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4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371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97篇
海洋学   72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
鱼类生长激素的异源表达、应用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生长激素对鱼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能促进鱼体快速生长,提高饵料转化率,在水产养殖业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转生长激素基因鱼具有快速生长效应,可以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鱼类生长激素基因异源表达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使获得大量廉价的鱼类生长激素产品成为可能,为鱼类养殖业新型饵料添加剂的研制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转生长激素基因鱼和鱼类生长激素基因的异源表达两方面的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用16S rRNA基因的内切酶图谱快速鉴别几种对虾病原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坎普氏弧菌是青岛海洋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实验室于1989-1990年自对虾养殖场中国对虾红腿病心脏及血淋巴中分离并鉴定的菌株,副溶血菌和溶藻胶弧菌两菌株于1994年9月得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为建立快速、准确的中国对虾病原菌的诊断技术,根据几种细菌的16SrRNA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该基因的多聚酶反应的引物PL1和PL2。并用该对引物分别从坎普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胶弧菌的DNA要品中扩增出分  相似文献   
13.
1Introduction ThemajorityofAustralia’sabalonefisheryex ports(5.135kt,worth$216millionin2002~2003,ABARE2004)consistofblacklipabalone(HaliotisrubraLeach,1814).AssuchH.rubrais consideredasanimportantmarineresourcewithin Australia.Likemanyabalonespecieswor…  相似文献   
14.
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是体现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的一个侧面。在布莱克海岭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区域里(ODP994#、995#、997#)就利用这点来评价成岩作用。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揭示了三个独特的成岩分带:(1)在上部20mbsf (bsf:below seafloor,海底以下深度)处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没有显示成岩作用的存在。这个区域的方解石FOC和8180值(PDB)反映了海相碳酸盐的特点,是与海水平衡的条件下沉淀形成的;(2)在20mbsf和100mbsf深度,方解石的FOC值明显呈现负数(低至-7.0‰),自生白云石较普遍可见(2—40wt%),δ^13C值在3.6‰~13.7‰之间;(3)在,100mbsf以下,白云石从含量丰富减低至微量分布,而分散状的菱铁矿成为主要出现的矿物。菱铁矿的δ^1C和δ^18O值分别在5.0‰~10.9‰、2.9‰~7.6‰之间变化。把溶解无机碳(DIC)的δ^1C剖面分布特点和孔隙水的浓集梯度趋势与自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和δ^18O值对比,我们发现,自生碳酸盐矿物在一个独特的深度区域里形成,呈带状分布。在20mbsf深度及以下,无机碳的δ^13C DIC出现最小负值(≤-38‰)、方解石白云石出现δ^13C负值,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孔隙水碱度的增加、硫酸盐的亏损和孔隙间Ca^ 2 、Mg^ 2 离子的减少一起发生的,这表明自生方解石和自生白云石的形成是在硫酸盐还原带的底部开始(21mbsf左右)而在100mbsf附近深处大量出现。菱铁矿的形成很显然是在120~450mbsf之间发生,这个区间在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物区域内和上部(赋存区域200—450mbsf)。菱铁矿的δ^13C和δ^18O值从它们出现的薄层一直到沉积物底部都几乎一致。然而,现在孔隙水中的δ^13C DIC仅仅与120~450mbsf间的菱铁矿的δ^13C值相似。此外,从菱铁矿中计算出来的与之平衡的δ^18O值与120~450mbsf区段处菱铁矿的δ^18O测量值很好地匹配起来。该区段以高碱度(40-120mm)、低Ca^ 2 、Mg^ 2 浓集度为特征,这符合菱铁矿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南海不同海区的两个地理群体耳鲍(Haliotis asinina)18S rRNA基因全长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并将耳鲍18S rRNA基因的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已收录鲍的18SrRNA基因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南海耳鲍核糖体18S rRNA基因与耳鲍H.asinina isolate H11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的相同率高达98%;同一地理群体内耳鲍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不同地理群体间耳鲍核糖体18S rRNA基因在碱基组成上的相似率为99%,仅在某些位点处发生了碱基替换,即腺嘌呤(T)被鸟嘌呤(G)替换;同时,将这两个不同群体中耳鲍的18S rRNA基因与泰国耳鲍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它们之间也只是发生了碱基替换。  相似文献   
16.
参考鳗鲡等鱼类线粒体 DNA序列进行了中国花鲈线粒体 DNA细胞色素 b基因片断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其序列测定。得到中国花鲈的碱基序列为 4 10 bp,其 A、T、G、C含量分别为 10 1bp(2 4 .6 3% )、112 bp(2 7.32 % )、72 bp(17.56 % )、12 5bp(30 .4 9% ) ,与鳗鲡等其他鱼类相同基因片断序列碱基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17.
对3种蛏类大竹蛏(Solen grandis),长竹蛏(Solen strictus)和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其系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的序列总长度分别为472-481bp(16S)和658bp(COI)。3种蛏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16SrRNA基因62.1%;COI基因62.8%)。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rRNA片段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3种类间存在128个碱基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2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5个插入/缺失位点,总共12个碱基长;COI片段有200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191个简约信息位点,不存在任何插入/缺失位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大竹蛏与长竹蛏两片段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856和0.1712,两竹蛏类与小刀蛏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054,0.2798和0.2662,0.2933。作者认为小刀蛏与竹蛏之间的遗传距离已达到科之间的水平,结果支持将其提升为刀蛏科的分类观点。3种蛏类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在种间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16SrRNA和COI基因序列均普遍适用于蛏类种及以上阶元的系统学分析。  相似文献   
18.
赤潮叉角藻18SrDNA和ITS区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PCR及克隆测序的方法,对1998年引发渤海赤潮的叉角藻18SrRNAadldey DNAITS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并通过因特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获取甲藻另外15个种的18rDNA序列,以Tetrahymena corlissi作为类群,分别采用Neighbor-Joining和Fitch方法构建甲藻较为一致和可靠的进化树图,探讨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在分类上争议较多的甲藻各类群之间的形态与分子进化关系。结果表明,Prorocentrum(有2个简单的壳板)出现得较早,而大多数多甲藻目(覆盖着多个壳板)、裸甲藻目(大多数不具壳板)和膝沟藻目的成员较晚出现。另外,对叉角藻ITS区的分析表明,ITS区为高变区,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叉角藻快速鉴定的专一性核酸分子探针的研制。  相似文献   
19.
应用U37^K和δ^18O重建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水古温度和海平面变化,U37^K-SST沉积记录表现了冰期/间冰期模式.U37^K-SST在冰后期23.3-26.9℃;末次盛冰期22.2-23.8℃.末次盛冰期时古温度比目前平均低4.7℃,南海北部季节性温差冰后期在4.5-7.0℃;末次盛冰期在7.0-9.0℃,远远超过同一纬度太平洋季节温差.末次冰期以来在气候降温的同时,伴有海平面下降,气候的冷暖交替对海平面变化具有决定性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同工酶的组织表达和群体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4种同工酶共记录31个基因座位,各同工酶的表达均有明显的组织差异,基因座位SOD^*,GDH^*,G3PDH~2^*和ADH-2^*仅在肝脏中表达,SDH-1^*,MDH-1。和ADH-1。仅在肌肉中表达,LDH—B^*和LDH—C^*仅在眼睛中表达,MDH-2^*,GPI-3^*和SDH-2^*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余酶的表达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差异,与各组织完成特有的生化代谢活动有关。选取肌肉和肝脏对中国青岛、威海石鲽2个地理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青岛群体和威海群体的多态座位比率分别为29.17%和25.00%,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028±0.014和0.040±0.019;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039±0.017和0.052±0.022。结果表明,两群体间的群体分化度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012和0.0011,表明石鲽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低。与其它鲽形目鱼类相比,石鲽群体的多态座位比率和平均杂合度均处于中间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