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5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30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741篇
海洋学   55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991.
豫西鲁山洛峪口组宏观藻类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尹崇玉  高林志 《地质学报》2000,74(4):339-343
本文报道在华北地台南缘豫西鲁山下汤九女洞剖面洛峪群洛峪口组下部灰绿色粉砂质页岩中发现可靠的宏观碳质印膜化石,包括Chuaria,Shouhsienia,Tawuia,Ovidiscina等属。通过同国内外已发现的前寒武纪宏观藻类资料广泛对比,并结合其他化石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华北地台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对比及新元古代地层格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2.
川东-鄂西地区二叠纪生物礁成因类型及潜伏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相对海平面升降对礁生长发育控制的角度建立新的生物礁成因分类 (进积礁、并进礁和退积礁 ) ,据此描述川东—鄂西地区二叠纪生物礁的属性 ,认为该区进积礁和退积礁并存。根据礁体的进积和退积方向对潜伏礁进行预测 ,指出鄂西地区见天坝礁群的东南侧应该存在层位相当于长兴组三段的潜伏礁带 ,华蓥山—川东成礁带以西可能存在层位相当于长兴组三段顶的潜伏礁带。  相似文献   
993.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与全新世高海平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海南岛南部全新世以来以沉降活动为主要特征,鹿回头珊瑚礁能够反映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鹿回头岸礁礁坪面上的原生珊瑚礁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的产物.全新世以来南海北部至少存在过4期相对高海平面阶段:7 300~6 000、4 800~4 700、4 300~4 200和3 100~2 900 cal.aBP.其中7 300~6 000 aBP是整个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时期,也是鹿回头珊瑚礁发育的繁盛期,基本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后来不同时期发育的珊瑚礁是在此时期形成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并在鹿回头半岛两侧向外发展,现代珊瑚礁则发育于全新世珊瑚礁的外礁坪和礁前斜坡带.另外,鹿回头珊瑚礁反映的南海北部全新世高海平面时间与南海其他地区高海平面时间可以衔接或对应,说明南海地区全新世高海平面具有全球背景,至少在南海是一致的,且与气候变暖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994.
江苏小庙洪牡蛎礁生态评价与保护区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对小庙洪牡蛎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分析其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稳定性、自然性以及人类威胁程度等。为小庙洪牡蛎(礁)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和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江苏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95.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的影响,全球范围频繁出现珊瑚礁白化现象,遥感SST已广泛应用于珊瑚白化的监测和预警中。海南岛近岸及北部湾海域的珊瑚礁近年也倍受白化压力,然而,遥感SST在海南岛近岸及北部湾海域珊瑚白化预警中的适用性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比较了3种常用的遥感SST数据(OISST、GHRSST和CoralTemp)在研究海域的异同及其在夏季珊瑚白化预警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GHRSST的SST最高、CoralTemp次之、OISST最低,OISST的偏差在2013年以前比较明显,GHRSST和CoralTemp在2003年之后比较接近;与浮标的现场观测值相比,2006—2020年CoralTemp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3 ℃和0.92 ℃,GHRSST为0.08 ℃和0.96 ℃,OISST为-0.25 ℃和1.21 ℃,CoralTemp在研究区域内更为准确;3种遥感SST计算的DHW与使用现场SST计算的趋势一致,CoralTemp的结果更为接近现场SST。因此,3种遥感SST资料中,CoralTemp相对来说更适用于研究海域。  相似文献   
996.
武汉东湖甲藻水华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等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水华频繁爆发.近来,发现武汉东湖出现了一种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sp.)水华,该藻是广温性种,水华持续时间较长,最高细胞密度达2541.44×104 cells/L.研究了武汉东湖拟多甲藻水华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拟多甲藻密度和表层总磷、1.2 m处的总氮以及表层硝酸盐浓度成显著正相关,但是总磷、溶解性磷酸盐、总氮、磷酸盐以及氨氮浓度在形成明显水华前大幅度升高,水华消亡时,处于低谷.适合的光照条件,也是拟多甲藻水华形成的刺激因子之一.另外,从一些采样点浮游植物组成及分布来看,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华表观的严重程度.此外,还观察到了水华的消亡及其发生过程,水华消亡时,大量拟多甲藻下沉.分析认为,水华的发生是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7.
微囊藻水华期间水体及藻体上细菌的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水体中及附着在藻类上的细荫数量、代谢活性细菌、Chl.a浓度等的研究,探讨了藻类与细菌之间的代谢耦联关系,结果表明:1)水体中细菌的丰度随着Chl.a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r2=0.466,P<0.05),但其峰值滞后于Chl.a;附在藻体表面上的细菌也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2)水体中代谢活性细菌数量与总细菌数量显著相关(r2=0.678,P<0.05);附着在藻体上的代谢活性细菌虽然总数量低于水体中的代谢活性细菌,但二者之间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2=0.836,P<0.05).3)藻类表面附着细菌的数量取决与藻类的生长状况,附着在藻类体上的代谢活性细菌的比率均高于水体中代谢活性细菌的比率,且在水华盛行期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8.
在有、无礁冠两种典型岛礁剖面地形上开展孤立波冲击礁坪上直墙的二维水槽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OpenFOAM结合k-ε湍流模型进行RANS数值模拟,基于试验数据和验证后的RANS模拟结果,研究了岛礁剖面上孤立波传播的水动力特性及其对直墙的作用,并探讨了礁冠的存在对直墙所受冲击的影响。结果表明:RANS(k-ε)模型能够准确还原孤立波在岛礁地形上的主要传播特征,但在波浪破碎的情况下,RANS数值模拟不够精细,尤其对直墙所受瞬击荷载的捕捉能力欠缺;礁冠的存在,增强了波浪反射,使得波浪提前破碎,减小了直墙上的波浪爬升和最大动压。  相似文献   
999.
基于礁坪上高分辨率的波浪测量,通过波浪水槽试验分析了短波、低频长波、平均水位、波形参数和非线性参数的沿礁变化规律,重点探讨礁坪中部存在人工采掘坑对上述波浪传播变形特征的影响,并与无坑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当人工采掘坑存在时,短波波高在坑前和坑内分别增大和减小,在礁后岸滩附近却无显著变化;低频长波波高在坑附近变化不大,在岸滩附近却略微减小;波浪增水在坑和岸滩附近均无显著变化。采掘坑存在的情况下,波浪的偏度和不对称度在坑附近分别减小和增大,而厄塞尔数在坑附近却几乎不变。相关性分析发现低频长波的产生机理几乎不受采掘坑的影响,采掘坑的存在增加了低频长波的反射,破坏了礁坪的共振模式,从而使低频长波在岸滩附近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1000.
河流中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能够较好的指示河流水质状况.为探索水文气象过程对筑坝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20年夏季,以钱塘江干流为例,对包括富春江水库在内的11个河段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分析.结果 表明:夏季在钱塘江干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9属95种,优势属为沟链藻(Aulacoseir、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