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525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07篇
地质学   1260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南海西南部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的沉降史,并探讨了该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曾母盆地自早中新世以来经历了17.5-11.6Ma、11.6-5.5Ma、5.5-3.0Ma和3.0-0Ma的4次快速沉降作用,其构造演化受控于曾母地块与南沙地块及婆罗洲地块的碰撞和盆地两侧的万安-卢帕尔断裂与廷贾走滑断裂的综合作用,可划分为南北双向挤压(晚始新世-早中新世)、走滑改造(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区域沉降(上新世-第四纪)3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2.
武当地块基性岩席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侵位于武当地块内部的大量的板状为基性侵入体近年来一直被认为是800Ma左右发生的扬子古大陆裂解的重要依据。然而作者在武当地块北缘与西南部所做的1:5万地质填图以及相应的构造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们与武当地块顺层伸展滑脱构造主滑脱面之顺层韧性一韧性变形带有密切的空间关系,是被褶皱了的岩席群。最新获得的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01-407Ma,结合已有的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并考虑到邻区同时代碱性岩浆的侵位,作者认为,这套基性岩群代表了泥盆纪时南秦岭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上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并因此导致南秦岭上部地壳的伸展减薄。  相似文献   
23.
苏皖地块--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苏皖地区的基底性质、晚元古代-中生代特征的沉积-火成建造、区域成矿和构造专属性,结合古地磁资料,提出了苏皖地块是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的观点。它以苏鲁洋与华北克拉通间隔。震旦纪-早古生代的建造及变形特征与扬子克拉通有差异。石炭纪末和早二叠世的沉积和生物群表明它当时是古特提斯洋域里的一个中间地块,此时它已独立于扬子克拉通之外。三叠纪时苏鲁洋发生过大规模的消减但未闭合,因而苏皖地块的晚三叠世植物群与扬子克拉通有较明显区别。苏皖地块与华北克拉通(指胶辽地块)碰撞可能发生在早白垩世,该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与之有关。之后,苏皖地块成为亚洲大陆雏形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4.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系中元古代形成的大型多金属矿床 ,是我国重要的铁、稀土、铜、铅、锌矿产地。矿床为产于沉积岩中热水沉积型多金属矿床。其形成受地层、构造控制 ,与裂谷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裂谷系内外分支的地质环境及矿床矿种不同 ,导致矿床特征及成因具有一定差异。白云鄂博铁、稀土矿床为钾、钠、磷等含量较高的热水沉积型 ,霍各乞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与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过渡热水沉积型 ,东升庙和甲生盘等铅、锌多金属矿床为热水沉积型。文中将对上述矿床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5.
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中国大陆地块分区地震活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宏生  刘杰  张国民  李丽 《地震学报》2002,24(6):569-578
依据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的划分,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应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通过地震应变积累释放的计算,研究了中国大陆各活动地块分区的地震活动性,初步探讨了各地块的地震活动阶段划分.此外,还对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的应用前提条件进行了必要的讨论,并对模型结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26.
对采于四川北部江油 北川地区 (31.4°N ,10 4 .3°E)下石炭统 39个采点的 334块灰岩标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古地磁学研究 ,结果表明 ,标本中剩磁方向具有明显的双分量特征 ,低温 (10 0~ 30 0℃ )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基本一致 ,且不能通过褶皱检验 ,应是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 ,中温 (30 0~ 4 80℃ )反极性分量在地层坐标系中具有高负倾角的特征 ,其形成可能与早侏罗世岩层的褶皱弯曲有关 .  相似文献   
27.
在分布式土壤侵蚀过程模型中 ,承载数据以及进行运算的最小单元 ,即基本地块的选取是非常关键的 ,它直接关系到模型的模拟精度和运算数据量。目前大多数分布式模型都采用平均布设矩形网格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基本网格的大小选取上存在着盲目性和不统一性。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例 ,利用GIS和SPSS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性均一的基本地块在面积上的统计规律 ,给出了基本地块选取的合理依据 ,以促进建立更好的分布式模型  相似文献   
28.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从地壳运动与应变的角度给出了活动地块的定义,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最近几年GPS观测得到的由1598个GPS站速度组成的统一速度场,估计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参数,分析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中国大陆各地块存在一致的向东运动分量,但其南北分量是不一致的。西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北运动分量,东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南运动分量。在90°E以东,从喜马拉雅地块向NE方向,各地块的运动方向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运动速率是不相同的。从总体上看是西部大、东部小,南部大、北部小,西部大约是东部的3~4倍。各地块主压应变方向的空间分布是不相同的。在90°E以西各地块的主应变方向基本上为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基本为NE向,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主应变与剪应变率也是不同的,其中喜马拉雅、天山地块的主压和最大剪应变率最高,其次是拉萨、羌塘、滇西南、祁连与川滇地块。东部各地块的应变率较小。根据应变状态推测,喜马拉雅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5.2±1.5)mm/a,仍然是现今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次是天山地块,天山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0.1±0.9)mm/a。这两个地块目前仍处于隆升状态,从面应变看,面膨胀在中国大陆占优势,东部基本都是膨胀区,在西部面压缩与面膨胀从南向北相间分布。中国大陆的大多数东西向或近东西向断裂两侧的相对运动都是左旋或类似左旋走滑型的,大多数南北向断裂两侧的相对运动都是右旋或类似右旋走滑型的。GPS测定的阿尔金断裂中部的左旋走滑速为(4.8±1.3)mm/a,鲜水河断裂的左旋走滑速为(9.8±2.2)mm/a。地块边界断裂带的运动为地块运动创造了条件,地块及其边界的运动是协调一致的统一的,各个地块的活动程度是不相同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显著的与非常显著的,这证明活动地块是客观存在的,喜马拉雅、拉萨、天山、羌塘和滇西南是活动最强烈的地块,中蒙、中朝西、阿拉善和华南是较稳定的地块,印度、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互相作用力是中国大陆地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在印度板块NNE向的强烈推挤下,向NNE和NE方向运动,由于受到北部、东北部和东部地块的阻挡,经高原的东南部向印度洋方向运移,  相似文献   
29.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华北活动地块的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和鲁东-黄海等3个二级活动地块中, 华北平原活动地块内部存在安阳-菏泽-临沂、唐山-河间-磁县两条活动构造带, 把该活动地块分割成太行山、冀鲁、豫淮等3个三级活动地块. 这些三级活动地块具有整体运动特征, 在新生代构造和深部构造上也有明显差异. 构成三级活动地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无论在活动强度、规模和地震活动水平上, 都小于一、二级活动地块的边界带.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上M≥6级的地震密度比地块内部高出9 ~ 22倍, 平均而言, 在1个数量级以上. M≥7级的大震基本上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 这些差异不是偶然的, 而是反映了板内构造运动和强震活动特点, 是对活动地块假说非常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30.
鄂尔多斯地块运动的整体性与不同方向边界活动的交替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鄂尔多斯地块周边的GPS资料,我们发现地块南北边界的左旋错动速率比东西边界的右旋错动速率大2~3倍,而基于地质资料和几十年来的测量资料,大多数研究者强调鄂尔多斯地块东西边界的右旋错动和地块的逆时针旋转特征,针对上述矛盾,本文利用地块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和地形变测量资料(包括GPS和水准),分析了地块周边的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认识到鄂尔多斯地块的南北边界与东边界的构造活动存在交替性以及鄂尔多斯地区的构造运动以地块为单元的运动特点。鄂尔多斯地块与周边地块间的相对运动是通过它们之间边界带的变形和相对位移来实现的,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地块的南北边界带处于活动时期,但从长时期来看,鄂尔多斯地块相对阿拉善和阴山地块向东南运动,同时伴随着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