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5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599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633篇
地质学   2206篇
海洋学   260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40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两结构高效阻尼控制体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模拟地震动振动台试验,研究了两个相邻结构模型的地震响应,结构模型采用一种高效阻尼装置(High Efficient Damper for Multi—Structure System即HEDMS)连接。非线性时程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结果都证明了该阻尼装置能高效发挥软钢阻尼器的耗能能力,从而显著减轻两结构模型的地震响应。同时,研究还指出了进行阻尼装置设计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对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缅甸弧附近三塔断裂带活动性的野外考察研究,探讨了位于缅甸弧东侧的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动力来源和空间不均匀性。指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兴都库什弧的正面碰撞和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侧向挤出作用对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影响可能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缅甸弧的碰撞对上述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3.
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结合近几年来渤海湾盆地区深层地震勘探与解释的成果,重点论述了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燕山期构造变形样式总体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横向上总体可分为三个构造带,西部为向西逆冲的薄皮逆冲带,中部为冲断—走滑带,东部为厚皮褶皱—冲断带,主体由两期挤压方向皆为NW—SE向的褶皱—逆冲变形形成;并将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但是,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其空间上的差异是基底构造格局及其空间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其它研究结果还表明,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4.
本文根据赣西北地区震旦系至志留系基本层序和板内构造演化,可把古板块构造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开裂期(Z_1l-Z_2p)以中、小规模的重力流和凝缩段为特征;成熟发展期(∈_1-∈_3~1),以沉降沉积作用为主;萎缩期(∈_3~2-O_2h)以大规模重力流和混生动物群为特征;闭合期(O_3-S_3)以双幕式沉积为特征。同时阐述了在板块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忽视其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15.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6.
华东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时空演化与铀矿化时空分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大陆伸展构造理论,论述了华东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伸展构造的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类型伸展构造的时空演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应用华东南地区不同类型铀矿床已有的成矿年龄资料,研究了伸展构造活动与区域铀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不同类型伸展构造与不同类型铀矿床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上的对应关系。认为伸展构造活动产生的有利构造环境是导致铀成矿作用产生的根本原因,伸展构造活动的脉动性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决定了铀成矿作用的多期多阶段性,不同地区伸展构造活动的先后决定了不同类型铀矿床成矿作用的时序和空间分布。文章最后认为,由于伸展构造活动对区域铀矿化的这种明显控制关系,本区不同类型铀矿化成矿机理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7.
We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he spinel-garnet phase transition on subsidence of extensional sedimentary basins. For a constant positive Clapeyron slope ( dP/dT ), the phase boundary moves downwards in the syn-rift and upwards in the post-rift phase. For a non-linear Clapeyron curve ( dP/dT > 0 above 900°C and dP/dT < 0 below 900°C), theory predicts for the reaction of the spinel-garnet phase transition, the direction of phase boundary movement is dependent on the stretching factor, the position of the Clapeyron curve and the lithospheric thickness. A smaller syn-rift and larger post-rift subsidence are predicted for a deeper phase boundary and a thicker lithosphere. The model with a non-linear Clapeyron curve is applied to the subsidence histories of a young extensional basin (Gulf of Lion) and an old continental margin (eastern Canada). The observed syn-rift uplift and the larger post-rift subsidence can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by this model, where the optimum depth of the phase boundary for eastern Canada (˜90 k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stimate from seismic observations and is larger than that for the Gulf of Lion (˜ 50 km). The depth of the spinel-garnet phase boundary is sensitive to the composition of mantle rocks and increases with the extraction of basaltic components from the lithosphere, compatible with our result that the phase boundary is deeper for an older and thicker lithosphere. Thus the surface move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rifting for these areas may reflect the chemical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相似文献   
118.
119.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