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大气科学   187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利用长江上游最近30年(66个测站)蒸发皿蒸发量和最近50年(90个测站)的7种气象要素,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区域变化趋势和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因素;针对7个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变化,探讨了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后对水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上游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分区,研究区域东西两侧(青藏高原和大巴山一带)为显著减少区,分别命名为RⅠ和RⅡ,中间(云贵高原北部到黄土高原南缘以及由二者包围的四川盆地一带)为显著增大区,命名为RⅢ区.影响区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原因各有不同,青藏高原一带(RⅠ区)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的原因可归结于太阳辐射强度和风动力扰动减弱所致.大巴山一带(RⅡ区)减少原因是太阳辐射强度、风动力扰动强度、湿度条件都在显著下降所引起的.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一带(RⅢ区)蒸发皿蒸发量增加是环境气温强烈升高,导致其上空大气水汽含量显著减少,大气很干燥,引发蒸发过程加强所致.蒸发皿蒸发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水分循环强弱发生变化,对于RⅠ区,尽管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由于降水量和径流量增加的作用,这一区域的水分循环有所加强.在RⅡ区,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都在减少,因此RⅡ区水分循环显著减弱.在RⅢ区,降水量和径流量同时减少,而蒸发量增大,水量消耗增大,因此RⅢ区水分循环有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32.
红河流域气温和蒸发量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研究区44个气象站1960-2000年的逐月20cm蒸发皿蒸发量、气温的实测资料,分析了红河流域气温和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红河流域年均气温呈上升的趋势,1960-2000年间年均气温上升了约0.52℃;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气温变化不大,80年代和90年代急剧上升;季节上以夏季上升趋势最为显著,气候倾向率为0.14℃/10a。(2)红河流域年均蒸发量呈下降的趋势,40年间下降了约45.52mm;其中60年代和70年代相差不大,80年代急剧下降,到90年代有所上升;季节上以春季和夏季下降趋势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63mm/10a和-7.63mm/10a。(3)年均气温和蒸发量变化的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全流域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在-0.21℃/10a-0.35℃/10a,主要的增温区域分布在李仙江和藤条江地区。蒸发量的气候倾向率在-48mm/10a~11mm/10a,蒸发量明显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李仙江下游的江城、元江流域的楚雄、元阳、河口和盘龙河流域的文山地区。  相似文献   
33.
客土水分循环及水平衡是植被护坡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基质客土为对象进行蒸发试验,对距坡面不同深度处的含水率进行测定,观测自然日照下含水率随时间变化情况;采用微型蒸发器测试不同厚度、坡度、温度以及基质配比下的客土水分蒸发量值,以分析影响客土水分蒸发量的因子。结果表明:客土含水率随时间呈现阶段性的变化,其内部不同深度含水率值不同。含保水剂和泥炭的客土达到饱和时间较未添加的试样明显要短,表明其增大了客土的吸水性和吸水速率,但保水剂和泥炭的添加也降低了客土的重度。保水剂含量0%的试样11d累计蒸发量比添加0.2%保水剂客土高21.2mm,说明0.2%的保水剂和12%泥炭含量能明显减小客土蒸发速率,抑制客土水分散失。温度是影响客土蒸发量的直接因素,坡度和厚度通过影响含水量从而影响蒸发量,同时控制着蒸发过程的能量供给,坡度和厚度过大不利于客土自身稳定性,客土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0.75,厚度控制在10~20cm,能极大增加植被有效持水量。  相似文献   
34.
长江流域实际蒸发量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艳君  姜彤  刘波 《地理学报》2010,65(9):1079-1088
采用经过参数率定的区域蒸散互补关系原理AA模型和全球海气耦合模式ECHAM5/MPI-OM估算长江流域1961-2007 年的实际蒸发量,运用线性回归法和非参数Mann-Kendall 秩次相关检验法对2 种方法估算的实际蒸发量进行年、年代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与对比,揭示长江流域实际蒸发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实际蒸发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2种方法估算的结果分别以-9.3 mm/10a 和-3.6 mm/10a 的速度下降,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实际蒸发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增大;在季节变化上,2 种方法估算的结果在春、秋季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在夏、冬季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在空间差异上,流域各地区的变化趋势总体较一致,其中以中下游地区的变化趋势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5.
云南干季月蒸发量与常规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12个站点干旱期4月39年蒸发皿蒸发量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8要素数据,应用EOF和典型相关分析,深入论证各常规气象要素与气候蒸发量的相关性,分析并比较各要素对蒸发量场总方差的解释能力;同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作为验证,并探寻多气象要素对蒸发量模拟的最优要素组合。结果显示,从单要素影响角度分析,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要素与蒸发量相关性的排列次序为: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平均地面温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水汽压>气压>降水量,这与蒸发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解释相一致。回归分析验证了典型相关的主要结果;单个常规气象要素中平均相对湿度对气候蒸发量的模拟效果最好;基于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和平均水汽压资料的前3个要素组合和全部5要素组合,分别是简便普通精度和高精度需求下常规气象要素推算模拟气候蒸发量的最优要素组合。本文加深了对气候蒸发量的相关认识,并对其模拟推算和空间分布量化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
周艳  梁平  刘良平  蒙涛  张健 《贵州气象》2011,35(1):25-28
利用线性倾向性估计和Mann-Kendal检验方法,分析了凯里市1958-2009年蒸发量的变化特征,通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凯里市蒸发量在以35.8mm/10a的速率下降,年蒸发总量在1964年发生了突变,1968年显著减少;春、夏、秋三季季蒸发量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了突变,夏季突变最为明显;低云量、平均气温逐年递增、日照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是蒸发量减少的最重要影响因子,相对湿度、水汽压、降水量对蒸发量影响不可忽视,风速对蒸发量的影响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37.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累积距平曲线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1951—2001年大连市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连市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蒸发量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春季,秋季和冬季蒸发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年蒸发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夏季的贡献。大连市年及四季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平均地面温度、平均气温日较差和平均风速总体上呈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平均相对湿度减小和平均地面温度上升是大连市蒸发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
利用1957—2009年南澳县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南澳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澳10月蒸发量最大,2月蒸发量最少;秋季蒸发量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少。1957—2009年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60—90年代基本上是锐减,21世纪的第1个10 a反而上升,平均以7.2 mm/a的趋势下降;11月减幅最大,7月减幅最小;冬季减幅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对蒸发量下降的原因分析表明,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减少与蒸发量的减少呈显著相关,是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子;低云量的增多导致日照时数减少;低云量、总云量、相对湿度、降水量、水汽压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低云量、总云量与蒸发量负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39.
基于辐射的潜在蒸散量估算方法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气候区4个站的历史数据,选取8种基于辐射的PET估算方法,以FAO56-PM法计算的PET作为参考值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20 cm蒸发皿蒸发量对所有方法在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其结果表明,采用初始参数时,Hargreaves法在不同气候区估算的逐月以及多年月平均PET误差均较小,其它方法则产生较大误差.校...  相似文献   
40.
根据新疆尉犁县气象站2008年4-10月非结冰期水面蒸发量及相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各气象要素对水面蒸发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不同计算尺度下,水汽压、相对湿度与日照时数这三气象因素的影响程度排序无变化,说明计算尺度对其影响较小;温度(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与风速因素对蒸发量的影响程度随着研究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平均温度与平均风速这两因素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大而影响程度随之增大;构成研究区域水面蒸发主要影响因素的是温度因素(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与风速因素。研究结果为区域水资源的规划、优化调度与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