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5篇
  免费   728篇
  国内免费   674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86篇
地球物理   1602篇
地质学   1394篇
海洋学   738篇
天文学   577篇
综合类   332篇
自然地理   52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Coronal holes are regions of dominantly monopolar magnetic field on the Sun where the field is considered to be ‘open’ towards interplanetary space. Magnetic bipoles emerging in proximity to a coronal hole boundary naturally interact with this surrounding open magnetic field. In the case of oppositely aligned polarities between the active region and the coronal hole, we expect interchange reconnection to take place, driven by the coronal expansion of the emerging bipole as well as occasional eruptive events. Using SOHO/EIT and SOHO/MDI data, we present 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such interchange reconnection by studying AR 10869 which emerged close to a coronal hole. We find closed loops forming between the active region and the coronal hole leading to the retreat of the hole.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far side of the active region, we see dimming of the corona which we interpret as a signature of field line ‘opening’ there, as a consequence of a topolog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open’ field lines of the coronal hole. (© 2007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992.
51 年来珠江流域输沙量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55~2005 年珠江流域主要水文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以及流域降水量数据, 对珠江流域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1) 石角站(北江)、博罗站(东江)、迁江站 (红水河) 以及高要站(西江干流) 输沙量呈下降趋势, 而柳州站(柳江)、南宁站(郁江) 的输沙量则呈上升趋势。(2) 1955~2005 年珠江入海泥沙(石角站、博罗站、高要站输沙量之和) 均 值为7529×104 t/yr, 并在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珠江入海泥沙还存在着年际变化上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 即从1950 年代到1980 年代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而此后呈显著下降趋势。通过分析认为: (1) 气候变化是造成珠江流域输沙量年际波动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但不是造成珠江入海泥沙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2) 珠江流域入海泥沙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与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关; (3) 水库建设是造成1955~2005 年珠江流域入海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4) 珠江流域入海泥沙将可能进一步减少, 这将对未来珠江河口环境和三角洲的演变产生影响, 加强进一步的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93.
197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历了第V个活跃幕(或轮回)的平静和活跃时段,通过分析研究这两个时段地震活动在时空强上的差异,定量提取其活动演化过程参量,为该区未来地震活动期判定提供相对定量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毛蚶血浆中抗菌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硫酸铵分级盐析、Sephadex G-25柱脱盐和Bio—gel P-10柱层析等方法,从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血浆中分离纯化出了抗菌作用较强的蛋白组分。结果表明,该抗菌蛋白组分对供试革兰氏阳性细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四联微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对供试革兰氏阴性细菌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无抑菌活性;对供试真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柑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和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无抑菌作用。性质试验表明,该抗菌蛋白组分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120℃处理30min其抑菌活性仍保持85%以上,对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不敏感。  相似文献   
995.
1IntroductionThompson and Wallace(1998)first found the AOin1998and according to their definition,the spatialpattern of AO from the first EOF mode for the sea lev-el air-pressure(SLP)was that around the North Poleregion there was an oscillation out-of-phase with thatat the mid-latitudes zone.This oscillation had verywide frequency range from interannual to interdecadaltime scales.The AO is similar to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over the Atlantic.As Wallace said,theNAO could be…  相似文献   
996.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发展态势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优质的天然牧场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该草原中的砂质草场已大面积发生沙漠化。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遥感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在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着重从地质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该区沙漠化的成因。认为沙漠化的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环境因素是形成沙漠化的基础,地表的土壤和植被是草原良好的保护层,人类对草原的破坏是导致沙漠化的直接原因。最后,对沙漠化的防治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干旱区主要陆表过程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23,他引:1  
王涛 《中国沙漠》2007,27(5):711-718
分析了国内外水、土、气、生主要陆表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干旱、半干旱区主要陆表过程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互为响应机制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地球表层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同时突出人类活动在陆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研究手段上应基于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生态网络站的长期定位观测,开展干旱、半干旱区不同尺度水、土、气、生过程相互作用机理及其联网对比、集成研究。最终通过深刻理解研究区陆表过程及其调控机理,丰富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研究的内涵,带动相关学科在交叉集成研究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98.
长白山火山活动历史、岩浆演化与喷发机制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广义的长白山火山在我国境内包括著名的天池火山、望天鹅火山、图们江火山和龙岗火山,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岩分布区。图们江火山和望天鹅火山活动都始于上新世,喷发活动分别介于上新世—中更新世(5.5~0.19 Ma)和上新世—早更新世(4.77 ~2.12 Ma)。天池火山和龙岗火山属于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从早更新世(~2 Ma)持续到全新世。图们江火山岩为溢流式喷发的拉斑玄武岩,望天鹅火山、天池火山和龙岗火山母岩浆都是钾质粗面玄武岩,但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天池火山和望天鹅火山都经历了钾质粗面玄武岩造盾、粗面岩造锥和晚期碱性酸性岩浆(碱流岩和碱性流纹岩)的喷发;龙岗火山来自地幔的钾质粗面玄武岩浆则未经演化和混染直接喷出地表。图们江火山岩以溢流式喷发的拉斑玄武岩为主,少量玄武质粗安岩等。天池火山造盾之后,地壳岩浆房和地幔岩浆房具互动式喷发特点,来自地幔的钾质粗面玄武岩浆一方面在天池火山锥体内外形成诸多小火山渣锥,另一方面持续补给地壳岩浆房发生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和混合作用,分别导致双峰式火山岩分布特征和触发千年大喷发。火山岩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示踪揭示,长白山东(图们江火山、望天鹅火山和天池火山)、西(龙岗火山)两区显示地幔非均一性,东区岩浆源区具有软流圈地幔与富集岩石圈地幔混合特征,西区岩浆源区具有相对亏损的较原始地幔特征。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东北亚大陆弧后引张是长白山火山活动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999.
花岗岩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岗岩是地壳生长、发展以及再循环的地质见证,是地质科学中壳–幔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流体与固体地球化学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前沿。近二百年来,有关花岗岩的研究经久不衰,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混合花岗岩派与岩浆花岗岩派的论争,代表花岗岩成因研究开始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一派以变质作用条件下地壳重熔的地质观察为基础,另一派以简单的玄武岩浆分异为依据,而展开论争。(2)地壳重熔实验阶段。以地壳岩石为源岩的热力学实验的开展,是花岗岩热力学研究的开始。(3)随着重熔实验的全面开展,包括了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的研究,促使热力学熔融体系在花岗岩成因研究上进入全面应用阶段,使地质上的共生组合法则得以与热力学接轨。同时由于微量元素应用于花岗岩,它的多元机理(multiple stage mechanism)进一步确立,为动态研究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结合阶段,属于近代花岗岩研究的范畴,代表着花岗岩体系与动态地质演化过程的接轨,并开始建立一个地质实际的观察模式,为进一步向动力理论发展做好准备。为此,对花岗岩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如平衡热力学的应用,流体在花岗岩中的重要性,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的结合以及热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00.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酸化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将厌氧折流板反应器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以比INT脱氢酶活性来表征反应器中各室内的酸化菌活性。探讨了各格室酸化菌活性的变化规律,并对影响各室酸化菌活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机负荷2.4 kgCOD/(m3·d) 条件下,反应器中各室酸化率与酸化菌比INT脱氢酶活性成相关性,一室、二室的酸化率占总酸化率的73%;同一格室内比INT脱氢酶活性中部高于底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