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9篇
  免费   751篇
  国内免费   1195篇
测绘学   508篇
大气科学   382篇
地球物理   498篇
地质学   2458篇
海洋学   559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161篇
自然地理   15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58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2年   5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裂陷盆地与强拆离盆地:陆内伸展盆地的两个端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伸展构造体系具有两种端元特征,即裂谷环境和强烈的伸展地体。这些不同的构造样式形成并被记录在不同的伸展盆地中,陆内的裂陷作用通常出现在具有正常地壳厚度和热均衡的地区。裂陷沉降普遍伴随阗碱性-拉斑玄武岩岩浆活动具有大倾角的边界断层,小于1mm/a的滑移速率,以及小幅度伸展特征。  相似文献   
92.
西藏聂拉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在区域上以单一的叶理和单一的拉伸线理占主要地位,其变形带的组构主要反映了透入性的伸展变形;根据显微构造分析表明早期由北往南推覆,晚期由南向北伸展,且晚期表现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3.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4.
华东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时空演化与铀矿化时空分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大陆伸展构造理论,论述了华东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伸展构造的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类型伸展构造的时空演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应用华东南地区不同类型铀矿床已有的成矿年龄资料,研究了伸展构造活动与区域铀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不同类型伸展构造与不同类型铀矿床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上的对应关系。认为伸展构造活动产生的有利构造环境是导致铀成矿作用产生的根本原因,伸展构造活动的脉动性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决定了铀成矿作用的多期多阶段性,不同地区伸展构造活动的先后决定了不同类型铀矿床成矿作用的时序和空间分布。文章最后认为,由于伸展构造活动对区域铀矿化的这种明显控制关系,本区不同类型铀矿化成矿机理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95.
90年代世界贸易发展及空间格局变化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贸易组织、日趋强烈的开放的区域主义倾向、跨国公司强劲的直接投资影响下,世界贸易正在经历着巨大变化,处在一个新的转换时期。本文从影响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多重因素分析,揭示9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内容结构以及空间格局发展变化的新特征,并展望世界贸易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6.
对几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壳-岩石圈是一个复杂的多级次的三维镶嵌体,不均一性是其基本属性。根据板块运动速度、构造变形速度、实地构造分析、可以认为地质构造演化是以均变式发展的。构造变形和造山带演化是相当快速的,另一些构造是长期发育定型的。就是说既使相邻地块上的变形,其变形样式、强度和速度差异可能很大。“褶皱幕”理论不符合地质实际,应予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97.
澳大利亚芒特艾萨中元古代内露层.是世界著名的铅、锌、铜和银的成矿区.而且近年不断发现大超大型铅、锌、银矿床,引起人们对中元古代内露层的研究.本文仅以澳办利亚阿伦塔内露层为例,介绍中元古代内露层花岗岩的特征,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8.
初论陆内造山带的造山模式──以四川龙门山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四川龙门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带的一个典型实例。陆内造山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历史。前寒武纪时期的环境是属于古板块俯冲、碰撞的历史。具活动性大陆边缘性质,岩浆变质作用强烈,构造混杂明显。古生代以来转入地台环境,形成台相沉积。中生代早期转入陆内造山阶段。由早期的褶皱造山进而转化为推覆造山。两类不同性质的造山运动伴随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前陆沉积盆地的形成和两类不同性质的沉积体系的形成。最终的区域构造特征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陆内造山各阶段的地质记录,而以最后一次的推覆造山作用的影响最深刻。陆内造山的动力机制是与区域性的板块构造活动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9.
位于闾山背斜隆起核部西侧的阜新断陷盆地从早白垩世义县组晚期开始,在东西两侧盆缘的F″1、F2断层所、围限的地堑内接受了义县组上部中性火山岩的堆积。火山喷发停止后,九佛堂组的大陆碎屑岩建造仍在F″1和F2断层之间的地堑内充填。九佛堂裂陷期之后该区地壳掀斜隆升,盆地南侧的义县地区开始反转抬升而不再接受沉积,西缘的F2断层也停止活动。到沙海组充填时盆地已演化为受F″1断层控制的、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沙海期裂陷终止后F″1断层停止活动,阜新组裂陷是在向东移的F′1盆缘断层控制下半地堑内发育的。阜新期裂陷结束后盆地又发生了一次跳跃式的反转,许多正断层发育成上逆下正的复合断层,并出现正花状构造。中白垩世孙家湾组的沉陷进一步向东侧移,形成了以F1断层为盆缘断层的半地堑;孙家湾期后发生本区最强烈的整体反转、隆升和褶断,结束了盆地的演化历史。阜新盆地间歇侧移式的裂陷与递进跳跃式的反转为盆地反转建立一个新的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00.
鲁西地壳隆升的伸展构造模式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燕守勋 《地质学报》1996,70(1):1-11
伸展链锁断层系,形成了鲁西的主导造格局,即“块断”构造。它是由中、生代两次伸展运动形成的。伸展运动幔源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伸展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以泰山-鲁山-沂山为核心的鲁中块隆,它至今耸立于周围以平原地貌为标志的地堑系之间,隆起的高点,就是当今的泰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