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6篇
  免费   447篇
  国内免费   362篇
测绘学   176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1136篇
地质学   1173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308篇
自然地理   2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China Geology》2018,1(4):522-539
Continental China has moved dextral Eastward since Cenozoic time, driven by the collision of the Indian with the Eurasian plate. Evidence for this comes from landscape evolu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epicenters, Cenozoic sedimentary and volcanic rock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GPS velocity vectors, the distribution of crustal stress, paleomagnetic data, and deep mantle structure, among others. This movement commenced around 40 Ma, coupled with thickened lithosphere and widespread stress release along strike-slip faults that bound the continental Chinese block. Because of continued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manifestation of the dextral movement has intensified since 25 Ma. Far-reaching effects include extensive strike-slip movement on the Tan-Lu fault in Eastern China, formation of the Dabie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terrane, extensive thrust faults in East China, delamination and thickening of the lithosphere of South China, a possible tectonic doubling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Valley metallogenic bel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Japan, Huanghai (Ea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Sea.  相似文献   
142.
随着遥感数据获取技术和能力的全面提高,遥感数据呈现出明显的大数据特征。发展适应于遥感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和信息挖掘技术,成为当前遥感技术研究的前沿。高分二号(GF-2)卫星数据是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具有观测幅宽、重访周期短、高辐射精度、高定位精度等优势,为未来我国地质灾害的长期、动态地监测和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稳定可靠的数据源。本文选取安徽谢桥煤矿2015年1月8日的GF-2卫星影像为研究数据,在对煤矿区主要地质灾害遥感地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由采煤活动所诱发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自动提取。结果表明:利用GF-2卫星数据能够有效地识别地质灾害体的位置、范围、形态等空间分布特征;面向对象的自动提取方法对于煤矿区大面积的积水塌陷盆地、小规模的塌陷坑和线性的地裂缝都有很高的提取精度,识别精度达90% 以上;基于逐层剔除的思路构建的提取规则,为GF-2数据在地质灾害调查和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也为其它地物目标的提取提供了参考,但在特征的选择和阈值的设定上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3.
Origin-destination flow maps are often difficult to read due to overlapping flows. Cartographers have developed design principles in manual cartography for origin-destination flow maps to reduce overlaps and increase readability. These design principles are identified and documented using a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97 geographic origin-destination flow maps without branching or merging flows. The effectiveness of selected design principles is verified in a user study with 215 participants. Findings show that (a) curved flow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straight flows, (b) arrows indicate direction more effectively than tapered line widths, and (c) flows between node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flows between areas. These findings, combined with results from user studies in graph drawing, conclude tha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origin-destination flow maps should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design principles: overlaps between flows are minimized; symmetric flows are preferred to asymmetric flows; longer flows are curved more than shorter or peripheral flows; acute angles between crossing flows are avoided; sharp bends in flow lines are avoided; flows do not pass under unconnected nodes; flows are radially distributed around nodes; flow direction is indicated with arrowheads; and flow width is scaled with represented quantity.  相似文献   
144.
1 Introduction The South China Block (SCB), located between the Qinling-Dabie and Songma Indosinian sutures, experienced successively two important tectonic movements during the Mesozoic, i.e. the Indosinian movement (early Mesozoic) and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late Mesozoic). Therefore, the generally accepted viewpoint is that the key geological problems during the Mesozoic are essentially the dynamics and material expression of these two tectonic movements in South China (Chen et al.…  相似文献   
145.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点研究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分布关系与成生联系,建立构造地裂缝的地质结构模型;将现代物理数值模拟技术与高精度观测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构造活动启动地裂缝灾害的力学机理以及构造作用与抽水作用耦合致裂机理;以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成生与青藏、华北大陆变形的动力学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该区地裂缝与现今中国大陆动力学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驱动力产生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146.
阐述了山西地堑系的构造背景及现今应力场状态,对该地区发育的地裂缝特点进行了概括性描述。根据实际调查,在该地区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剪切-挤压型地裂缝万荣县城关变电所地裂缝,该地裂缝地貌上位于山西地堑系峨嵋台地,发育特征表现为强烈的剪切、挤压变形,地面、墙体拱曲、翘起,并出现明显的水平位错现象。与该区发育的其他地裂缝有明显的不同。根据地裂缝发育的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讨论了该地裂缝的力学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47.
强夯密实处理块碎石填料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填方工程中,压实质量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强夯法所具有的优点,使其在许多地基处理工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某山区高填方工程,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采用强夯法对山体爆破块碎石填料进行密实处理。为此,开展现场试验研究。首先对爆破的块碎石填料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和压实试验,分析其可填性和压实特征。按照试验参数和工序,分别进行了2000kNm、3000kNm单点夯试验;同时夯后进行了密实度试验、颗粒分析试验。由此,确定了合理的强夯施工参数。最后根据面层载荷试验的检测,以此确定的施工参数在该工程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8.
海底光缆的地震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12月26日20时26分和34分,在南海海域发生7.2、6.7级地震。受强烈地震影响,多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中断,造成附近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和地区性通信受到严重影响。这次地震以前,海底光缆故障主要是由渔船造成,而地震的影响常常被忽视。本文在总结海底光缆3次震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影响海底光缆的主要因素以及海底光缆的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149.
以鄂尔多斯西缘地区(34°N—42°N,103°E—109°E)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20年研究区域内14个强震动台站记录到的116条强震记录(1≤MS≤8),采用加速度反应谱法,通过MATLAB软件编程拟合鄂尔多斯西缘地区kappa值与震中距的线性回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西缘地区强震台站高频衰减参数k...  相似文献   
150.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1999-2001年GPS观测数据以及"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国家基础研究项目青藏块体东北缘GPS网1999,2001,2003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应用GAM IT/GLOBK软件对数据进行精密解算,获得了青藏块体东北缘1999-2001年相对于鼎新基准站以及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结合板块构造以及大地动力学理论,对青藏块体进行了块体的划分,分析了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1)GPS技术用于地壳运动的监测是可行的;(2)1999-2001年期间,祁连-海原断裂带GPS运动位移与地质结果十分吻合;(3)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碰撞后印度大陆继续以50 mm/a的速度向北推进是青藏块体东北缘的运动动力;(4)甘青块体西部子块体以北东向挤压运动为主;东部子块体主要表现为以海原断裂带为北边界的顺时针旋转为主;(5)鄂尔多斯块体存在逆时针旋转运动,其旋转速度在块体西南侧的六盘山断裂带一带最大,向北至块体西北部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