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1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伴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地质文化村成为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地质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质文化村的六维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空间载体、建设主题、利益主体、主要功能、行为准则、价值导向等内涵,提出地质文化村是以村域为空间载体,以突出"地质+"或"+地质"文化为主题,以共建共享为发展模式,以多元化功能为特征,以"轻质建设"和"生态旅游"为基准,以人地关系和谐为目标的特色村落。建设重点应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总纲,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地质文化产品IP、高效产业及项目、多元人才体系、地质保护措施、文化村管理机构等方面开展;未来应通过强化规划衔接、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全国试点、加大资金投入、搭建宣传营销平台和进行系统培训等路径,促进地质文化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2.
《China Geology》2020,3(3):385-401
Recently, continuous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about deep gold prospecting in the Jiaodong gold province area of China. Approximately 5000 t of cumulative gold resources have been explored in Jiaodong, which has thu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ly noteworthy gold ore cluster. The gold exploration depth has been increased to about 2000 m from the previous <1000 m. To further explore the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of the Jiaodong area at a depth of about 3000 m, the Shando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 has drilled an exploratory drillhole named “Deep drillhole ZK01” to a depth of 3266 m. Hence, as reported herein, the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ojia metallogenic belt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ocumented. ZK01 is, to date, the deepest borehole with an gold intersect in China, and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advance in deep gold prospecting in Chin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further indicate that the depth interval of 2000 m to 4000 m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 in the Wuyi Village area incorporates 912 t of inferred gold resources, while the depth interval of 2000 m to 4000 m below the surface across the Jiaodong area possesses about 4000 t of inferred gold resources. The Jiaojia Fault Belt tends to gently dip downward, having dip angles of about 25° and about 20° at vertical depths of 2000 m and 2850 m, respectively. The deep part of the Jiaojia metallogenic belt differs from the shallow and moderately deep parts about fracturing, alteration, mineralization, and tectonic type. The deep zones can generally be categorized from inside outward as cataclastic granite, granitic cataclasite, weakly beresitized granitic cataclasite, beresitized cataclasite, and gouge. These zones exhibit a gradual transitional relation or occur alternately and repeatedly. The mineralization degree of the pyritized cataclastic granite-type ore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Jiaojia metallogenic bel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pyrite vein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higher the pyrite content, the wider the veins and the higher the gold grade. Compared to the shallow gold ores, the deep-seated gold ores have higher fineness and contain joseite, tetradymite, and native bismuth, suggesting that the deep gold mineralization temperature is higher and that mantle-sourced material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mineralization. ZK01 ha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deep-seated ore bodies in the Jiaojia metallogenic belt are principally situated above the main fracture plane (gouge) and hosted within the Linglong Granite, contradicting previous findings indicating that the moderately shallow gold ore bodies are usually hosted in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Linglong Granite and Jiaodong Group or meta-gabbro. These new discoveries are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because they can help correct mineralization prospecting models, determine favorable positions for deep prospecting, and improve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and resource potential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83.
杨联锋  段云星 《探矿工程》2020,47(11):44-50
山西省清徐县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800、2000、3000 m科学钻探孔,以调查填补新生界底板埋深控制空白区,各孔钻入基岩30 m完钻。要求全孔取心,岩心采取率≮85%,岩心直径≮60 mm,采用塑料保护管采取原状岩样。针对超深软土层、各组地层特性及厚度未知、钻遇基岩完钻深度未知、大直径高保真全孔取心、项目价格远低于目前市场成本等难题,经过“水源钻机+大提钻取心+长裸眼孔段”实施800 m孔、“岩心钻机+绳索取心+套管固井”实施640 m参数对比孔,创新性使用“水源钻机+绳索取心+长裸眼孔段”工艺完成了2000 m孔的施工。该工艺岩心采取率达到93%,孔径和孔斜符合地质要求,为3000 m孔顺利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同类型项目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84.
李军  褚宏亮  李滨  贺凯  高杨 《中国岩溶》2020,39(4):453-466
文章在分析采矿型崩滑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得出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常发生在层状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组成的褶皱翼部和核部的陡崖带上,与地形地貌、地层结构与地下采矿工程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并指出薄矿层开采诱发大型山体崩滑灾害的具体过程:①采空后覆岩顶板塌落—覆岩顶板离层,采空区上覆岩层内部及层间自下而上应力传递;②地下水运移通道形成,并加快更大范围岩体结构破坏及扩展,加速了岩体结构面的松动与破坏;③上覆岩层不均匀沉降导致坡脚压裂,山体大型岩体结构面逐渐拉剪或压剪变形扩展,最终山体发生累积损伤与大规模崩滑灾害。此外,传统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对此类采矿型崩滑灾害已不适用,建议开展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质结构与地下采动诱发崩滑灾害的相互作用关系、薄矿层采空区上部山体累积断裂损伤—岩体松动、裂隙扩展-岩溶管道流、裂隙流变化的链式响应机制、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评价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以推动采矿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85.
胶东是我国黄金的主要产地, 前人已开展大量矿床学研究, 但主要集中在浅部, 其深部的成矿研究仍然薄弱。本文以目前最深的见矿钻孔为研究对象, 在宏观观察描述的基础上, 以电子探针为主要研究方法, 在微观上系统开展深部金矿的矿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为深部金矿成矿特征提供了第一手的基础资料, 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焦家金矿带矿床的成因以及进一步的深部找矿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超深科研钻ZK01井位于莱州吴一村地区, 是目前焦家断裂带最深的见矿钻孔, 也是我国岩金最深见矿孔。深钻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 矿石类型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 矿体多以脉状、细脉网脉状、细脉浸染状为主。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 少数金矿物分布在黄铜矿、石英和钾长石中。焦家带深部矿石金矿物成色较高, 主要为含银自然金, 其次为银金矿, 说明该深钻深部金矿形成于高温、较深的成矿环境; 成矿时代相对较老。Au主要有两种赋存形式: 独立的金矿物和不可见金即晶格金。独立金矿物可分为三种赋存状态, 即包体金、裂隙金和晶隙金。初步认为矿石矿物生成顺序从早到晚依次为: (不含Pb黄铁矿、方铅矿、辉铋矿、金矿物)→(黄铜矿)→(含Pb黄铁矿)→(方铅矿、金矿物)→(重晶石)→(闪锌矿)。深钻成矿热液存在多期活动, 碎裂岩带为含金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 多重成矿阶段的叠加和复合导致金矿物多期次结晶。  相似文献   
86.
化石数据是了解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古生物学家已经发表了海量的古生物学数据。过去三、四十年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古生物学数据库,彼此间的目标、体系架构、数据组织方式和服务对象通常存在显著差异,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文章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领域主要数据库的发展历史、数据表结构、数据特征和数据量等建设情况,对比分析了其数据整理方式、核心在线功能、数据共享特点和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同时,结合近年来数据驱动下的古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实例,提出一站式全生态链数据平台的建设设想,为深时数字地球(DDE)建设多学科融合、数据开放与共享的大数据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National Strategi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is a summary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decades of consulting research. Through cases, the paper outlined the basic meaning of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their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mprehensive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judgment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governments’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making development policies. At last, suggestions were made that the points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rules of connection with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should be written into geography textbooks as well as into textbooks for party school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相似文献   
88.
车昊函  邢磊  蔺玉曌 《海洋科学》2023,47(11):121-131
目前常规海洋测绘手段主要包括电子海图、单波束、多波束、侧扫声呐等,这些方法的单独使用会存在诸如数据样本稀疏、施工成本昂贵、难以获取确切深度等局限之处。基于超声波回声原理的科研鱼探仪广泛用于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中,是渔业领域的主要统计手段,具有数据体量大、来源丰富、采集成本低的特点。超声回波数据在刻画鱼群数量、方位的同时,携带有海底地形与海水温盐结构信息,可以作为常规海洋测绘方法的补充。特别是数据解编后得到的高精度水体数据,可以用于海洋地球物理等研究,故针对科研鱼探仪数据的解编工作亟待进行。本文针对科研鱼探仪(SIMRAD EK80)的采集数据进行解编处理,并基于对道头信息的分析,实现对数据文件的重新分类,提取与海洋地球物理领域相关的位置、样点能量值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丰富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数据来源,为常规海洋探测工作提供借鉴,提升数据利用效能。  相似文献   
89.
刘涵  张侠 《极地研究》2017,29(2):245-255
近些年来南极科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南极条约》的发起者和南极条约体系的管理者,美国始终站在南极科学研究前沿,对维护其国际南极事务领导地位有着重要意义。1953—201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了7 759个南极科研项目,通过统计分析对项目投入进行以下4个方面的分析:南极项目投入、南极科研各学科投入、科研大项目以及合作机构。研究发现:(1)1953年至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南极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和重视力度不断增加,促进了美国南极政策的落实和发展;(2)美国各大科学指导机构出台的前瞻性文件对引领美国南极科考发展方向起到重要作用;(3)NSF充分利用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资源设施,搭建科研支撑平台,与之展开长期南极科研项目合作;(4)NSF重视科研大项目的开展,这些大项目站在南极科学前沿,引领美国南极科研更好地发展;(5)NSF通过学校、社会、媒体多个渠道开展南极教育,增进群众对南极了解并培养科研人员来维护美国在南极的科考领先地位。上述研究发现为中国南极科研政策制定提供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90.
科学合作是促进知识传播和共享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表明,地理因素是影响科学合作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大多只是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对科学合作强度与地理距离的函数关系进行描述,无法揭示科学合作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内部差异性。因此,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以中国雾霾研究的合作网络为例,通过对文献题录中的位置信息进行解析,将虚拟的科学合作网络映射到地理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地理距离的科学合作网络社区发现方法,挖掘科学合作网络中蕴含的空间聚类特征,从而对科学合作的地域倾向性进行反映。通过比较发现,基于合作频次与地理距离的社区发现算法,能够使社区内部的平均地理距离最小而合作强度最大,既反映了科学合作在地理上的近似性,又体现了科学合作强度特征。该方法能够直观地揭示科学合作中隐含的空间分布模式和联系,对其他复杂网络的地理社区划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