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1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螺旋藻单半乳糖二酰甘油酯脂肪酸分子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从螺旋藻总脂中分离提取出单半乳糖二酰甘油酯(MGDG),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纯化得到7个主要组分。经酶解(Lipase XI,Rhizopus arrhizus)、酯化,通过气相色谱(GC)分析MGDG及7其个主要组分中脂肪酸含量和分子组成。结果表明,MGDG中主要含有16:0,18:3,18:2以及少量20:4和20:5。MGDG中Sn-2位80%多为饱和脂肪酸16:0,Sn-1位57%以上为18:3。根据HPLC分离纯化所得7种主要组分的百分含量和Sn-1和Sn-2位脂肪酸的分析计算可得。MGDG主要脂肪酸分子组成为43.6%(18:3,16:0),13.9%(16:0,16:0),9.9%(18:2,16:0),8.9%(18:3,16:1)。  相似文献   
102.
甲基磺酸乙酯对螺旋藻的诱变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70年代以来,螺旋藻(Spirulina sp.)受到高度重视,这是因为螺旋藻的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可作为食物及饲料的理想蛋白源,而且在保健食品、医药及控制污染、寻求新的能源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除此之外,螺旋藻与研究过的一些其他蓝藻一样,对紫外线及各类电离射线有很强的抗性[2-4].甚至还发现螺旋藻有抗癌作用(尹春南等,未发表资料).一般认为,这是由于蓝藻内存在一套完整的DNA修复系统[4-5].  相似文献   
103.
通过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高效提取螺旋藻基因组外DNA(exDNA)的方法——CTAB-蛋白酶K法。该法先以含200μg/ml蛋白酶K的CTAB提取液裂解螺旋藻细胞,并用氯仿/异戊醇抽提得到总DNA粗提物,粗提物再经100μg/ml蛋白酶K酶解及酚/氯仿/异戊醇抽提得到总DNA,再利用凝胶冻融离心法得到高纯度exDNA。利用上述方法,对6株钝顶螺旋藻品系Sp-1、Sp-2、Sp-3、Sp-4、Sp-5和Sp-6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1)6株品系均含有exDNA,但数目与相对质量不尽相同;(2)Sp-1、Sp-2、Sp-5和Sp-6均只有一种exDNA,依次约为1.15kb、0.75kb、1.15kb和1.1kb;(3)Sp-3和Sp-4均有2条exDNA带,Sp-3的exDNA约为1.55kb和3.0kb,Sp-4的exDNA约为1.8kb和3.6kb;(4)螺旋藻品种(系)间exDNA的异同性及其与生理生态等特性的关系,暗示着exDNA可能与螺旋藻的分类、进化和形态建成等重大生物学课题有关,并有可能担负着某些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04.
钝顶螺旋藻藻胆蛋白的提取及其特性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细胞破碎,等电点沉淀的方法,提取、分离螺旋藻的藻胆蛋白,并在藻胆蛋白中检测到17种氨基酸。文中还研究了在500~700nm波长范围内不同外界因子对藻胆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的pH值,藻胆蛋白液颜色及其吸收光谱的形状和强度不同。当pH为4和5.5时,藻胆蛋白液呈绿蓝色,吸收峰在625nm处,而pH为7,吸收峰移至600nm处,溶液呈蓝色,pH为8.5和10时,出现双峰,分别位于600nm和650nm处。(2)藻胆蛋白热稳定性差,吸收光谱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迅速下降。温度在30℃以下,藻胆蛋白较稳定。(3)藻胆蛋白对光照较敏感。(4)10%乙醇、10%蔗糖、1%NaCl对藻胆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色效应。  相似文献   
105.
设计开发一套新型多层薄层贴壁光生物反应器装置,利用其在室外进行螺旋藻(Spirulina sp.)的高密度培养,对适合螺旋藻的工业贴壁介质材料及光稀释倍数进行初步考察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附着在超细纤维毛巾上的螺旋藻生物量产率(30~60 g/(m~2·d))要高于附着在植绒材料上的螺旋藻生物量产率(10~40 g/(m~2·d));在实验期间,当光稀释倍数达到10×时,螺旋藻的生物量产率可达到45~60 g/(m~2·d),明显高于2.5×及5×光稀释倍数下的生物量产率;连续培养8 d的螺旋藻平均生物量产率达到30.3 g/(m~2·d),且其营养成分与传统液体培养的螺旋藻营养成分一致。上述结果为该反应器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6.
钝顶螺旋藻C-藻蓝蛋白分子内不同基团间能量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1996年8-12月,从钝顶螺旋藻中分离纯化C-藻蓝蛋白,并用荧光光谱法对C-藻蓝蛋白分子内不同基团间的能量传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藻蓝蛋白分子内芳香族氨基酸残基能将能量传至与脱辅基蛋白共价结合的色基,从而使色基产生相应的荧光,C-藻蓝蛋白分子240-245nm的荧光激发峰产生于二硫键,它也能将吸收的能量传至色基;同时还发现,溶液状态下的C-藻蓝蛋白分子内,色氨酸残基可能位于分子内部的疏水区  相似文献   
107.
螺旋藻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发现的螺旋藻约35种,用于工业化生产的螺旋藻有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和极大螺旋藻(S.maxima),本文重点综述了螺旋藻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生产开发现状及发展动态。1 螺旋藻的形态学结构及生物学特性1.1 螺旋藻形态学螺旋藻是一种多细胞型丝状微生物,螺旋形是螺旋藻属的特性,但是螺旋参数(螺距及螺旋直径)随品种不同而异。光学显微镜下,钝顶螺旋藻蓝绿色、多细胞型,细胞近方形,细胞宽6~8μm,长2~6μm,螺旋疏松弯曲,螺旋藻宽26~36μm,螺间距43~57μm,藻丝长200~500μm,末端不尖细或略尖细,末端细胞宽圆形,横壁略收缢,…  相似文献   
108.
光照时间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深入了解和研究螺旋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提高螺旋藻的产量,改善螺旋藻的品质很有意义。光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主要因素,而光照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及其产量。为此,作者采取不同的光照时间长度培养螺旋藻,以期了解螺旋藻的生长、干重及蛋白质含量变化。1 材料与方法螺旋藻培养 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培养采用Zarrouk培养基,pH8.5~9.5,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3ml培养液,将旺盛生长的藻种接种于有培养液的三角瓶中,每瓶接种量相同,将接种后的三角瓶置于恒温光照培养箱,光照强度为4000lx,培养温度为28~30℃,各处理光照…  相似文献   
109.
铅污染对钝顶螺旋藻生长及某些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通过在Zarrouk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b^2+,研究水环境污染对钝顶螺旋藻生长,藻蓝蛋白和光合作用,膜脂过氧化反应及以超氧化物歧化酶为代表的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影响。发现当Pb^2+浓度高于20mg.L^-1时,钝顶螺旋藻生长受抑制,藻细胞随着浓度的和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黄化死亡。  相似文献   
110.
利用啤酒废水养殖螺旋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啤酒废水养殖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rima),研究了废水成分、氮源、藻密度和光照等培养条件对藻生长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处理的啤酒废水养殖的螺旋藻,相对生长率与CFFRI培养基的几乎一致.蛋白质含量第6天最高,为0.2886g/g干质量,小于CFFRI培养基养殖的。实验确定曝气处理废水养藻的最佳条件是用NaOH调废水pH、藻初始密度取53.8mg/L、光照在1000~10000 1x范围,添加尿素或碳酸氢钠或曝气8h/d。经PSB处理的啤酒废水养殖的螺旋藻,蛋白质为0.4825g/g干质量,与CFFRI培养基养殖的相近。用光合细菌(PSB)处理的废水养藻应控制废水pH为7.0且废水与PSB的体积比为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