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6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451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558篇
地球物理   297篇
地质学   1631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十一五”以来化探方法技术研究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以来,化探方法技术研究主要围绕地质工作需求,完善了区域化探扫面方法技术,充实了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体系,开展了1∶5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研究,建立了76种元素测试方法技术体系,编制出版了世界上首份76元素地球化学图集;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与异常形成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油气化探方法技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化探数据处理与制图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技术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深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环境并重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研究与调查的新格局,使中国化探总体上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为走向世界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92.
本文介绍了延庆木化石自然保护区的地质条件及木化石出露的地层层位,通过探地雷达探测试验,总结了探地雷达方法用于木化石探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探地雷达法在此项应用中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3.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界底界年龄与盆地性质讨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乔秀夫  王彦斌 《地质学报》2014,88(9):1623-1637
国际地层委员会将中元古界底界界线年龄定为1600Ma,1600~1400Ma为Calymmian(盖层系),表示全球地台盖层形成时期。华北地台基底固结时间为1800Ma,固结后即进入伸展裂解作用时期,首先是山西吕梁山区、晋南中条山、豫西熊耳山区裂解发展成三叉裂陷槽(Aulacogen)。吕梁山区小两岭组火山岩形成年龄有1778±20Ma(SHRIMP U-Pb锆石)及1779±20Ma(LA-ICP-MS U-Pb锆石)两个数值;豫西熊耳群顶部马家河组和中部鸡蛋坪组及下部许山组火山岩年龄分别为1776±20Ma、1791±20Ma和1783±13Ma(SHRIMP U-Pb锆石),1776~1800Ma为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将1800Ma作为小两岭组与熊耳群两个火山岩组的底界年龄应当是合理的。吕梁山区的汉高山群为碎屑岩夹火山岩,代表吕梁-陕豫三叉裂陷槽北支中的快速充填,与小两岭组为同时期沉积。汉高山群、大古石组(熊耳群底部沉积岩)为1800Ma裂解开始的盖层沉积,小两岭组火山岩、相关的辉绿岩墙及熊耳群火山岩均为裂解时期的岩浆作用产物。北京密云环斑花岗岩侵位时间为1700Ma,代表燕山-太行山裂陷槽裂解的起始时间也即燕山地区长城系常州沟组底界年龄。北京密云地区环斑花岗岩风化壳上覆常州沟组年龄可确定为1650Ma,它不应被看作常州沟组最低层位的年龄,而是裂陷槽裂解后密云地区开始接受沉积的年龄,1700Ma、1650Ma代表常州沟组在不同地区的底界年龄,但均不等于长城系或中元古界的底界年龄。1600Ma为高于庄组底界年龄,即长城系与蓟县系的界线年龄,也是国际地层委员会中元古界的底界年龄。1600Ma代表燕山-太行山裂陷槽闭合的年龄,也是华北地台始自1800Ma伸展裂解作用的最终结束时期。1600Ma是新的陆表海盆地发展的起始时间,是重要的华北地台构造转换的时期。因此,1800与1600Ma代表华北地台重大地质构造事件的年龄,具大区域构造意义,依据对前寒武系界线年龄确定的原则,两个年龄值均可被选择为中元古界底界的界线年龄。但本文赞同中国全国地层委员会采用1800Ma作为中元古界的底界年龄,因其更符合中国的地质构造实际:华北地台裂解-克拉通内裂陷槽中的盖层充填,底界为1800Ma。华北地台中元古界盆地在不同时期,它的构造性质完全不同:1800~1600Ma为裂陷槽;1600~1400Ma发展成陆表海;1400~1300Ma转化为弧后盆地;1800Ma、1600Ma及1400Ma代表中元古代三个重要的区域构造转换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994.
对接井靶区建槽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汉月 《探矿工程》2014,41(7):20-23
随着钻井采矿技术的应用从石油、盐井向天然碱井、煤层气等行业的日益拓展,钻进靶区面积越来越小,这对传统的中靶测量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同时期的钻井测量技术,需要对应不同大小的靶区,以实现较高的连通率。针对MWD导向和高精度磁中靶导向技术,分析了各自的误差大小,提出了对靶区尺寸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95.
为满足某电厂供水需求,需在某水库进行岸边取水工程(含取水竖井、引水隧道、引水明渠3部分)施工。通过短段掘砌逆作工艺,井筒壁溶洞导水并将导出的水作为水源的一部分,实现了井筒干封底,顺利完成井筒施工;采用顶管技术+管顶注浆技术在破碎岩体、涌水量较大地层成功完成引水隧道施工;通过岩塞爆破成功实现引水隧道和水库的连接;通过船载冲击成槽技术,实现了引水明渠的施工。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雷达、自动站等非常规资料,采用中尺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6月4日广西沿海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表明这次过程是在超强台风"玛哇"折向东北移动,牵动季风槽北抬背景下发生的,分析表明:(1)季风云团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向偏北方向移动,造成沿线强降水;(2)MCC北移过程中,出现逆风区,与大暴雨落区吻合;(3)"列车效应"是造成持续强降水的主要原因;(4)沿海迎风坡地形作用也是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7.
一次鲁南大暴雨过程成因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26日鲁南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与热带气旋、西风槽及700hPa以下台风远距离倒槽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东南气流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建立了不稳定层结,冷空气触发不稳定层结,引起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导致大暴雨产生;暴雨区位于θse高能舌与低能舌交汇的能量锋区上,并与水汽通量密集带处相对应;高层MPV1正的大值区对应着低层负值中心的垂直迭加的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  相似文献   
998.
用加密气象站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WRF模式的精细化模拟产品资料,对2011年6月24日20时-25日20时,由强热带风暴“米雷”与西风槽结合造成的江淮区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西风槽温压场斜压性显著,强热带风暴温压场正压性显著,构成了有利于中小尺度系统和暴雨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由强热带风暴携带而来的水汽,路程近、速度快,在暴雨区形成深厚的水汽层.暴雨区具有两个上下叠置的垂直上升运动中心,保持对水汽的深厚强抬升,维持暴雨环流系统的强度.暴雨区环境大气流场动力正、斜压分解显示,此次暴雨过程大气流场的斜压成分占显著的主导地位;暴雨开始阶段,正压动能向斜压动能的转换迅速增强,各分项和总项都达到最大值;其后的暴雨阶段,转换强度逐渐减弱,暴雨结束时各项都接近0值,甚至出现弱的斜压动能向正压动能的转换.  相似文献   
999.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30年来,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就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生成、路径及登陆的影响进行概述,并揭示了这种影响的主要机制。同时回顾了与季节内振荡密切相关的季风槽活动对热带气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简单讨论了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前景,并提出当前该研究领域中一些亟需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混凝土是最常用的人工合成建筑材料,属于典型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为研究探地雷达波在此类复杂介质中的传输特性,基于量化约束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建模方法,通过精准调节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的体积含量百分比和自相关长度,建立不同空隙率和不同尺度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进行探地雷达数值模拟,研究探地雷达波在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中的传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可以直接表征多相混合物的空隙率,为数值模拟研究多相离散随机介质的空隙率与其探地雷达波场特征之间的函数关系提供了模型基础;与均匀介质相比,探地雷达波在多相离散随机介质中发生了明显的电磁散射,形成了大量的无规则扰动,造成了电磁波能量损失,致使其相同空间位置处的探地雷达波波前振幅小于均匀介质,且随机、无序传播的散射波相互干涉叠加,会降低探地雷达回波信号的分辨率;对于多相离散随机介质,其空隙率越大,则混合物等效介电常数越小,介质非均匀性越强,致使电磁波传播速度越快,电磁散射越强烈,能量损失越大,波前振幅越小;随着自相关长度的增大,其对应的多相离散随机介质模型中骨料粒径随之增大,电磁散射越强烈,波前到达距离相同点的走时差越大,振幅变化越大,波前形状扭曲变形越强烈.研究结果可为探地雷达无损检测混凝土工程质量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