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48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海洋浮游动物粪便通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洋浮游动物粪便颗粒的沉降被认为是碳从海洋表层向海底输送的主要途径之一,对研究碳通量和水层-底栖耦合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有关浮游动物粪便的形态、产生率、分解速度和沉降速度的研究,以及近年来沉积物捕捉器样品的研究。虽然通过粪便产生率和沉降速度估计出的粪便通量很大,但是沉积物中粪便颗粒造成的碳通量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对其它沉积途径的研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2.
姚培毅 《现代地质》1990,4(2):30-32,T001
本文记述的掘足类(Scaphopods)系我国首次报道,化石产自西藏南部聂拉木县古错村北山下白垩统古错Ⅱ组中。计1属2种Dentalium jeffereysi Gardner,D.gucuoensis(sp.nov.).  相似文献   
33.
火腿许水蚤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台湾海峡》1998,17(A12):44-48
  相似文献   
34.
锦州湾沾污沉积物急性毒性的海洋端足类检验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1992年9月 ̄1993年1月对锦州湾沾污沉积物的海洋端足类急性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从锦州湾湾顶到湾口沿西南--东北方向每2km等距离采集27个表层沉积我校 品,应用海洋端足类A mpelisca abdita对这些样品进行了10d直流式急性毒性检验,检验指标为死亡率。结果表明,五里河河口处受试生物死亡率最高,为100%,从湾顶该河口处沿东北方向随着距离增加,死亡率逐渐递减,笔架山处最低,仅为2.  相似文献   
35.
王俊  王闯  何川  胡雄玉  江英超 《岩土力学》2018,39(8):3038-3046
采用?800 mm模型土压盾构开展室内掘进试验,以探究砂卵石中土压盾构隧道掌子面失稳诱发地层变形特征。同时,补充开展三维离散元仿真以挖掘室内试验难以获取的掌子面失稳信息,并研究隧道埋深对掌子面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砂卵石地层中盾构隧道掌子面失稳发展到地表后,沉降曲面呈上大下小逐步收缩的沙漏状,影响范围小于砂土地层。考虑盾构动态掘进过程后,卵石颗粒接触关系变化十分剧烈,掌子面稳定性被削弱,极限支护压力随之增大。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随隧道埋深基本呈线性增加,极限支护压力与初始支护压力之比则随埋深增大而减小。掌子面失稳机制可根据隧道埋深划分为3种模式。与既有研究相比,考虑了盾构动态掘进过程与实际工程更加接近,可为确保砂卵石地层土压盾构隧道施工掌子面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宁娟  李超伦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3,44(3):734-740
采用荧光染色法对黄、东海春、秋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个体核酸含量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RNA∶DNA比对中华哲水蚤生长状况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在饥饿培养24h后RNA∶DNA比值显著降低;雄性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显著低于雌体和C5期幼体;春、秋季(2009年5月和2010年11月)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两者最高值均出现在近岸;两个月份DNA含量相对稳定,在2.5—3.5μg/ind之间;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与叶绿素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饵料是中华哲水蚤的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7.
东海北部黑潮区的浮游桡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7年夏季、冬季和1989年春季、秋季采自东海北部黑潮区的浮游生物样品,鉴定出浮游桡足类227种,其中1种为我国海区新记录,21种为东海区新记录.文中还描述了浮游桡足类的总个体密度和主要优势种的分布,并对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根据2014年冬、夏季北部湾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分层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北部湾桡足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冬、夏季共鉴定出桡足类124种,其中冬季62种,夏季108种;冬、夏季优势种均为7种,冬季以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为主,夏季则以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高斯光水蚤(Lucicutia gaussae)为主。北部湾桡足类大致可分为北部群落、中部群落和湾口群落等3个群落;冬季多样性一般(Ⅳ级水平),夏季多样性较好(Ⅱ或Ⅲ级水平)。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冬季主要影响因子是海平面高度,夏季则是水深。温度和盐度与北部群落呈负相关关系,与湾口群落呈正相关关系。冬、夏季桡足类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39.
小藤壶类除少数种为深海产外,大部栖息于潮间带,附着于岩石、码头、树木、管道、浮标或船底,是沿岸附着生物的主要种类,在潮间带岩岸生物群落中常占一定的优势。种类的准确鉴定对分析潮间带生态和附着生物的生态研究及防除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早在1854年,Darwin就在藤壶科Balanidae下建立了小藤壶亚科Chthamalinae. Pilsbry (1916)将其提升为小藤壶科Chthamalidae,与Balanidae并列;1976年Newman& Ross对藤壶亚目Suborder Balanomorpha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分为3个总科(Chthamaloidea,Coronuloidea和Balanoide),他们将小藤壶科中壳壁带轮生副板的4属分出,建立鳞藤壶科Catophragmidae,与Chthamalidae一起置于小藤壶总科Chthamaloidea之下。 关于小藤壶类,国内仅有零星记载,缺少系统研究,特别是一些深水种尚无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过去在全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报告小藤壶科9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1新种,1种为我国首次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本文报告的小藤壶,分布于我国长江口以北海域的只有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 Hoek,它大量出现在高潮带岩石上,对温、湿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强,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周期性干燥和较大的温度变化幅度。其余种类则出现在长江口以南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其中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和楯形矮藤壶Chamaesipho scutelliformis分布广,数量大;中国四板小藤壶Tetrachthamalus sinensis Ren在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占优势。  相似文献   
40.
福建深沪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冬莲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2,21(4):463-463
根据1998年5、9月福建省深沪湾环境综合调查所采的浮游生物样品,对该湾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已鉴定到种的有28种,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沿岸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 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等。5月份的桡足类个体数比9月份的高,其数量与浮游植物细胞数呈正相关(除S4站外)关系。湾顶和梅林附近海域基础饵料丰富,是鱼类索饵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