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8篇
  免费   604篇
  国内免费   723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769篇
地质学   2039篇
海洋学   280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任意载荷激励下直角三角形板单元局部动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推导了在任意载荷激励下直角三角形板单元局部动力效应修正公式。采用单边积分法,对单元边上的单位宽度上的内力进行局部动力修正,代替以往的用加密网格提高精度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动力效应影响不可忽略,本文方法可使计算结果更为精确。这对分析大型复杂结构环境载荷激励下的局部动力效应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2.
两结构高效阻尼控制体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模拟地震动振动台试验,研究了两个相邻结构模型的地震响应,结构模型采用一种高效阻尼装置(High Efficient Damper for Multi—Structure System即HEDMS)连接。非线性时程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结果都证明了该阻尼装置能高效发挥软钢阻尼器的耗能能力,从而显著减轻两结构模型的地震响应。同时,研究还指出了进行阻尼装置设计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缅甸弧附近三塔断裂带活动性的野外考察研究,探讨了位于缅甸弧东侧的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动力来源和空间不均匀性。指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兴都库什弧的正面碰撞和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侧向挤出作用对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影响可能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缅甸弧的碰撞对上述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截渗墙是堤坝整治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截渗墙施工质量不易控制,并且具有隐蔽性等特点,截渗墙的质量检测非常重要且存在不小的难度。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得到研究与实践的一些截渗墙质量检测技术,并对各种检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推荐了截渗墙(防渗墙)质量检测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5.
瑞雷面波在防渗墙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瑞雷面波均匀介质理论和弹性层状介质中的频散理论都是在半无限弹性空间基础上进行的,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将瑞雷面波引申在水平方向宽度有限的墙状介质中应用,结合室内实验和防渗墙施工问题,得出一套完整的无损检测技术,用以控制防渗墙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96.
轻质填充墙异型柱边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重点研究了轻质填充墙异型柱边框架的层刚度衰减过程,承载力和弹塑性性能.  相似文献   
97.
本文根据赣西北地区震旦系至志留系基本层序和板内构造演化,可把古板块构造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开裂期(Z_1l-Z_2p)以中、小规模的重力流和凝缩段为特征;成熟发展期(∈_1-∈_3~1),以沉降沉积作用为主;萎缩期(∈_3~2-O_2h)以大规模重力流和混生动物群为特征;闭合期(O_3-S_3)以双幕式沉积为特征。同时阐述了在板块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忽视其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8.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