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5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732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501篇
地质学   2115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81.
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北山造山带经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复杂地质演化历程,具多旋回复合造山的特色。通过对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建立、古板块重建、原型盆地恢复、造山带结构、构造特征及造山机制和模式的研究,确定北山造山带类型为陆-增生弧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182.
圆弧形凹陷地形表面覆盖层对入射平面SV波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Fourier Bessel级数展开法,给出了表面具有覆盖层的圆弧形凹陷地形对入射平面SV波散射问题的一个解析解,并利用该解分析了不同深宽比凹陷地形表面覆盖层刚度和厚度对入射SV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凹陷地形表面覆盖层的存在,即使厚度很薄,也会显著增加对入射SV波的放大作用,该放大作用可达到单一凹陷地形的2.5倍以上.覆盖层刚度和厚度的变化对入射平面SV波也具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3.
子午线弧长公式的简化及通用高斯投影计算程序介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正才 《测绘工程》2001,10(1):55-56,62
通过简化子午线弧长公式,给出适用于各种椭球的通用高斯投影实用公式,并简单介绍依此编制的通用高斯投影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84.
以遥测地震台网大量的观测资料为基础,拟合了限幅时间t的对数与近震震级ML的线性回归关系,结果显示二者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67,标准误差为0.2121。检验证实结果是可靠的。得出当台网记录限幅时,采用这种方法快速估算震级进行速报是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5.
岩浆流体在热液矿床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伟 《地学前缘》2001,8(3):203-215
岩浆流体在浅部分离为岩浆卤水和蒸汽相 ,CO2 、SO2 的加入将增加不混溶区间。Ag ,Zn ,Pb ,Sn等在高盐度卤水中呈氯化络合物的形式搬运 ,Cu、Au呈I价态的二硫化络合物的形式在富硫的蒸汽相中搬运。岩浆流体与大气水混合的稀释和热效应 ,是导致Sn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 ,流体混合需要长期稳定的抽送系统 :( 1)对流体界面混合 ;( 2 )两组裂隙处相遇混合。斑岩Cu矿床早期以岩浆流体为主导 ,晚期大气水普遍存在。反应性强、富含金属的岩浆流体从侵入体往外运移并且与主岩反应 ,形成带状分布的蚀变矿物组合。高硫化浅成热液矿床的早期以流体对主岩的广泛淋滤为特征 ,流体呈酸性和氧化性。密度差使得低盐度液体与深处高盐度卤水在空间上分离。低硫化浅成热液矿床的成矿流体呈低盐度、中性pH值和处于还原性、静水压力条件 ,流体沸腾是成矿卸载的主要机制。富Au型矿床与低盐度富气相流体有关 ,富Ag型矿床与较高盐度的流体有关。在热液系统的寿命中 ,导致矿化的流体活动仅在短暂的时期内存在。热液系统之间在岩浆标志上的变异是由于岩浆流体的间歇性贡献或缺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6.
笔者在冲绳海槽海底玄武岩基质中发现的中酸性玻璃质熔体 ,与以往在基性火山岩中发现的玻璃质熔体存在明显的差异 :( 1)在存在状态上 ,前者呈充填状态存在于细小的基质矿物之间 ,其体积明显受到岩浆冷却速率的制约 ;后者常出现富铁相和富硅相两种熔体共存现象 ,且一种熔体常呈球状分布于另一种熔体中。 ( 2 )在成分演化上 ,前者随着冷却速率的降低 ,成分向酸性方向演化 ;后者的成分与冷却速率间的关系不明显 ,一直表现为富铁相和富硅相两端员成分 ,缺失中间过渡成分。这两种类型的熔体 ,分别反映了幔源岩浆不同的演化过程 :冲绳海槽海底玄武岩中的中酸性玻璃质熔体 ,反映了幔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 ,并记录了演化过程中各阶段产物的特征 ;而以往在基性火山岩中发现的富铁相和富硅相两种熔体的共存现象 ,反映了幔源岩浆的熔离过程 ,并记录了熔离产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7.
柴达木第三纪转换裂陷盆地形成演化及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沉积体系组合,构造地层分析和岩浆热流体标志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柴达木第三纪转换换裂陷盆地形成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笔者认为:柴达木第三纪盆地是以扩展裂陷为主的单型盆地,可划分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洪积扇-近岸浊流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常态湖三角洲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在湖盆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成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砾质辫状河沉积,近岸水下重力流-中深湖-扇三角洲,扇三角洲-中浅湖-河流三种湖盆充填形式。依据古构造运动界面和相应整合界面,将第三纪盆地划分为三个构造层序。分别对应于台裂陷,伸展扩张裂陷和转换坳陷三个发展过程。柴达木第三纪转换争盆地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地幔热柱的形成和衰减作用,同时喜马拉雅运动等运程应力作用对盆地的演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8.
76 3长周期地震仪 1 997年起取代基式仪 ,承担我国一类合网对国内外地震的监测和对外观测资料交换任务。本文介绍了我台 76 3长周期地震仪的震相记录特征 ,有利于台站对震相的分析 ,提高对外资料交换和大震速报水平。  相似文献   
189.
位于新疆北部富蕴县库尔提一带的晚古生代变质玄武岩和辉长岩系含有似岛弧火山岩(arc-like)和似洋中脊玄武岩(MORB-like)成分的两种组分,岩石以出现不同程度的LREE亏损和Nb、Ta等元素的负异常为特征,在成分上非常相似于现代弧后盆地(Mariana和Okinawa弧后盆地)的玄武岩。我们厘定这套变质的镁铁质火成岩为弧后盆地蛇绿岩,它们很可能代表了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北侧的一个洋内岛弧的弧后盆地系统,表明晚古生代早期新疆北部地区处于与古亚洲洋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该古洋在晚石炭世-二叠纪消减消失后,两侧西伯利亚和哈萨克-准噶尔板块才开始碰撞和造山。  相似文献   
190.
Collision orogeny at arc-arc junctions in the Japanese Islan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ku  Kimura 《Island Arc》1996,5(3):262-275
Abstract In the Japanese Islands, collision tectonics are operating at arc-arc junctions in three regions: Hokkaido, Central Japan and Kyushu. Hokkaido is situ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Kuril and Northeast Japan Arcs. The Kuril fore arc sliver collides with the Northeast Japan Arc, and the lower crust of the Kuril Arc thrusts upon the fore arc of the Northeast Japan Arc in Hokkaido. Outcrops of the lower crust are observed in the Hidaka Mountains in the fore arc of the junction area. Central Japan is in the juncture area among the Northeast Japan, Izu-Bonin, and Southwest Japan Arcs. The Izu-Bonin arc is colliding against the Honshu mainland, which has been bent by the collision. Kyushu is a juvenile collision area between the Southwest Japan and Ryukyu Arcs. The fore arc of the Southwest Japan Arc is starting to underthrust beneath the Kyushu islands along the Bungo Strait, where shallow seismicity within the crust is active in terms of the collision. Collision tectonics are observed at most of the arc-arc junctions in the circum-Pacific orogenic belts and may be an important process contributing to the relatively rapid growth of new continental crust in subduction z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