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7篇
  免费   312篇
  国内免费   490篇
测绘学   14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2170篇
海洋学   217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库车坳陷侏罗系烃源岩热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烃源岩样品Ro、Easy Ro值,天然气成熟主分析,库车坳陷侏罗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总体上已达成熟-高成熟阶段,拜城凹陷烃源岩成熟度高,该凹陷及其周围是寻找大中型气田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92.
地层流体压力异常是含油气盆地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地层异常压力与油气的运聚关系密切,因而研究其分布特征对于寻找隐蔽油气藏有指导作用。文章针对临清坳陷勘探程度低,探井密度小的特点,利用地震层速度从区域上对泥岩压实进行了研究,并用等效深度法计算了地层流体压力,分析了异常流体压力带的纵向,横向和平面分布特征及油气运移的趋势,结合地质特征,推测了油气的有利聚集带。  相似文献   
993.
尼泊尔境内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程度和投入及油气地质认识程度很低,但其低喜马拉雅带及以南地区具丰富的油气显示。为了进一步探讨尼泊尔山前带的油气勘探潜力,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新认识,对尼泊尔低喜马拉雅带及以南的区域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梳理、总结与分析。结果表明,尼泊尔低喜马拉雅带及以南发育多套潜在的规模性烃源岩,具有潜在的生、储、盖组合;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区域性油气运移与调整成藏的关键;丰富的地表油气显示及静态石油地质条件预示着尼泊尔低喜马拉雅带及以南,尤其是MBT以南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与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94.
赋存于皖南—浙西的固体碳沥青分为古油藏裂解碳沥青和古油藏破坏次生充填碳沥青两种类型,阐明了两类碳沥青的不同成因机制。重新认定了浙西“康山沥青脉”为碳沥青而不是泥岩。论证了皖南、浙西碳沥青的烃源为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中—上寒武统等。认为加里东运动—广西事件期间是下扬子盆地相区以下寒武统黑页岩为烃源的油藏形成和部分破坏的主要时期。针对南方的油气勘探,提出了只有在晚期成藏中作出贡献的源岩才是“有效烃源岩”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995.
不同学者对“叠合盆地”有不同的定义,何登发等认为,它是经历了多阶段运动体制(包括构造体制与热体制)的变革,不同阶段的原型盆地发生叠合而形成的具有叠加地质结构的盆地。  相似文献   
996.
南海南部海域新生代万安运动的构造意义及其油气资源效应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南海南部海域在中中新世末发生了一次区域构造运动,被命名为万安构造运动。这次构造运动在新生代沉积中的表现是断裂、块断、挤压背斜和向斜。部分地区发育逆冲构造等。根据南海区域构造分析产生这次构造运动的起因可能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于13MaBP在民都洛岛处发生碰撞.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在苏拉威西岛处发生碰撞(10MaBP)有关。这两次碰撞事件均对南海南部海域产生挤压,尤其是第一次碰撞挤压(向西方向)很强烈,是这次构造事件的主导因素。万安构造运动在南海南部海域沉积盆地中产生了许多挤压构造;而该海域沉积盆地中生烃的关键时刻是6MaBP,构造形成时间在生烃关键时间之前。因此,该海域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997.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作为上三叠统重要的含煤地层,含有多套烃源岩。采用沉积有机碳法对各套烃源岩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其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部分为Ⅱ型干酪根。烃源岩总体上成熟度较高,天然气总生成量大,不同地区和各套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和生烃潜力存在明显差异,有机碳值变化幅度大,天然气产出量不均衡。不同地区,烃源岩非均质性和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变化复杂,造成了川西地区中部勘探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紧密结合前陆盆地构造发育和含煤地层沉积的特点,研究烃源岩分布差异性特征,从煤系烃源岩、天然气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98.
新区、深层和深水等低勘探程度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烃源岩厚度预测则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烃源岩评价的重要问题。以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东北凹陷的烃源岩早期评价为背景,基于地震反射特征追踪东北凹陷内烃源岩的发育层位和空间展布研究成果,首次应用地震属性方法对东北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上白垩统泰州组和古新统阜宁组)厚度进行了初步预测,并结合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本区泰州组烃源岩厚度的预测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东北凹陷泰州组烃源岩较阜宁组烃源岩分布广且厚度大,西次洼为东北凹陷主力生烃洼陷。地震属性法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内定量化预测烃源岩厚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其对于类似盆地勘探早期的烃源岩评价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9.
从天津滨海潮间带被石油烃严重污染的沉积物(千样含油量0.2g/g)中,筛选分离出能够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对其中生物量大、单株菌降解效率较高的两株细菌T1和T2进行16SrDNA克隆,通过测定和比较16SrDNA的部分序列对这两株细菌进行分子鉴定,以期用于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中。结果表明,T1与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的同源性为89%,.r2与施氏甲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同源性为99%。  相似文献   
1000.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洋贝类体总石油烃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和建立了一种测定海洋贝类体中总石油烃的改进方法,即控温强碱直接皂化、乙醚萃取、正己熔溶解、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法。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12mg/kg(大港原油当量),变异系数(CV)3.2%~4.6%,相对误差(RE)-4.0%~1.8%,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和费用低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