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2篇
  免费   982篇
  国内免费   166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492篇
地质学   4872篇
海洋学   545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22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57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3篇
  1950年   3篇
  1947年   5篇
  194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黄陵隆起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8个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3个样品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测定以及时间-温度热演化历史的反演,研究黄陵隆起中新生代的隆升作用过程,结果表明:黄陵隆起自晚三叠世200Ma开始隆升,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200Ma~160Ma±的缓慢隆升冷却作用阶段;160Ma~98.4Ma的快速隆升冷却阶段,岩体进入磷灰石部分退火带中;之后进入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阶段,样品滞留在部分退火带中;随后36.7Ma~28.4Ma以来,再次快速隆升剥蚀冷却。两次快速的隆升作用指示了中扬子地区两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和构造变革。作为印支期以来持续的古隆起,黄陵隆起周缘地区是中扬子地区海相油气运聚有利的指向区。  相似文献   
992.
康西瓦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详细调查了康西瓦断裂带发育的断层崖、断层陡坎、地震破裂带、错断山脊、拉分盆地、挤压脊、偏心洪积扇、错断水系等新构造运动形迹,这些新构造运动形迹表明了康西瓦断裂带在晚新生代以来发生了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并兼有正滑运动分量。数字地形高程模型(DEM)分析表明康西瓦断裂西端终止于塔什库尔干谷地东部的瓦恰河谷内,东端与著名的阿尔金断裂带相连。如果以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为参照系,康西瓦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左旋走滑累积位移量可达 80~85km,根据断裂带 8~12mm/a的长期走滑速率,推测康西瓦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左旋走滑运动开始于约10Ma。结合我们获得的断裂带两侧岩浆岩的年龄,表明康西瓦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的开始时代为晚中新世,现今康西瓦地区的构造地貌格局很可能是中新世晚期以来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3.
福建东南沿海第四纪盆地构造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城市活断层探测的研究资料,重新确认了福州、泉州和漳州盆地的断层组合与第四纪沉积。研究区内晚更新世“福州海侵”产生的炭质淤泥沉积现代高程的分析对比表明,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地壳发生不均匀隆升,而这些盆地相对于研究区内其他地区发生沉降。断层的静态位错理论研究认为,正断层深部活动引发地表的沉降,该区断裂的深部正断层活动是盆地沉降的重要因素。盆地的发展演化可划分为晚更新世以前的断陷阶段,和其间或其后的拗陷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994.
甘肃北山地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  苏刚  晋佩东 《地震研究》2004,27(2):173-178
通过对甘肃北山地区ETM影像的细致分析和初步野外考察,对北山地区晚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时代和运动性质进行了研究。结合附近地区天山构造带、青藏高原北部边缘断裂的演化过程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状态,对北山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变形机制和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北山地区现今构造格局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形成的北东向挤压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重新激活东西向的晚古生代、中生代断裂,并产生北东向新生断裂而形成。晚第四纪以来,北山地区构造变形以南北向缩短为主,伴随有东西向伸展。随着印度板块的向北运移,北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将进一步增强,即南北向缩短和东西向的扩展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995.
3.8 Ma:青藏高原年轻碱性玄武岩锆石离子探针U-Pb年龄测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万渝生  罗照华  李莉 《地球化学》2004,33(5):442-446
离子探针(SHRIMP)是一种主要用于锆石U-Pb年龄测定的仪器,已获得了大量有意义的年龄数据,但十分年轻地质体锆石年龄测定方面的报道还不多见.报道了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应用SHRIMP技术测定青藏高原晚第三纪3.8 Ma碱性玄武岩的年龄结果,同时讨论了获得十分年轻地质体高精度锆石U-Pb年龄的条件.  相似文献   
996.
将渤海金州湾海域的声学浅地层剖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释,识别出了8个连续的强声学反射界面,主要划定了具有沉积环境意义的6个声学层序:全新世浅海相层序A、全新世滨海相层序B、晚更新世末期陆相层序C、晚更新世滨海相层序D、晚更新世海陆交互相层序E和震旦系基岩F。通过与工程地质钻孔的沉积地层岩性单元对比研究,发现依据声学浅地层剖面进行的地层划分与钻孔岩芯的地质地层划分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此确定并推断了各声学地层的岩性及沉积环境,并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晚更新世以来金州湾地区的沉积过程和环境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7.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概念、大陆的基本问题、中国大陆构造的典型实例以及与世界同类范例的简要对比出发,综合概括了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思考课题。提出了在大陆研究中,在进一步精确深化板块构造对大陆的研究的同时,应突出加强大陆构造中有无非板块构造动力及其远程效应的大陆内的、在深部动力学与陆块间差异非均衡背景下由陆内陆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真正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深化发展板块构造、认知大陆、探索大陆动力学、构建包括板块构造在内新的行星地球构造观作出努力与探索。  相似文献   
998.
流体包裹体研究在划分油气运移充注期次、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划分类型,描述其特征,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测试,并结合其他相关地质资料,认为延长探区马家沟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85~115℃范围内,包裹体捕获时的埋藏深度为2500~2800 m.结合盆地的埋藏史推测天然气成藏时间为晚三叠-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999.
中国东北地区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6条野外实测剖面和38条收集剖面的基础上, 通过剖面的岩石组合特征及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对中国东北地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东北地区上二叠统样品常量元素具有高Si、Al, 低P、Mn、Ca的特点;微量元素具有高V、Rb、Zr、Ba, 低Be、Mo、Cd、Ta和U的特点;稀土元素表现为轻、重稀土分异显著, 轻稀土相对富集, Eu负异常的特征。沉积环境主体为陆相淡水还原环境;存在北部、东部和西部3个物源, 其中北部和东部为主要物源方向;发育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沉积。此外, 林西组底部样品在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异常和杨家沟组底部大量碳酸盐岩砾石的出现, 说明晚二叠世初期局部有海侵发生。中国东北地区晚二叠世沉积初期为海陆交互环境, 主体为陆相湖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太行山南缘的武家湾河流经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地带,较太行山内部其他水系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更为敏感,能较好地记录区域地壳抬升历史。以武家湾河下游平甸河为研究重点,通过野外河流阶地级序及沉积特征的调查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厘定了平甸河4级河流阶地,T4、T3、T2及T1阶地河拔高度分别为61~96 m、35~54 m、19~43 m、3~5 m,分别形成于974 kaBP、739 kaBP、483 kaBP、23 kaBP,根据对阶地成因的探讨,认为T4、T3、T2阶地为构造阶地,T1阶地为气候阶地,阶地资料揭示晚更新世(Qp3)太行山南缘经历3次间歇性构造抬升后至少隆升了90 m: 第一次抬升26~42 m、抬升速率111~179 mm/a,第二次抬升11~27 m、抬升速率043~105 mm/a,第三次抬升16~39 m、抬升速率035~085 mm/a。本研究为河流阶地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研究提供了实际材料,对晚更新世太行山的形成及演化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