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9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332篇
海洋学   133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关于南天山碰撞造山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南天山是天山山脉的一支,是中亚型造山带的典型代表,它经历了复杂的增生—碰撞过程。关于古南天山洋最终闭合—碰撞造山(碰撞事件)发生的时间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争论由来已久。综合分析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对放射虫、蛇绿岩、蓝片岩、火山弧及前陆盆地沉积等地质事实的研究,我们认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  相似文献   
52.
Although the evidence of insect oviposition on plant organs has been reported from the late Paleozoic to the Miocene, recor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is still blank. This paper reports a significant evidence of insect oviposition on plant leaf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for the first time. The ovipositional scar is distributed on the abaxial surface of Sphenobaiera leaf(Ginkgoale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Daohugou Formation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A new ichnospecies Paleoovoidus venustus sp. nov. is described. The scar is elliptic to oval, arranged in longitudinal rows between leaf veins with almost regular distance, with its long axis paralleling to the leaf venation. This discovery adds new information to the morphology of insect endophytic oviposition probably produced by Odonata existed in a terrestrial ecosystem ~165 Ma ago. The new materials also provide important data for the study of insect reproductive biology, plant-insect interaction and coevolution,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the paleoclimate and palaeoenvironment during that time in nor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53.
54.
2005年5月~8月在雷州市覃斗镇海威水产种苗基地的室内水池进行方斑东风螺亲螺培育,对亲螺不同批次产出的卵囊、卵、及其幼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亲螺产卵批次的增加,亲螺产卵囊数、卵囊含卵数、产卵量逐次减少;卵囊长、宽逐次变小,厚逐次增加,形状由葵花子片状的比例大变为棒状的比例大;幼虫浮游期逐次延长;变态期幼虫壳长逐次变小;各批次之间的变态率逐次降低;卵径、孵化率、出囊幼虫大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5.
汝阳盆地是豫西地区的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自2006年以来发现了一个以巨型蜥脚类恐龙为代表的恐龙动物群。本文描述了近期发现于汝阳盆地下白垩统郝岭组中的若干恐龙蛋蛋壳碎片。基于以下对蛋壳宏观形态和显微特征的分析,这些蛋壳碎片可以归入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的长形蛋属(Elongatoolithus):蛋壳外表面具分散瘤点状或线性脊状的纹饰;蛋壳自内而外分为锥体层和柱状层,二层之间的界线不清晰;锥体层中锥体排列紧密;柱状层中具波浪状的平行生长纹。这一发现代表了长形蛋属在早白垩世地层中的首次记录,进一步拓展了该蛋属的地史和古地理分布。由以往已知的化石关联推测,这些蛋壳可能与该层位中的窃蛋龙类如刘店洛阳龙(Luoyanggia liudianensis)等具有相关性,表明汝阳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具有适宜该类恐龙生存与繁殖的环境。  相似文献   
56.
郭向博  任东 《地质论评》2022,68(5):1871-1880
二纺蛛总科包括5个现生科、5个化石科以及一些科级位置未定的化石物种,是蜘蛛目中较为古老的一个类群。目前已知最早的二纺蛛总科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早侏罗世,但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推测其起源时间为二叠纪。二纺蛛总科蜘蛛在中生代最为繁盛,化石物种相对较多,是蜘蛛化石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生二纺蛛总科蜘蛛十分稀少,且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的系统发育研究认为二纺蛛总科可能是复杂生殖器类的姐妹群,是蜘蛛演化研究的关键类群。因此,本文对二纺蛛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二纺蛛总科化石类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组成和分布,统计了二纺蛛总科蜘蛛化石的名录。目前,二纺蛛总科蜘蛛化石分类研究基础薄弱,部分化石类群的系统位置存疑,二纺蛛总科内部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清晰。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获取化石材料的形态学信息,打好分类学基础;结合化石类群和现生类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而联系古地理、古生态、生物学行为等研究,全方位分析二纺蛛总科的自然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7.
The effects of feeding, egg laying, and fecal pellet produc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from the marine copepod Acartia tonsa were studied i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Copepods were exposed to 14C-labelled Aroclor 1254 and allowed to depurate in clean seawater. Copepods fed during depuration eliminated PCBs more rapidly than unfed copepods whether or not the original PCB exposure medium had contained food. Both eggs and fecal pellets contained PCBs during depuration, with the weight specific concentration of PCB in the eggs (up to 407 ppm, dry weight) exceeding four times that in the females that produced them. Female copepods eliminated PCBs twice as rapidly as males, indicating that egg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route for PCB elimination.  相似文献   
58.
四川后高坪地区晚泥盆世植物和遗迹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扬子板块西缘后高坪地区新发现植物化石Cyclostigma kiltorkense(平圆印木)和Lepidodendropsis hirmeri(希氏拟鳞木),以及遗迹化石Zoophycos(动藻迹)和Chondrties(丛藻迹),据此及相关地层和沉积相标志,确定该地层时代为晚泥盆世,沉积环境为由早期为滨岸较粗碎屑岩和浅海中上部细碎屑岩沉积,晚期为碳酸盐台地相。  相似文献   
59.
徐华  王斌  张聪  李凡  杨艳艳 《海洋科学》2021,45(11):105-117
为了解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作者分别于2011年和2018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6月—7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该海域的鱼卵、仔稚鱼进行表层水平拖网调查。结果表明:2011年3个航次共采集鱼卵1 280粒,仔稚鱼5 973尾,隶属于7目11科13属;2018年3个航次共采集鱼卵4 104粒,仔稚鱼237尾,隶属于7目11科13属。优势种以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短生命周期、低营养层级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靠近黄河入海口处站位的鱼卵、仔稚鱼密度相对较高,鱼卵、仔稚鱼分布范围向黄河入海口门处集中。鱼卵、仔稚鱼的多样性指数在调水调沙过程中出现波动,过后又恢复至调水调沙前水平。环境因子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鱼卵数量与环境因子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仔稚鱼数量与叶绿素a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0,P<0.01)。两个年度调查结果对比发现,总体来说调查期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数变化不大,在适温类型组成上均以暖温种为主;2018年鱼卵、仔稚鱼采集数量均小于2011年,但是鱼卵、仔稚鱼的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大于2011年,除6月上旬航次外,其他两个航次丰富度指数(D)也均大于2011年。本研究补充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早期补充资源的基础数据,旨为黄河口邻近海域及渤海的渔业资源评估和养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0.
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多数埋藏在不同深度的地层中,不同埋深化石所受风化破坏程度不尽相同。为深入研究恐龙化石的风化机理,探究恐龙化石的保护措施和方法,重点分析埋深产生的侧向压力对恐龙化石强度和破坏特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揭示埋深因素对恐龙化石保存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围岩对恐龙化石施加的侧向压力是影响恐龙化石变形和强度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弹性变形阶段,恐龙化石的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随侧向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当应力超过了恐龙化石极限强度后进入塑性变形,其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逐渐减小,最终达到残余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