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4篇
  免费   709篇
  国内免费   929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452篇
地球物理   429篇
地质学   2359篇
海洋学   570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206篇
自然地理   22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6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31.
两种海洋微藻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种常见海洋微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确立了离体法和活体法的提取(振荡)时间及酶促反应时间,分别为:5 min,30 min(离体法)和6 min,10 min(活体法),并对2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本文条件下,离体法较活体法更适于进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新月菱形藻(Nitzchia closteri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活体法更适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nase)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32.
8种海洋饵料微藻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比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曹淑莉  向葆卿 《海洋学报》1993,15(4):98-103
本研究是一项继1987和1988年几种海洋微藻饵料价值的生物学试验研究之后的饵料藻生物化学试验研究。采用生化方法分析测定分属硅藻、绿藻和蓝藻的8种海洋饵料微藻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分。 试验结果表明,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蛋白质含量最高,61.20%,盐藻(Dunaliella salina)次之,58.86%;四鞭片藻(Tetraselmis suecica)33.06%;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32.16%;三种硅藻蛋白质含量最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29.96%,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27.90%,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leri)25.26%。  相似文献   
33.
光照强度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特别是长链的n-3 PUFA,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海洋动物和人类都具有营养学和医学上的价值。在海洋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光照强度是海洋微藻生长的条件之一,光线的明与暗,光度的强与弱,不仅对微藻的生长速率、产量有影响,而且对其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也有影响(Teshima et al.,1983;Thompson et al.,1990; Renaud et al., 1991)。 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海洋微藻:(1)小球藻Chlorella sp-2(李荷芳等,1999),此藻脂肪酸中EPA含量高、且不含DHA;(2)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该藻DHA含量较高,但几乎不含EPA;(3)前沟藻(Amphidinium sp.)的EPA、DHA含量均高。将以上3种微藻作为原料,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进行培养,测定并分析藻体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从而了解光强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微电阻率扫描测井技术对储层中风化壳和裂缝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电阻率扫描测井技术与常规数控测井技术相比较,是测井技术上的一次飞跃,它以扫描图像来反映井壁岩层的成分和结构,并能得到岩层和裂缝的产状等。本文用其测试辽河断陷海南一月东潜山区海南20井,测得潜山储层震旦系和寒武系-奥陶系顶部有一层厚30-35m的古风化壳,具有网状裂缝结构。并测得储层自上而下碳酸盐岩中各种类型的裂缝及其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35.
利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遗传毒理学方法,研究UV-B辐射增强对泥鳅红细胞核的细胞遗传毒性效应,评价2种毒理学指标在UV-B辐射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持续上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微核细胞率与辐射剂量显著正相关。而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无规律性的变化,没有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核异常率与辐射剂量无相关性。脱离UV-B辐射处理6 d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不能够恢复正常的对照水平,而核异常细胞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得以恢复。结果指示泥鳅红细胞微核率是用于UV-B辐射监测的灵敏和可行的细胞遗传毒理学指标,而核异常率不能用于UV-B辐射的监测。  相似文献   
36.
大亚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营养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98年秋季(10、11月)、1999年春、秋季(4、5、10月)5个航次对大亚湾海区微、次表层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的富集概况,讨论了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均有富集作用,因海况及季节不同,富集因数(EF)与其他海区的有所差别;无论夏季或秋季,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中无机氮都以NH4-N为主要存在形态;其余水层则以NO3-N为主要存在形态。结果还表明,微表层、次表层海水中NH4-N与BOD5、COD测值都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PO4-P和SiO3-Si含量均无相关,说明大亚湾海区水中含氮有机物较含磷有机物丰富。  相似文献   
37.
采用自制滚筒式自动采样器采样,研究了珠江口水域微表层中Fe,Mn,Cu,Pb,Zn,Cd的含量、分布变化及富集状况。并通过颗粒痕量金属/颗粒Fe比值计算,探讨了痕量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Cu,Pb,Zn,Cd在微表层的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2.3,1.4,3.0和1.9。颗粒态Fe,Mn的平均富集系数为1.1和0.9。各种金属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有各种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38.
1  8 0 1和 5 34站位的侏罗纪地层1 .1  80 1站位的放射虫ODP80 1站位始钻于 ODP1 2 9航次期间 ,并且是太平洋中对侏罗纪洋壳进行采样的惟一位置 ( 1 8°3 8.5′ N、1 56°2 1 .6′ E,Pigafetta海盆 )。ODP1 85航次在 80 1 C孔钻入洋壳的深度为3 41 m。首先使用 HCL溶液分离出样品中的放射虫 ,然后用稀释的 HF( 1 %~ 3 % )除去碳酸盐组分。本文运用了放射虫个体组合带 ( UAZ)和 Baumgartner等 ( 1 995)的分类法。80 1 B孔的 1 2 9-80 1 B-3 7R-1 ( 0~ 6cm )和3 9R-1 ( 8~ 1 1 cm)样品中发现了保存中等至保存好的放射虫。1 2…  相似文献   
39.
鲫鱼(Carassius auratus)在微冻保鲜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鲫鱼 ( Carassius auratus)在微冻 ( - 3℃ )保鲜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以感官评价、细菌总数、T- VBN值、p H值、ATPase活性、K值等作为质量指标。实验结果表明 ,微冻可以明显抑制细菌总数的增长 ,维持较低的 T- VBN和 K值。但是 ,微冻条件下鲫鱼的 ATPase活性下降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40.
水质控制是海水甲壳类人工育苗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囿于设备条件的限制而难以有效进行,本文总结出两种简便的水质检测指标;pH值和水质指示生物,并对水质控制的一般原理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