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1篇
  免费   788篇
  国内免费   641篇
测绘学   493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511篇
地质学   2708篇
海洋学   38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8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1.
Loess and loess-like deposits were much studied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are currently under investigation in Russia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There is a vast literature in Russian, which touches on all aspects of loe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the studies of the origin of collapsibility are almost totally in Russian, and of course studies on the various regions of Russia and the countri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FSU appear in Russian. This review looks at the literature in Russian and attempts to pick out key contributors, major topics and works and to identify the critical regions and zones of investigation. Because so many regions of the FSU had people living on loess ground, there is a vast literature on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ground engineering topics, and this tends to dominate all the literature on loess in Russian. Following Russian practice, the fine-grained deposits under consideration are divided into loess and loess-like deposits. Three main topics are recognised across the whole spectrum of loess research: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oess deposits; stratigraphy, cyclicity and palaeoclimatology; and engineering topics, in particular hydrocollapse and subsidence, and we concentrate on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topics. An attempt is made, based on the map of Abelev and Abelev [Abelev, Yu.M., Abelev, M.Yu., 1968. Fundamental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n collapsible macroporous soils, 2nd ed. Stroiizdat, Moscow, 431 pp. (in Russian)] of collapsing loess deposits, to define seven loess regions within the geographical limits of the old USSR. The seven regions are those where geotechnical problems might be expected.  相似文献   
92.
岩体工程质量分级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体质量评价采用的测试技术包括地质勘察、弹性波检测和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结合水布垭水利枢纽大坝建基岩体工程质量评价实例,对岩体工程质量分级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3.
新世纪的科技和岩土工程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科技的发展谈论了人才的需求;以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典型工程为例,论述了现代岩土工程与发展;并就21世纪岩土工程研究热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4.
自动变形监测系统在地铁结构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介绍了以TCA自动化全站仪为基础组成的自动变形监测系统和广州地铁“非地铁施工时地铁结构变形监测”项目的现场方案及优化设计。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可以胜任地铁结构变形监测的工作。  相似文献   
95.
朱江  包欢 《测绘学院学报》2003,20(3):174-176
介绍了蒙特卡罗法的基本步骤以及伪随机数的检验方法;结合工程控制网的设计给出了一个实际算例,算例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96.
泰山顶部近地层风的方差与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在速度与方向上的不稳定性可引发结构振动并可导致损坏。山顶风较少受局地作用影响, 流场较稳定,作为典型风况对山顶风湍流脉动情形进行的观测和分析,对于研究建筑结构风载振动情形有着重要意义。在不同风况下对泰山气象站近地层风的风速和风向进行了同时、逐秒测记,所得样本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算表明,风向样本方差显著大于风速样本方差。绘制了各风速、风向样本自、互谱密度曲线图。谱图显示诸样本具有红噪声序列特征,不同样本自、互谱密度曲线具有相近形状,而以风速自谱曲线吻合程度最好,谱密度曲线在周期为4秒及2秒处有峰值。此后的研究应结合记录仪器的改进增加采样频率,对周期为2秒以下谱曲线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97.
为了解决工程CAD系统中数据处理效率低及方便工程CAD软件的开发维护,介绍了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的冷冲模CAD系统的面向对象工程数据库系统,讨论了工程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逻辑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98.
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与其电阻率关系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与其地球物理参数的量化关系是实现工程物探资料量化解释的必然前提。本次工作在分析影响土的工程力学性质和电阻率的共同因素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土的粒度成分、含水率、饱和度、密实度与其电阻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耗土的压缩系数、粘聚力、压缩模量与电阻率的关系,得出了一系列的关系曲线及一些拟合公式,并对这些公式的含义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9.
DB16智能大型岩土工程无损检测仪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介绍一种智能大型岩土工程无损检测仪及其应用。该仪器以大功率稀土超磁致伸缩换能器作震源,以与计算机并行接口连接的高速数据传输的16通道DB16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声波采集,以高灵敏度的低频压电陶瓷(PZT)换能器作接收,用声波层析成像(CT)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检测结果用彩色等高图表示。该仪器从参数的设置到数据的采集、保存、CT数据的处理、CT成像等全在一专用软件中完成,操作方便快捷。给出了利用本仪器对某大型水库的泄流深孔挑流鼻坎混凝土浇注质量无损检测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0.
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年来我国工程地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通过长江三峡及黄河小浪底工程施工开挖说明了施工工程地质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地质工程的理论与应用上的发展,环境工程地质及灾害地质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与不足。对今后工程地质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