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155篇
地球物理   219篇
地质学   555篇
海洋学   128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1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91.
殷跃平 《地质通报》2005,24(2):99-103
概要介绍了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的议题概况。7个大会报告中与环境地质问题相关的竟有6个,反映以人类与地球相互作用为中心的研究已成为地质学家们不得不关注的主题。重点介绍了环境地质方面的几个重要议题:气候与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城市化与城市地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环境标识。阐明了关于全球地质学复兴的几点思考:人类活动已成为一种地质营力、地质工作者应成为管理地球的主力军、重在预测人类的未来、地质环境与地球环境、地球系统与地球问题。  相似文献   
992.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郑度 《地理研究》2005,24(2):161-168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重挑战。当前要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意识,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才有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应当以尊重自然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要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民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993.
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肖虹  马文璞 《中国地质》2007,34(2):212-228
东北亚南区是西太平洋构造带、北美大陆板块(或鄂霍次克板块)与中亚造山带、中朝、扬子板块等交汇部位,在泛大陆(Pangaea)拼合、裂解的宏观背景下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构造面貌比较复杂。包括朝鲜半岛在内,许多中—小型陆块的构造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根据近年来SHRIMP测年信息、生物古地理和相邻构造带的延伸,认为朝鲜半岛、日本飞驒—隐歧地块古生代应该归属于中朝板块;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归属于北美板块;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古生代归属于西伯利亚板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本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发展同西太平洋壳向东北亚大陆的俯冲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相当多学者从东亚大陆本身的陆-陆碰撞-挤出-扩张来寻求晚中生代以来地壳-岩石圈减薄的地球动力学原因。本区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古亚洲洋消亡和晚燕山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南北大陆的陆-陆碰撞汇聚两个时期,使中亚造山带扩展到中朝板块北缘的阴山—燕山地区,使地壳增厚,形成与现今青藏高原类似的高原地貌;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减薄,出现大规模伸展型盆-山结构,郯—庐断裂北延,出现左行走滑错移,东部陆缘俯冲增生、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引起的挤压变形,以及古近纪晚期大面积准平原化,黑龙江、吉林古近纪隆起边缘断陷盆地中的许多重、贵金属砂矿矿床也多半形成在此期;新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进一步减薄,大陆裂谷扩展为东亚—西太平洋裂谷带,形成NNE向伸展型盆-山结构,日本海打开,西太平洋岛弧形成,早更新世末初步形成地形阶梯,晚更新世以后才形成了控制着地热与水系分布的现今地貌格架。  相似文献   
994.
利用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东段最新的1:20万航磁勘查资料,结合现有的地质、物、化、遥成果,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的内生金属矿找矿远景进行了评价,共划出3个级别的找矿远景区28片,并在其中的一、二级找矿远景区中确定找矿靶区21个.这些靶区中均有找矿意义较好的航磁异常,应是今后找矿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5.
在丰沙铁路线35号桥桥墩基础加固工程中,根据行车铁路大桥对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机械震动和裸孔量的技术要求,确定了采用回转式钻孔工法和施工顺序。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确定采用双液压浆造壁及锥底滚刀钻头钻进成孔的关键工艺,解决了老桥基钻遇各种障碍物的判断和顺利钻透的难题,采用优质高粘度泥浆护壁除渣,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996.
Summary. The statistical capability of the m b: M s discriminant for the discrimination of earthquake and explosion populations is examined by application of discriminant functions to a group of 83 explosions and 72 earthquakes in Eurasia. Equations are derived for the probability that an event is an earthquake or an explosion. The positive sign of DIS in the decision index equation, DIS i = 34.3383 – 11.9569 mb t + 7.1161 M si , indicates that the event i is an earthquake. Its negative sign indicates that event i is an explosion. The probability of correct classification for an event, P i , is related to its DIS i value, by P i = [1-exp (DIS i )]−1, where a large, positive DIS indicates a high probability that an event is an earthquake and a large, negative DIS indicates a high probability that an event is an explosion. The discrimination line M s = 1.680 m b– 4.825, or m b= 0.595 M s+ 2.872 very successfully separates the explosion population from the earthquake population. The points on this line have an equal chance of being an earthquake or an explosion; moreover, for any event, the distance parallel to the M s-axis from the point representing that event in the m b: M s plane to this line is a measure of the probability for the correct classification of that event.  相似文献   
997.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giv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how to build a model necessary for bending analysis of rectangular and circular plates resting on a two‐parameter elastic foundation, subjected to combined loading and permitting various types of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roblem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hear deformation of the plate and the surrounding interaction effect outside the plate. The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an 18‐node zero‐thickness isoparametric interface element interacting with a thick Reissner–Mindlin plate element with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at each of the nine nodes, which enforce C0 continu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s and rotations of the midsurface, is proposed. Stiffness matrices of a special interface element are superimposed on the global stiffness matrix to represent the stiffening elastic foundation under and beyond the plate. Some numerical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the method presented.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在求解承压水井水位固体潮的扩散方程时增加了井孔压力的边界条件,使扩散方程更符合实际情况,从而得到在理论上更为完善的起潮力位与水位固体潮之间的关系式。文中讨论了气压作用于承压含水层的水力扩散方程和气压对水位固体潮的影响,导出了相位滞后与含水层参数的解析式,为求解含水层参数建立了基础。根据水位固体潮观测资料和气压观测资料,在给定地球模型的勒夫数的情况下,全面地解决了求定观测井含水层参数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个实际算例。  相似文献   
999.
3S技术在农业气候论证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西省会昌县实施烟稻轮作为实例,阐述了应用3S技术进行烟稻轮作农业气候论证的技术方法,并根据气候论证结果提出了会昌县不同小气候地域的单、双季水稻田改制为烟稻轮作的建议,该建议已被当地政府采纳。该方法同样可用于其它农作物种植的气候论证。  相似文献   
1000.
张立人  陈正位 《地震》2001,21(1):53-58
提出一种地震活动期、幕最大地震M1的估计方法:利用中低震级累计频度∑N与震级近似的直线关系得到间隔地震频度N与震级的线性关系。用间隔度N与震级的线性关系估计最大地震M1。结果表明,以震级-间隔频率的线性关系估计的M1比震级-累计频度关系得到的M1更接近实际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震级-累计频率关系得到M1通常被高估。基于震级-累计频度关系曲线的特征和震级-间隔频度的线性关系估计的最大地震M1,可为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提供新的信息。研究表明,中国大陆自1979年开始的地震幕即将结束,而帕米尔东北侧自1915年以来的地震平静期也将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