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2篇
  免费   1366篇
  国内免费   2584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609篇
地质学   6973篇
海洋学   239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494篇
自然地理   320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290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302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416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291篇
  2006年   330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252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85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5篇
  1947年   6篇
  1946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7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哈图沟–清水泉–沟里韧性剪切带记录了多个旋回的造山作用,本文通过对韧性剪切带中石英c轴组构和显微构造特征测试分析,探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陆块间俯冲拼合及地壳伸展减薄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变形温度介于380~650℃之间,形成环境为中–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剪切带内差异应力值介于173~509 MPa之间,应变速率介于6.93×10–14~1.43×10–8 s–1之间,主体为10–11~10–10 s–1,显示韧性剪切带变形是快速俯冲作用下的产物,越靠近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中断裂带其变形温度、差异应力值及相应的应变速率值越大,表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韧性剪切变形中心为东昆中断裂带。利用不同方法所计算出的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涡度值,显示韧性剪切带早期瞬时运动学涡度(0.56~1)对应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南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北陆块间俯冲的初始阶段,中后期运动学涡度(0.25~0.91)应当对应于东昆南与东昆北陆块间的俯冲碰撞阶段,最晚期的C′瞬时运动学涡度(0.19~0.51)则对应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通过石英c轴组构结合其宏微观构造特征,认为东昆中构造带至少经历了3个期次的构造运动,分别为加里东晚期的逆冲兼左行走滑剪切作用、晚海西–印支期的逆冲兼右行走滑剪切作用和燕山早期及之后的脆韧性–脆性的左行走滑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秦岭造山带光头山岩体群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秦岭光头山岩体群的岩相学和黑云母地球化学分析,进而对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形成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进行专门的研究。其中岩相学观察表明,光头山岩体群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岗岩中的黑云母是铁质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是镁质黑云母,所测黑云母的Fe2+/(Fe2++Mg)比值变化范围较小,表明其未受到后期改造,为原生黑云母,可以用来估算岩体的成岩物理化学条件。根据黑云母地球化学成分计算的成岩温度为(645~710)℃,压力为(126~309)MPa,logfo2为-12~-15,岩体侵位于中上地壳层次(约8.6km)。黑云母地球化学分析还表明,光头山岩体群主要为过铝质-造山带钙碱性花岗岩,岩浆以壳源为主兼具壳幔混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3.
华北上第三系泥灰岩和粘土岩都具有粘粒含量高及"半土半岩"的性质,具有遇水易崩解、膨胀的特性,呈弱~强膨胀潜势。以该区代表性膨胀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实验(XRD)及电镜扫描(SEM)实验和能量光谱测试试验,分析膨胀岩土的造岩矿物的物质组成和微观结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泥灰岩含有非膨胀矿物方解石、石英、长石以及含有膨胀矿物蒙脱石、高岭土、伊利石等,矿物成分以方解石含量最高在38%~42%之间,其次为蒙脱石,含量在31%~35%之间。粘土岩同样含有以上矿物,但含量与泥灰岩有很大不同,粘土岩中蒙脱石含量35%~40%之间,而方解石的含量只有10%,远低于30%石英的含量。微观结构观察显示,泥灰岩中有少量方解石结晶体,局部富集半结晶的方解石,岩石中的粘土矿物呈层状局部褶曲,有溶蚀边,微细裂缝及孔洞少,而粘土岩中在电镜下未见方解石晶体,粘土矿物有大量褶曲,含大量微细裂缝及孔洞。  相似文献   
994.
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区深部找矿重大突破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2期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增铅锌金属储量达到大型规模;铅锌矿体中铜、金、银含量明显升高,可圈出铜、金、银工业矿体;矿床地质特征随深度增加发生明显变化,显示成矿温度向深部逐渐升高,岩浆作用的痕迹愈加明显。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矿床属于岩浆热液为主的多源中低温热液矿床。矿区深部仍有较大找矿空间,栖霞山铅锌矿有望达到超大型规模。  相似文献   
995.
山东胶莱盆地东北缘郭城牧牛山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牧牛山花岗岩为古元古代(2 138±15 Ma)岩浆侵入产物,是一套钾玄岩系列岩石,A/CNK为1.07~1.13。稀土配分曲线表现为右倾模式,轻稀土和重稀土分异明显,Eu/Eu*值为0.59~0.71。蛛网图表明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h、U、Nb、Ta、Ti、P)。岩石10 000 Ga/Al值(2.73~2.85),为A型花岗岩。岩石的Mg~#值为12~28,Nd/Th值为1.62~1.96,Rb/Sr值为4.70~9.71,显示壳源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古元古代胶辽地块向西俯冲引发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牧牛山花岗岩。  相似文献   
996.
《四川地质学报》2015,(4):534-539
马边县山水沟铅锌矿为马边铜厂埂~金阳底舒铅锌磷成矿带上规模较大的铅锌矿区之一,通过对该矿区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因素进行总结,认为灯影组四段顶部深灰色不纯白云岩是该区带的主要容矿岩石,近南北向的峨边—金阳断裂和老河坝倒转背斜控制着矿床体展布。通过矿床成因的初步探讨,总结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97.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是: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是涉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断层是如何破裂的?震后断裂是如何愈合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断裂摩擦行为和断裂愈合过程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通过对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岩心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的详细研究,以及钻孔中长期温度监测来分析有关汶川地震断裂动态弱化和摩擦行为,并结合钻孔中长期水文监测计算所得断裂带渗透率变化,分析震后断裂愈合过程,进而探讨和认识汶川地震断裂作用所涉及的上述问题。经过详细研究,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宽105~240 m、具有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是一条经常发生大地震、具多种弱化机制的断裂带;发现了汶川地震不仅具有同震石墨化作用,而且测量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动态摩擦系数(≤0.02),同时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回答了一直困扰在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而且对完善地震断裂理论和认识汶川地震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防震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塔里木盆地古城低凸起三维地震工区内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埋藏深,非均质性强,且无钻井资料。重点对奥陶系鹰山组三段—四段白云岩的串珠状地震反射体进行地质诠释。采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了储层平面分布规律,应用缝洞雕刻技术预测了裂缝和串珠体发育区,运用相干、曲率属性预测了断裂、裂缝的分布,联合应用频率衰减梯度、低频能量、平均频率和吸收系数等手段进行了油气检测。通过对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评价优选出有利勘探目标。基于上述工作部署的A井,在鹰山组三段灰质白云岩储层中获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证实了地震综合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北秦岭黑河地区柳叶河盆地碎屑锆石年龄研究,探讨盆地沉积物年龄结构,并进一步推断其物源及与秦岭造山带的盆山耦合过程。采自柳叶河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含砾砂岩样品中的82颗碎屑锆石年龄可分为6组:260~542Ma、800~1100Ma、1320~1560Ma、1640~2250Ma、2300~2660Ma和2720~2870Ma。其中260~542Ma年龄段所占测点比例最大,占锆石总数的31%,其次为1640~2250Ma、2300~2660Ma和800~1100Ma年龄段。最老年龄值为2834±40Ma,最年轻者为264±5Ma。从碎屑锆石年龄结构对比及石炭纪地层交错层理推断,柳叶河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物源区主要为当时的北秦岭山地。此外,碎屑锆石年龄结构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与柳叶河原始盆地有相同的年龄谱特征,意味着它们具有同一物源区。北秦岭山地是在加里东造山作用后期影响下迅速隆升而形成的。其后,随着南侧勉略洋的打开,华北地台相对沉降及沿商丹带的走滑断陷使柳叶河盆地出现,仍旧处于隆升状态的北秦岭山地开始作为该盆地及其北侧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1000.
《地理教学》2015,(2):65
1在这幅图像中,英国的天文爱好者布拉迪展示了一颗中子星相对于英格兰西北部——利物浦与沃灵顿——的大小。中子星虽然体积较小,但质量却可达到太阳的1.5倍。这种天体密度极大,一茶勺中子星物质的重量便超过10亿公吨。2在这幅图像中,布拉迪将北美洲与火星上的奥林匹斯山进行比较。这座火山几乎完全覆盖美国亚利桑那州。奥林匹斯山座落于火星塔尔西斯山群,是太阳系内最大的火山。它的高度是珠穆朗玛峰的3倍多,宽度超过374英里(约合624公里)。3火星的直径是地球的一半左右。在布拉迪绘制的图像中,火星轻轻松松覆盖整个北美同时还余下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