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119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1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71.
需水量预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每种方法的预测结果都具有误差。在分析了回归分析法以及灰色系统GM(1,1)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情况后,针对其缺点提出了相应的权重方法,对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加权处理,并以郑州市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的结果减小了预测的误差。  相似文献   
72.
四川省阿坝州理县蒲溪乡河坝村后山边坡属于老滑坡区,2014年6月以来,出现地表拉裂、鼓胀、下挫及挡墙剪切错断等现象,并不断加剧恶化,严重威胁当地民众安全。为预防滑坡灾害,当地政府在边坡前修建防护坝。为评估该防护工程效果,获取6个新建GNSS观测点实时变形观测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明确降水变率是造成该区形变的主要因素,进而采用边坡变形量行业常用GM(1, 1)模型,预测可能的边坡形变量,并与GNSS观测点实测值对比,结果表明,在防护坝建成1年7个月后,边坡变形速率逐渐减缓,防护工程治理效果显现。  相似文献   
73.
郑芳  邓津      安亮 《世界地震工程》2021,(3):180-188
对岷县地震台、庆阳黄土塬2~12m深度土层的粉土、粉质黏土样品,利用室内动三轴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测定阻尼比和微观结构特征,研究了粉土、粉质黏土的阻尼比随深度的变化及应力应变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黄土竖向(沉积方向)和横向(垂直于沉积方向)的微观结构参数对阻尼比影响的主次关系及其权重。研究结果表明:小应变下,粉土和粉质黏土阻尼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粉土和粉质黏土的微观参数与阻尼比有一定的关联性,粉土竖向的微观参数对阻尼比的影响较为敏感;粉质黏土横向的微观参数对阻尼比的影响更加敏感;影响权重方面,粉质黏土的平均形状系数影响权重最大,对阻尼比的影响最大;粉土的平均形状系数、分形维数和概率熵影响权重最大,对阻尼比影响最敏感。平均面积无论在关联度还是影响权重方面对阻尼比影响最小,该结论粉土与粉质黏土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74.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理统计和机器学习模型如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等,在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这些模型的建模过程往往较复杂,如在对机器学习进行训练和测试时难以选取合理的非滑坡栅格单元,而且有较多的模型参数需要确定.为提高滑坡敏感性评价建模的效率和精度,提出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敏感性评价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能有效计算各比较样本与参考样本之间的定量的关联度,具有建模过程简洁和评价精度高的优点,该模型目前在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足够关注且有待进一步拓展.拟将灰色关联度模型用于浙江省飞云江流域南田—雅梅图幅(南田地区)的滑坡敏感性评价,并将得到的评价结果与SVM模型的敏感性评价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灰色关联度模型在高和极高敏感区的滑坡预测精度优于SVM模型,而在中等敏感区的滑坡预测精度略低于SVM模型;整体而言,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整个南田地区滑坡敏感性分布的预测精度略高于SVM模型.对两个模型建模过程的对比结果显示,灰色关联度模型建模较简单,具有比SVM模型更高的建模效率,为滑坡敏感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5.
研究黄河流域建成区扩展特征有助于透视用地开发效果和践行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规划。基于1992、1997、2002、2007、2012、2018年6期夜间灯光影像与统计数据,提取建成区范围,采用扩展强度指数、紧凑度指数、协调发展系数与灰色关联分析,探究1992—2018年黄河流域8个中心城市扩展的时空格局、质量及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分化明显,中下游城市扩展规模和强度大,扩展形态呈紧凑度普遍下降趋势。(2)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刻画的西安建成区综合水平高、西宁水平低,银川综合发展快、兰州慢;除西宁、呼和浩特与太原外,其他中心城市平均夜间灯光指数在1997—2018年呈下降趋势,反映城市扩展水平降低。(3)中心城市人口-土地协调发展系数均呈波动下降趋势,除呼和浩特、太原和济南外,人口-土地由基本协调型向土地过快扩展型转变;中心城市经济-土地协调发展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经济年均增长率降低,建成区面积年均扩展率增加,基本由经济过快增长型向经济-土地协调发展型转变。(4)中心城市空间扩展主要受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影响;从中心城市整体看,全时段(1996—2018年)行政力(固定资产投资)和内源力(人口规模)影响作用较大,分时段(1996—2002年、2002—2012年与2012—2018年)行政力影响系数亦较高,市场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外向力(实际利用外资额)影响作用程度随时间增加明显。新时期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空间扩展应注重内部提质增效,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6.
改进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在基坑预测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坑预测问题关系到工程施工的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对基坑进行周密的监测和变性预测分析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传统预测模型存在固有偏差和可靠性低的缺点,采用新陈代谢的原理对无偏灰色加权马尔科夫模型进行改进。该模型先用无偏灰色模型拟合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然后,对拟合残差进行马尔可夫状态划分,并根据各阶权重对不同步长的转移矩阵进行加权处理,用加权后的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进行预测。在每一步的预测中,利用新陈代谢的原理不断更新建模所使用的数据。将该模型用于基坑沉降预测,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实验表明:基于新陈代谢的无偏灰色加权马尔科夫模型提高了基坑沉降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预测精度与未改进模型相比提高了8.54%。  相似文献   
77.
针对传统非等间距GM(1,1)模型在建筑物沉降监测中预测精度不够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等间距GM(1,1)建模方法。此法基于初始条件改进及把灰色微分方程的白化方程中的灰导数用离散形式进行表示的改进相结合、提高非等间距GM(1,1)模型的建模精度。结合桂林市某广场的集商用、住房于一体的高层建筑的沉降变形监测实例,将本模型的沉降预测的结果同文献中另一非等间距GM(1,1)改进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和检验,充分验证了建筑物沉降变形分析预报中本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进一步促进非等间距GM(1,1)模型在沉降变形预测中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利用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内陆31个省会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生态利用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提供依据和支撑。结果表明:综合容积率,单位土地面积职工数,路网密度,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值,地均固定资产投入等,均与土地生态利用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但密切程度不同;与31个省会城市相比,东中西部3个区域的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利用关联程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9.
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方法测度2004—2014年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并借助于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及空间演变格局。从时序特征来看,2004—2014年全国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性提升。从空间特征来看,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性,但差异日渐缩小;土地利用效益的增减空间分布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省份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土地利用效益降低省份的下降幅度越来越小;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热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和西藏,冷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也表现出集聚特征,东南沿海与西部地区为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最强烈的集聚区,其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呈互逆发展态势;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相似文献   
80.
中国区域信息空间和人口空间的耦合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宁宁  陈锐  赵宇  钟少颖 《地理科学》2016,36(10):1474-1484
从流动空间角度出发,建立基于关系测度的空间耦合模型,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区域信息空间和人口空间的耦合格局。研究发现信息空间和人口空间的耦合网络呈现“核心-边缘”模式,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新疆和甘肃等耦合核心省市在整个省市内占据主导地位,是其他省市耦合发展所依附的核心。全国省市信息空间和人口空间耦合分布的总体布局呈现“川”型特征,分为高耦合协调型、中耦合磨合型以及低耦合发展型。信息空间和人口空间的耦合主要分为高耦合协调型、中耦合磨合型以及低耦合发展型3种,其中空间的高耦合程度一方面响应了国家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建设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也是京津冀一体化以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