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5篇
  免费   511篇
  国内免费   1123篇
测绘学   12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29篇
地质学   2715篇
海洋学   27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从地基隔震、基础隔震和混合隔震三类隔震技术3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农居结构隔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常用的摩擦滑移隔震技术以及隔震滑移位移问题;针对农居工程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几个亟待解决或需进一步研究完善的问题。可为从事该研究和设计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砂垫层具有取材方便、造价低、施工简便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在农居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地基砂垫层隔震技术,通过制作农村房屋结构模型,进行地基砂垫层隔震体系与无隔震体系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地基砂垫层隔震体系的隔震性能。基于结构加速度反应、结构位移反应和结构应变反应三个方面,对比分析无隔震试验和地基砂垫层隔震试验的结果,研究地基砂垫层隔震体系的隔震性能。结果表明:地基砂垫层隔震体系能够有效地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层间位移反应和应变反应,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输入地震动的量级是影响地基砂垫层隔震体系隔震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故宫太和殿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基座由台基和高台组成。为有效保护古建筑,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故宫太和殿为例,研究古建基座对上部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基于太和殿基座、浮搁柱底、榫卯连接、斗拱等构造特征,建立两种有限元模型:不考虑基座/考虑基座。通过模态分析,研究基座对太和殿上部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通过Ⅷ度常遇地震作用下的谱分析,研究基座对太和殿上部结构内力、变形分布及峰值的影响;通过Ⅷ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响应分析,研究基座对太和殿上部结构加速度和位移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基座后,太和殿结构基频减小,主振型参与系数增大;Ⅷ度常遇地震作用下,太和殿结构木构架的变形及主应力峰值略有放大,墙体所受内力减小;Ⅷ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太和殿典型部位的木构架加速度、位移响应有不同程度放大。因此基座对太和殿上部结构动力放大作用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94.
Determining the rates of rock weathering is difficult because, firstly, the weathering rate of rocks is usually so slow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secondly, it is also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start time and duration of weathering. The Shanxi River Valley in Fujian, China dried up after a reservoir was built upstream in 1959, and became a stone quarry site. Quarrying ceased in 1977, so a large amount of quarry wastes with artificially excavated surfaces were left in the valley. The concave-upward curved rocky surface, broken by manual excavation, easily contains rainwater in its central part, which was easily weathered into a more concave surface. Plaster mould casting was performed in situ on such a concave surface of an excavated stone rock in the valley and scanned with a high-precision 3D scanner to obtain 3D data of the concave-upward rock surface and its more concave middle part, which was considered as an initial weathering pit. The 3D model provided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initial formation process of weathering pits, indicating that: (1) the average weathering rate of a weathering pit is 10.8 ± 0.49 cm ka−1; (2) weathering pits are generally formed by standing water in depressions on a flat near-horizontal rock surface due to weathering actions involving water; (3) the deepening rate of a weathering pit is about four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area; (4) the growth of a weathering pit can begin in some small concavities on the flat rock surface without pre-existing depressions and gradually expands; (5) a weathering pit is generally wider than deep or with a flat bottom due to expansion with a lateral weathering rate that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vertical, and the lamination of the host rock is not necessary for the formation of flat-floored weathering pits. © 202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5.
为了研究某核电工程桩筏基础抗震性能,设计缩尺筏基振动台实验。试验模型使用ABAQU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以验证试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依托该实际工程,实验缩尺比例为1/200。地震波选用国内外核电厂结构相关技术文件和规范规定,采用R.G1.60标准反应谱拟合的人工波进行输入计算。结果表明:桩间土输出加速度越往模型上部越大;桩顶部位移比桩低部大;筏板加速度与位移均小于桩体。分析成果可为振动台试验的改进提供指导并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基于轴向位移的钢支撑疲劳损伤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罕遇地震下,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中的钢支撑常因局部屈曲位置的低周疲劳开裂而过早退出工作。本文在焊接工字形钢支撑低周疲劳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框架-中心支撑体系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中钢支撑疲劳损伤评估的经验方法,并给出了相关步骤的算法流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以钢支撑轴向位移为损伤参量,能实时估算在随机位移荷载下钢支撑的低周疲劳累积损伤发展,并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建立模型,研究了复合地基和天然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附加沉降,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地基技术,对减少附加沉降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对群桩复合地基不同桩位特点进行分析,表明群桩复合地基中桩附加沉降大于边、角桩。提出了附加沉降系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可对复合地基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8.
使用层次分析法,对青岛港港池浚深挖泥吹填形成的液体化工码头的软基处理方法进行优选。结合土质特点等因素,分区进行不同工艺的分析,建议真空预压法和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两种方法的地基处理资料对比表明,真空预压法为首选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999.
刘文峰 《探矿工程》2020,47(10):67-7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微型钢管桩作为一种支护结构在深基坑支护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根据微型钢管桩的施工工艺以及工程实践,总结了微型钢管桩应用于基坑支护工程的主要特点,结合工程应用实例分析了微型钢管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作用及效果,表明在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受限和抢险加固等基坑支护工程中能充分发挥微型钢管桩的优点,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00.
桩土应力比是桩网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的重要参数,其与地基的固结沉降相关,具有明显的时变特性。已有基于Terzarghi土拱模型的松动土压力计算理论是在滑动面土体均达到极限状态的假定上讨论的,不适用于桩网地基小变形条件下桩土应力的计算。为此,在Terzarghi模型的基础上,相对位移面摩阻力传递函数采用等刚度理想弹塑性模型,结合土体单元的平衡方程与变形协调方程,导出了桩土应力及土拱高度理论解,系统分析了桩土应力及拉膜效应随各设计参数的定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方法与现有土拱效应模型相比适用性较好,随着桩土差异沉降增加,土拱高度和桩土应力比逐渐增大,土拱率呈双曲线形减小,同时拉膜效应逐渐发挥。增加填筑荷载对土拱效应有显著削弱作用,桩土应力比随桩距增大而减小,随黏聚力增大而增大。结合改进方法与已有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桩土应力的时变特性,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可为桩网地基桩土应力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