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等,期以阐明古扬子大三角洲体系各组成部分分布的范围、沉积组成和地貌特点,以及相互叠置关系.最终期以揭示中、晚更新世以来河-海交互作用过程与动力机制、海岸变迁与陆架堆积发育等基础科学问题,为亚太边缘海与大河相互作用的堆积型陆架发育提供实证,丰富海洋地质学理论.同时,可阐明现代海岸滩涂的蚀、淤动态,为新生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物源及陆架海疆权益维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5.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层序地层的划分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层序界面及湖/海泛面的钻井、测井、古生物和地震特征,将丽水凹陷古新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湖相沉积月桂峰组(SQⅢ1)和海相沉积下灵峰组(SQⅢ2)、上灵峰组(SQⅢ3)、明月峰组(SQⅢ4)。通过层序的综合分析对比,认为古新统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是构造沉降和构造格架、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物源补给,它们对本区的沉积充填样式具有较强的影响,而气候条件的影响表现较弱。  相似文献   
986.
地震动预测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利用强震动观测记录对已有地震动预测模型进行检验评估对于模型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针对2021年2月13日发生在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的MW7.1地震,基于残差分析和对数似然函数法对俯冲带地震动预测模型SMA2020的路径项和场地项表征合理性、模型的预测精确性进行了评估。得到结果:(1) SMA2020模型对于地震动的路径衰减表征较为合理,在路径项中考虑了莫霍面反射效应,可以更真实地表征俯冲带深源地震的路径效应。(2) SMA2020模型对于PGV的场地效应表征较为合理,但对于PGA及PSA的场地效应表征有所偏差,还需要进一步检验验证。(3) SMA2020模型对于此次板内地震的短周期IM预测精确性要优于中长周期,对于T=1s的PSA预测表现最不佳。研究结果可为模型的潜在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辅助信息,也可以为我国地震动预测模型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87.
采用Green函数方法,高分辨率中国近海区域海潮模型和TOPO7.0全球海洋潮汐模型,以及Gutenberg-BullenA地球模型计算了负荷潮.结果表明,渤、黄、东海M2垂向位移负荷潮振幅最大值出现在浙江外海约150km处,其值超过28mm;次大值位于仁川湾,超过20mm;第三大值位于北黄海东北部,超过14mm.S2垂向位移负荷潮在上述三处的振幅值分别超过10,8和4mm.K1和O1垂向位移负荷潮振幅在琉球群岛中北部附近为最大,分别超过13和10mm:向内海逐渐减小.半日分潮垂向位移负荷潮基本上与海洋潮汐对应分潮具有相反的位相.在东海大部和南黄海东部全日分潮垂向位移负荷潮与对应的海潮分潮基本上具有反位相的关系,而在渤、黄海其余海域基本上不具有反位相关系.在研究海区内,全日潮的垂向位移负荷潮不出现无潮点.自吸-负荷平衡潮分布特征与垂向位移负荷潮相近,其振幅大约是垂向位移负荷潮的1.2~1.7倍,其位相与垂向位移负荷潮基本上相反.M2最大振幅值也出现在浙江外海,超过42mm.  相似文献   
988.
本研究利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21个GPS站的调和常数资料,对5个全球垂向位移负荷潮模式(FES2014、EOT11a、GOT4.10c、GOT4.8和NAO.99b)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的准确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对于M2分潮,FES2014和EOT11a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S2分潮,NAO.99b和EOT11a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K1分潮,EOT11a和FES2014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O1分潮,EOT11a和GOT4.8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N2分潮,EOT11a和FES2014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K2分潮,NAO.99b和FES2014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P1分潮,EOT11a和GOT4.8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Q1分潮,FES2014和EOT11a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除此之外,本文还简单分析了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8个主要分潮的垂向位移负荷潮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89.
杨春蕙  刘琦  王迎宾 《海洋与湖沼》2022,53(5):1219-1224
当渔业资源出现衰退时,加强资源增殖放流以养护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对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增殖放流的实施会对基于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估的结果产生影响。基于2001~2015年间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渔业数据,采用增殖剩余产量模型,对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及取得MSY时所需捕捞努力量(EMSY)和原存生物量(BMSY)进行了评估,并与传统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年增殖放流量约在3×106~95×106尾之间时,三疣梭子蟹年产量逐渐增加, MSY在14.2×104 t和14.6×104 t之间, EMSY基本在15×104吨位左右。增殖放流量增加,其对应的MSY也越高,能承受的EMSY也越高(从15×104~15.4×104吨位之间),相反BMSY则减小(从188.4×104 t降至186.6×104 t)。与传统的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相比,增殖剩余产量模型由于考虑了增殖放流生物量的因素,得到了MSY和EMSY有所增加,而BMSY有所下降的结论。研究结果有望为该研究海域三疣梭子蟹可持续地捕捞、放流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0.
目前东海陆架盆地的勘探形势良好,在新生界陆续发现多个油气田,但在盆地中生界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为提高油气勘探效率,利用含油气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白垩系油气成藏要素及成藏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基隆凹陷,岩性推测为海湾相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储层主要为中―新生代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裂缝,白垩系砂岩整体为中孔中渗储层,新生界储集性能较好,并以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砂岩最为重要;中新生代盖层主要为泥岩,发育两套生储盖组合;受构造演化所控制,基隆凹陷可能经历了白垩纪晚期、古近纪、新近纪―至今3次生烃,其他地区只经历了后两次生烃;油气主要是通过优势输导砂体、不整合面、断裂和裂缝所组成的输导体系向周围圈闭运移;东海陆架东南部白垩系油气主要存在3种油气藏类型。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东海陆架盆地东南部白垩系的油气资源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