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38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孤山川流域近30年土壤侵蚀时空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土壤流失治理的需求,选择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孤山川流域为研究区,定量研究了孤山川流域近30a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975~2006年间,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变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5~1986年,土壤侵蚀强度加剧,侵蚀面积增加了138.13km2,流域东南部增加最多;第二阶段为1986~2006年,全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减弱,侵蚀面积减少了163.09km2,1986年和1997年,东部地区减弱趋势更明显。中度以上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高程1 070~1 300m处,都对应于18°~35°的陡坡地;1975年和2006年,中度以上侵蚀分别集中在900~1 150和1 300~1 800,单位为MJ·mm·hm-2·h-1。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和林地。1975~2006年,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向良性循环发展。可为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I副区土壤侵蚀规律和该区土壤侵蚀防治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2.
针对建筑物沉降具有非线性及随机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马尔科夫链修正的Richards曲线预测模型,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首先利用Matlab平台的fminsearch函数,以拟合值与实测值误差平方和最小为原则,然后求得Richards模型的最优参数解,最后利用马尔科夫思想修正拟合残差,进行沉降预测。以安阳市某高层建筑实际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比较分析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利用fminsearch进行Richards参数估计是有效的,经马尔科夫链优化后的Richards模型预测值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及均方根误差都比单模型预测小,预测精度有了一定的提高,能更好地反映数据序列随时间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适合于建筑物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153.
2020年6月17日丹巴县梅龙沟爆发了一次大规模泥石流,一次性冲出固体物质42.7×104 m3,形成泥石流-堰塞坝-溃决洪水-滑坡灾害链,造成5100余户2.12万余人被迫转移,直接经济损失达8亿元。根据现场调查、无人机航拍以及遥感解译,分析梅龙沟泥石流的成因及致灾机理,阐述了“物源成因”、“降雨激发”和“地形促进”对泥石流形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梅龙沟泥石流是在前期累计降雨和短时强降雨共同作用下形成;(2)梅龙沟泥石流源头为大石堡沟,起动模式为“沟岸垮塌-泥石流”;(3)泥石流沟内持续的物源补给以及东风棚子、梅龙村、大邑村三处大型滑坡产生的级联堵溃效应,致使泥石流流量不断放大,最终导致大量固体物质冲出沟口;(4)沟口形成的堰塞坝-溃决洪水-阿娘寨滑坡灾害链进一步增强了泥石流的致灾能力;(5)现阶段梅龙沟内物源丰富,临界启动降雨阈值降低,极易在雨季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建议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4.
成熟盆地仍然蕴藏着可观的油气资源,目前的油气成藏理论面临越来越难、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挑战。受“链”事物属性的启发,通过调研、类比国内外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油气成藏理论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学界提出了“油气聚集链”的概念和认识。油气聚集链指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空间上多呈串珠状链式排列在一起的一系列油气藏组合,是油气成藏与分布本质规律的客观体现。油气聚集链在形式上多表现为油气藏多呈串珠状的链式空间分布特征,实质上表现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沿优势运移通道的链式反应和成藏事件;现今复杂的油气分布是地史上多条油气聚集链叠合的反映;一条完整的油气聚集链由内链、中链和外链组成,它们在成藏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富集规律和分布模式上既各有特征,又有连续性,更是紧密有机的油气生运聚成藏整体。“同源多链、一链多藏、多链成域、主链富集”是“油气聚集链”的四大特征。与目前油气成藏理论相比,油气聚集链认识的突出优势在于:发现和论证了油气聚集的链式成藏特点和多呈串珠状链式分布规律,提出沿“油气聚集链”寻找油气藏,比沿“油气聚集带”寻找油气藏的效率更高;将勘探目标的预测精度从油气聚集区带范围提高到某个具体圈闭或甜点。油气聚集链认识具有目前其他油气成藏理论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链式思维,精准定位。依据油气聚集链的认识,提出了“找准链源,梳理链节,确定链环,重视主链”和“全链思维、整体研究,顺链找油、精准勘探”的思路,对指导成熟盆地继续挖掘勘探潜力、新区新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油气聚集链的认识为指导,转变勘探思维,在冀中、黄骅坳陷油气勘探中获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5.
刘家沟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是一条狭陡型高频泥石流沟,每年雨季,降雨激发泥石流灾害链。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受汶川MS8.0地震扰动,刘家沟形成流通区单位面积上松散固体物质达98.11×104 m3,在409.8‰的平均纵坡降下,泥石流活动频率明显增强,泥石流沿程放大效应明显,最终形成了降雨+径流侵蚀-滑坡-堰塞体-堰塞体溃决-增大的泥石流-堵河形成堰塞湖-卡撒沟中、下游损害的灾害链。提出采用格宾石笼进行固坡护床,结合拦挡坝拦粗排细的作用,根据保护对象设置防护堤,优化排导槽与主河交汇条件的综合治理措施,可为小流域高频狭陡型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6.
介绍了北斗行驶记录仪的组成和功能,对定时1 s和定时60 s报送或存储进行了对比和优劣分析,根据道路匹配特性,给出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北斗行驶记录仪数据存储算法,将马尔科夫链上的节点(拐点)作为记录仪存储或传输的位置点,通过采集车辆状态信息和定位模块输出信息对“拐点”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推导,并通过多次实际跑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定时1 s报送或存储相比,节省率可达到90%以上,大大节省了存储空间或者通信费用,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7.
中国省域离婚率的时空格局及趋同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离婚率研究时间、空间割裂,整体性探讨不足及实证研究缺乏的问题,该文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可夫链等空间统计方法对中国大陆各省域1979—2012年离婚率数据的时空分布及趋同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除东北、西北地区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之外,中国大陆高离婚率地区逐步向中部延伸并聚集,离婚率存在着较强的空间自相关且空间聚集现象明显;省域离婚率的"两极分化"现象和"俱乐部趋同"现象均经历了由弱到强再减弱的波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8.
遥感影像数据作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首要基础资料,如何快速生产出满足精度要求的遥感影像成果,对国情普查项目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控制点数据库尚未全覆盖,需要在短时间内采集大范围的控制点信息,本文通过生产实践,对几种控制点采集方法进行综合比对,认为StarFire全球双频GPS星链差分系统测量的方法较适合我国西部荒漠、戈壁地区的国情影像像控点采集任务。  相似文献   
159.
基于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极限分布的降水过程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各地不同气候条件所具有的天气状态转移概率的极限分布实际上代表了各地天气气候的持续性和转折性特征,同时也表明了它的可预报期限。从马尔科夫链理论出发,初步研究了中国160个代表测站逐日天气状态演变过程的极限分布。结果表明,转移概率的极限分布不但其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而且不同季节的极限分布也有明显差异。例如,有的地区仅有2 d持续期,有的可达4—6 d或更长,充分反映出不同地区因其影响的天气系统差异所造成的逐日天气气候的持续性和转折性特征的差异。其研究意义在于,由此可作为天气气候分型区划的一种理论依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就全中国平均而言,夏季持续期最短,持续期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增加趋势,且春季平均降水持续期为5.1 d,夏季平均为5.0 d,秋季平均为6.5d,冬季平均为6.2 d。可见夏半年比冬半年的降水持续期短,这可能是因为春夏季的天气系统比较复杂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较多的缘故。这从另一侧面再次证明,各地逐日降水天气状态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天气气候状态自然转折的持续性即自然天气周期的气候状况,从而为短期天气预报提供了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60.
Based on DNA extra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andom amplified reaction (RAPD) to the gametophytes and sporophytes of Kelp “901” strain, genetic study on variation was conducted to its parents and offsprings of F6, F7,Fs, and F9 generation. RAPD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among 30 selected primers for gametophytes, 297 loci ranging from 200 to 3 000 bp were obtained in the average of 9,9 loci for each primer, This indicated a high polymorphic rate with RAPD detection. UPGMA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arithmetic aver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each male and female gametophyte of a generation could be clustered into one pair separately. The genetic distances of the Kelp 901 generation were 0.321 2-0.476 7, and the maximum was between F7 and Fs (0.476 7). Ident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F6 generation was more close to the female parent (0.659 3), and F7 generation was more close to the male parent (0.5788). To the sporophytes study in 24 selected primers for RAPD amplification, 191 loci ranging from 230-2 800 bp were obtained, in the average to each primer of 8.0 loci. The heterozygosity to six populations were male parent (0.223 9),female parent (0.107 2), F6 (0.216 4), F7 (0.228 6), F8 (0.229 6) and F9 (0.317 2). The nearest genetic distance was 0.083 5 (Fs, F9). Total heterozygosity (HT) ofF6, F7, F8 and F9 generations was 0.318 6, the average heterozygosity (Hs) for F6,F7, F8 and F9 generations was 0.248 0, and deduced coefficient of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Gst) was 22.2%. Six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 (SCAR) were preliminary screened through RAPD analysis. It needed to be verified in detail as they are significant for molecular marker assistance in breeding and selecting Lamina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