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8篇
  免费   565篇
  国内免费   954篇
测绘学   163篇
大气科学   436篇
地球物理   259篇
地质学   2124篇
海洋学   32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介绍了数字图像压缩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即在将给定的图像块根据纹理特征分为平滑块、斜面块、曲面块、边缘块后,在基于不同多项式对不同类图像块分别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对于包含大量高频信息的边缘块,通过提取边缘轮廓位置信息,减少图像块内的高频信息量,而后再对被边缘轮廓分割的新图像块进行分类、处理:由于把图像边缘轮廓的大部分高频信息分解于边沿信息中,因此提高压缩比时不会丢失太多高频细节,减少了物体的边界噪声和可见的图块边界,从而在相同压缩比的前提下,更加保证了图像的视觉效果。文章中给出了此种方法的理论公式、推导过程以及整个实现过程,并通过实例比较了此方法与二维离散余弦变换在图像压缩中的性能差异。  相似文献   
92.
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及其检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般地表径流 (GVIC)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⑴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季和日变化。冬季土壤温度下层高于上层 ,而在夏季上层高于下层 ,这种上下层温度的转换时间大约在 4和 10月份 ,这与实测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非常一致。较为准确地模拟了各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时滞效应。⑵用南京和武汉站的资料 ,将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与GVIC方案进行比较 ,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 ,与总水量的平衡相差较大 ,而GVIC模拟的效果相对较好 ,地表总水量基本上与降水总量达到了平衡  相似文献   
93.
谢丽珍 《广东气象》1997,(3):40-40,39
积雨云在我市一年四季均会出现,但汛期内(3一9月)出现的机会更多。伴随积雨云发生的天气现象具有如下特征:气象要素突变、激烈、阵发性明显;并可伴随雷电、暴雨、大风、龙卷、冰雹等天气现象。如何准确地观测、判断积雨云,显得很重要。下面谈谈几点体会。1单块积雨云单块积雨云一般容易识别。这种云多发生在晴空的下午到傍晚,出现在视野内沿山丘的边界地段。从外型上看,其形如塔,顶部为砧状;底部较平,有时与地平线没有明显的界线;光亮度为上白、中发、下暗。此种云出现时间较短促,本站常在夏半年至秋季观测到这种情况。2多块积…  相似文献   
94.
张耀存  钱永甫 《气象科学》1997,17(2):125-130
本文首先改进了陆地下垫面特征非均一性的次网格尺度参数化方法,然后利用三维地气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设计一系列值试验,研究了下垫面特征改变对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分析了陆地表面特征变化对我国苏南附近地区夏季温度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地下垫面特征非均一作用的次网格尺度参数化方法对于改进数值模拟结果的质量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5.
在详细研究米仓山地区吴家垭西部陆相地层基本层序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确定了盆-山体系在此期间发生了两次重要事件,并认为北部前陆山地的构造变动是影响盆地层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7.
东秦岭北缘煤的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建坤 《地质论评》1996,42(1):7-13
以河南省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山西组二1煤层的煤岩、煤质、煤有机地球化学和“晶核”结构的综合研究为前提,结合板块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区二1煤的变质热源主要与长期复杂的板块俯冲、A型碰撞所引起的地壳结构调整而使前陆盆地区岩石圈结构变化,大地热流急增的结果有关。二1煤的变质主要经历了早期(印支期前)的区域深成变质(达肥-气煤)和后期(印支-燕山期)的典型异常热变质作用(达无烟煤-高阶无烟煤)。  相似文献   
98.
本文在回顾有关全球元古宙超大陆的假说基础上,介绍了超大陆的组合与裂解以及各种不同的新元古代超大陆的构成,综述指出我国主要陆决在新元古代超大陆决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99.
本文提出延边地层区的晚石炭世地层有两种类型:一是原地系统的天宝山组;二是外来岩块,包括原山秀岭组。并建议停止使用山秀岭组一名。  相似文献   
100.
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过程模拟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将东祁东逆冲带与鄂尔多斯西南缘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相结合,研究了逆冲带内部变形特征,前陆盆地中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其反映的盆缘构造性质和幕式逆作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