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9篇
  免费   1210篇
  国内免费   2031篇
测绘学   1230篇
大气科学   616篇
地球物理   2097篇
地质学   4227篇
海洋学   725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944篇
自然地理   51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295篇
  2017年   359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446篇
  2013年   473篇
  2012年   474篇
  2011年   505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516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517篇
  2006年   453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290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185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海洋湍流观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湍流在海洋能量和水体的交换演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湍流研究的发展和海洋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密切相关。世界上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我国在湍流观测设备方面到目前为止仅仅处于起步和引进国外设备阶段。针对我国的情况,文中对海洋湍流观测的平台、探头测量原理及其数据修正、资料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做一个总结性的介绍,为我国使用引进的海洋湍流设备和自主开发海洋湍流测量设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大陆岩石圈在张裂和分离时的变形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海南北共轭边缘地壳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的物理性质是分层的:上、中地壳呈脆性,下地壳表现出塑性,而岩石圈上地幔则仍呈脆性。因此,在它受张性应力场作用时,其变形和破裂分离方式也是分层进行的:上、中地壳能发生犁式断裂,产生的断块沿断面转动在地表产生一系列半地堑,并使地壳厚度减薄;如拉张应力继续作用时,上、中地壳将沿犁式断裂被拉开,从而形成上、下板块边缘,并彼此分开。下地壳则发生塑性变形,使地壳厚度减薄,并最终将其拉断。岩石圈上地幔亦可产生陡倾断裂,形成的断块沿断面转动亦使其厚度减薄,并最终沿陡倾断裂被拉断。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岩石圈变形和破裂分 离时的分层变形及分层破裂分离模式。  相似文献   
63.
64.
Shear Failure of a Clamped Dented Tubular Beam Under Lateral Impa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The shear failure of a rigid-plastic dented clamped tubular beam under the lateral impact of a mass is investigated. Both the denting and the impact point are in the middle span of the beam. It is assumed that denting does not spread during the shear sliding.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xial force and lateral deflection of the beam are very small at the moment of the occurence of shear failure, which means that the finite deformation effect can be neglected in the shear failure analysis. Also, some aspects of the initial impact energy a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65.
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SCS)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SST)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现象,作者将黑潮的这种变形称为“黑潮流套”。黑潮变形进入SCS的位置在冬季位于海峡中部、南部附近,范围较大;在夏季略向北移,较集中于海峡中部,范围较小。作者认为,黑潮流套现象可用位涡守恒理论作定性的解释:当黑潮在吕宋海峡失去西边界支持后,其流轴以西贴近西边界的一部分流体,因具有较大的相对正涡度,会脱离黑潮主体在南海东北部形成反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黑潮主体会以顺时针旋转的形式在海峡以西的海域出现。整个黑潮以弯曲、扩展的形式在海峡处产生形变,在海峡东侧出现反气旋涡旋的倾向。吕宋海峡黑潮流套及南海北部的诱生环流之流型,会因黑潮本身以及副热带环流整体的变化而变化,也与海峡的宽度有关。总之,吕宋海峡黑潮流套的形成是由当地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转β效应这些内部机制决定的,它的常年存在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66.
The results of eight sets of repeated observations on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of the chlorophyll maximum layer in a shallow lagoon during a red tide show that these were more frequently hydrologically induced, rather than due to active vertical migrations of the red tide-forming organism.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to those existing in the literature, with special regard to the role of light and nitrogen in conditioning vertical migrations in red tide-forming dinoflagellates.  相似文献   
67.
Zooplankton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is evident on the mixed isothermal side of the western Irish Sea frontal system but is often influenced by large tides and persistent geostrophic currents. On the stratified side of the front, temperature acts as a controlling factor with most of the zooplankton occurring above the thermocline and carrying out pronounced vertical migration when chlorophyll a levels are low and diffuse. At higher chlorophyll levels, when discrete chlorophyll a maxima form, zooplankton vertical movement may be greatly modifi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pecies and stages concentrating within these maxima at all times of the diel light cycle.  相似文献   
68.
69.
南海罗斯贝变形半径的地理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南海 1°× 1°网格的标准层季节平均温、盐度资料 ,在未引入Boussinesq近似条件下 ,采用改进的Thompson Haskell算法求解线性化斜压海洋水平大尺度波的垂直结构方程 (重力内波方程 ) ,从而得到了南海各网格点的第一斜压重力波相速度和相应的罗斯贝变形半径 ,并探讨其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以期有助于南海环流和中尺度涡旋以及有关海洋侧边界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70.
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对不同季节千岛湖蚤状潘的垂直分布情况以及昼夜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蚤状潘在千岛湖分布广泛,春季和夏季蚤状潘主要分布在15-25m水层,而在秋冬季分布相对均匀,从表层到60m水深都有分布;比较了蚤状漫在不同季节的迁移现象,春季和秋季蚤状潘为夜间迁移模式,而在夏季和冬季虽然都存在迁移现象,但不同于常见的三种迁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