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79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82.
色素颗粒物是中国近海水体光学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在中国近海海洋光学调查中获取的1355个站位的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数据,对非色素颗粒物440nm吸收系数ad(440)及其光谱斜率Sd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在封闭或半封闭海湾以及河口海域的ad(440)较其他海域明显偏大;2)ad(440)占水体440nm总吸收系数at(440)的百分比值分布特点与ad(440)的分布特点一致,即ad(440)越大,其对水体总吸收的贡献越大;3)Sd与ad(440)仅在两个海域表现出一定的弱负相关性,在其他绝大部分海域两者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83.
根据2003年青海湖航次获取的数据,分析了黄色物质、非色素颗粒和浮游植物色素吸收系数的光谱特点、分布趋势和相对比例,并得到了黄色物质和非色素颗粒的斜率经验值。  相似文献   
84.
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海洋酸化。海水pH下降对无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和免疫等多个生命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但海洋无脊椎动物如何感知和响应酸性pH胁迫的分子机制还很不清楚。本研究以团队建立的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品系为模型,对其在不同酸性pH条件下的表型特征及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pH从实验室最佳生长条件5.92下降到5.33时,L. marina生长发育的速度明显减慢,但依然可以产卵繁殖;但当pH下降到4.33时,L. marina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表现为不能长成成体且不能产卵繁殖。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当pH从5.92下降到4.33时,海洋线虫L. marina脂肪酸β-氧化通路基因和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表皮相关基因表达则呈现差异变化,2个nas基因和6个ptr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表皮胶原基因col类基因的表达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色素P450通路相关基因、凝集素C基因和HSP70家族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当pH从5.92下降到5.33时,上述提到的这些上调基因中的大多数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我们发现的海洋线虫应答酸化胁迫的主要调控模式,为理解生物体能够在低pH环境中生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为筛选和识别生物体响应和适应酸化胁迫的关键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5.
86.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e Lembeh Strait(Indonesia) and the Kelantan River Estuary(Malaysia)during July and August 2016, respectively.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were detected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ing with the CHEMTAX software to confirm the Chl a biomass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was low at surface in the Lembeh Strait, which it was 0.580–0.682 μg/L, with the average(0.620±0.039) μg/L. Nevertheless,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fluctuated violently at surface in the Kelantan River Estuary, in which the biomass was 0.299–3.988 μg/L, with the average(0.922±0.992) μg/L. The biomass at bottom water was higher than at surface in the Kelantan River Estuary, in which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was 0.704–2.352 μg/L, with the average(1.493±0.571) μg/L. Chl b, zeaxanthin and fucoxanthin were three most abundant pigments in the Lembeh Strait. As a consequenc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different in the two study areas. In the Lembeh Strait, prasinophytes(26.48%±0.83%) and Synechococcus(25.73%±4.13%) occupied ~50% of the Chl a biomass, followed by diatoms(20.49%±2.34%) and haptophytes T8(15.13%±2.42%). At surface water in the Kelantan River Estuary, diatoms(58.53%±18.44%)dominat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followed by Synechococcus(27.27%±14.84%) and prasinophytes(7.00%±4.39%). It showed the similar status at the bottom water in the Kelantan River Estuary,where diatoms, Synechococcus and prasinophytes contributed 64.89%±15.29%, 16.23%±9.98% and 8.91%±2.62%,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t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implied that the bottom up control affected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 the Lembeh Strait where the oligotrophic water derived from the West Pacific Ocean. The terrigenous nutrients supplied the diatoms growing, and pico-phytoplankton was grazed through top down control in the Kelantan River Estuary.  相似文献   
87.
圆紫菜人工色素突变体的诱导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圆紫菜人工色素突变体,本文使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辐照其叶状体,培养数天后,在叶状体上出现了少量颜色变异细胞,它们呈斑点状无规则地分布在野生型细胞中间。再培养2~3周,这些色素变异细胞分裂形成了不同颜色的细胞块,其颜色呈浅绿黄、橄榄色、草绿、绿褐、黄褐、浅褐、深紫红和浅紫红色等。在辐照强度0~80 μW/cm2范围内,叶状体上色素变异细胞块出现的频率随辐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至80 μW/cm2以上时,随着辐照强度的增加,色素变异细胞块出现的频率反而下降,这表明80 μW/cm2为有效的辐照强度。将色素变异细胞块切下,置入充气瓶内充气培养,待其释放出单孢子,随后从单孢子萌发体中挑选出了黄褐、橄榄色、红色、褐红等纯色的突变体,并利用叶状体单性生殖分别获得它们的遗传纯合丝状体(品系)。各突变品系的F1叶状体与各自母体的颜色一样,说明其颜色是可稳定遗传的。与野生型品系相比,各色素突变品系的F1叶状体的生长速度、活体吸收光谱、3种主要光合色素色素蛋白的含量及它们相互间的比值均发生了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88.
为剖析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硅藻藻华后期藻类沉降与底层水体缺氧现象之间的关系,作者于2011年春季,在长江口南部赤潮区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浮游植物色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硅藻藻华发生后,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Chl a)、岩藻黄素(Fuco)和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含量有显著增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东南侧50 m等深线外侧,与底层低氧水体分布区基本吻合。因此,硅藻藻华后沉降的藻类对于该海域夏季缺氧区的形成应具有一定作用,其具体过程和机制仍有待于研究。  相似文献   
89.
为进一步提高海南琼枝麒麟菜(Betaphycus gelatinum)产量,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温度对琼枝麒麟菜生长及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琼枝麒麟菜生长的影响比较明显,27℃时琼枝麒麟菜生长最快,随着温度的升高或者降低,琼枝麒麟菜生长率均降低,长期低于18℃或者高于36℃会造成琼枝麒麟菜的死亡。在27℃时琼枝麒麟菜含水量最低,干物质积累最快,即光合作用率最大。不同温度下琼枝麒麟菜色素含量与生长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藻胆蛋白含量远远大于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90.
对一种海洋浮游藻色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了有效性验证。该方法使用反相C8色谱柱,以甲醇、乙腈和丙酮为流动相,并在流动相中添加吡啶/醋酸溶液作为修饰剂改善色素峰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4种色素标准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叶绿素a的线性范围为189.6~18 960μg/L,叶绿素b为89.2~8 920μg/L,β,β-胡萝卜素为7.77~777.2μg/L,叶黄素为15.28~1 528μg/L。除β,β-胡萝卜素外各色素标准的回收率在不同浓度下均在90%以上,相对标准偏差也普遍低于5%。在4个参考藻种和123个胶州湾现场样品中共检测出37种色素,一些关键的特征色素均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该方法操作简便,具有分离度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回收率高等优点,适用于培养的藻种和现场样品中的海洋浮游藻色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