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32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评估大气重污染期间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毒性,采集2016年3月份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中北京市大气PM_(10)样品,应用质粒DNA损伤评价法来研究其氧化损伤能力。结果表明,雾霾期间PM_(10)对DNA的损伤率高于雾霾逐渐消退时期,远高于雾霾前期清洁天,颗粒物对DNA损伤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雾霾前后PM_(10)水溶样品的平均TD_(20)值表现为雾霾前清洁天(788.01μg/mL)雾霾消退后期(470.40μg/mL)雾霾期间(55.78μg/mL),说明氧化能力雾霾期间雾霾消退后期雾霾前清洁天。另外通过雾霾前后数据对比得到,暴露毒性指数TI大小顺序为雾霾期间(13 245.06)雾霾消退后期(1 658.87)雾霾前清洁天(254.08),说明雾霾期间PM_(10)对人体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22.
白洁  邢迎春  高婉茹  赵亚辉 《中国岩溶》2021,40(6):1014-1020
中国洞穴数量多、分布广,洞穴生物资源丰富,传统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效率不高,受特殊环境影响而覆盖范围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开展。环境DNA(eDNA)可通过从环境中提取洞穴生物的痕量DNA,利用PCR等技术对其多样性组成、生物量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调查,将成为未来中国洞穴生物研究中使用的重要手段。文章对eDNA原理、在洞穴生物研究中的优势、目前取得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评述,同时进一步分析中国开展相关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展望eDNA在中国洞穴生物研究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23.
晋玲  李鸣  张勇  白蕾  安黎哲  陈拓 《中国沙漠》2007,27(3):466-468
 摸索沙拐枣属(Calligonum L.)七种植物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 )、泡果沙拐枣(C. junceum (Fisch. et Mey.) Endl.)、无叶沙拐枣(C. aphyllum (Pall.) Gürke)、红果沙拐枣(C. rubicundum Bge.)、心形沙拐枣(C. cordatum E. Kor. ex N. Pavl.)、密刺沙拐枣(C. densum Borszcz.)、乔木状沙拐枣(C. arborescens Litv.)的总DNA提取方法并对DNA样品的纯度和浓度进行鉴定,对传统的CTAB法进行方法和材料的改进,开展与总DNA相关的PCR扩增和其他遗传学分析,并取得满意的结果。其结果对于沙拐枣属植物的有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24.
25.
地质体中主要生物分子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洪  程安进 《地质论评》1998,44(1):44-51
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领域的发展,为古生物研究者在发子水平上探索地质生物世界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技术手段,本文着重讨论了可用于分子古生物学研究的生物分子,例如,维管植物的木质素等稳定生物聚合物,古生物细胞内的类脂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氨基酸和含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古生物资料可用于探讨化石埋藏学,古生物分子系统学,生物演化模式与机制,分子演化速率,古生态环境再造等问题,本文较详细  相似文献   
26.
钱迈平  厉建华 《江苏地质》1998,22(2):73-81,T001
根据近年来对辽宁义县晚侏罗-早白垩世恐龙和鸟类化石及河南西峡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的初步研究就目前世界恐龙研究前沿领域涉及的三大热点问题一提取DNA,温血还是冷血及是龙还是鸟的争议情况研究现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7.
1 Introduction Generallyknownasacodominantgeneticmarker ,microsatellitehasbeenwidelyusedinstudiesonpopu lationgenetics,high resolutiongenotyping ,genemap ping ,evolution ,linkageanalysis ,conservationbiology ,behaviouralecology ,relationsbetweenparasite…  相似文献   
28.
《海洋世界》2008,(6):7-7
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那些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人的大脑与正常人的大脑有很大不同。即使“自杀者”大脑和“非自杀者”大脑在基因序列上差别不大,它们在“表观遗传标记”方面却存在明显不同。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功能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化。遗传自父母的DNA,其序列在人的一生中不会改变,身体各部位的DNA序列相同。  相似文献   
29.
Codium, one of the largest marine green algal genera, is difficult to delimit species boundary accurately based on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nly. DNA barcoding is a powerful tool for discriminating species of seaweeds. The plastid elongation factor TU(tuf A) is considered as maker to perform DNA barcoding of green algal species than rbc L gene due to universality and rapid evolution rate. We conducted DNA barcoding application to Codium specimens from the Jeju Island, Korea to overcome the limit of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to confirm the species diversity. As a result of applying tuf A marker, we newly generated fifty-five tuf A barcodes to resolve eight species. Tuf A marker exhibited 6.1%–21.8% interspecific divergences, wider than the gap of rbc L exon 1,3.5%–11.5%. Molecular analysis of rbc L exon 1 sequences of Codium revealed eight distinct species like tuf A analysis separated in five phylogenetic groups. DNA barcoding of the genus Codium using tuf A marker is more helpful to overcome the limit of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this is more potential to reveal cryptic species and to resolv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ubspecies than rbc L analysis alone. The complement of tuf A barcoding and rbc L analyses including morphology for the genus Codium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will give much more reliable achievement for discovering species diversity and resolving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30.
DNA甲基化在调节动物生长发育和组织分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从酶切、预扩和选扩等方面优化了中国对虾DNA甲基化分析的MSAP技术,给出了适合中国对虾MSAP分析的最近反应程序和体系,并采用该技术分别对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1号"和野生群体的肌肉、鳃和血细胞三种组织基因组DNA的CCGG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野生群体肌肉、鳃和血细胞的DNA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3.1%、22.3%和19.7%,选育群体"黄海1号"肌肉、鳃和血液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1.4%、19.6%和18.9%。鳃组织的DNA甲基化水平在两群体中差异极显著(P <0.01),肌肉间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显著(P <0.05),而血细胞中甲基化水平差异不显著(P >0.05)。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和"黄海1号"同一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不同(P ≤ 0.05),而不同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也各不相同(P ≤ 0.05)。DNA甲基化多态性分析表明,野生群体和选育群体"黄海1号"的鳃和血细胞组织的甲基化多态性比例变化明显,而肌肉组织甲基化水平较稳定,这些变化趋势与CCGG位点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